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走出学校德育误区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由德育客体向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主动创造新道德风尚的主体转化。探讨学生参与式道德实践的真实含义,探索道德实践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 :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 ;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 ;德育功能认识片面。本文认为 ,对确定性知识的执迷 ,对学生主体性的“藐视” ,重道德认识 ,轻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探讨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内涵及其要求。围绕实践活动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结构转换方面作用的核心观点,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要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导的德育课程体系来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并对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目标、模式、途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经历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各个道德发展阶段是交叉混合、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具有重要启示。借鉴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合理思想,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使德育目标得以分层递进、德育内容得以循序渐进、德育工作体系得以整体推进,将有助于实现大、中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课程理论教学方面存在教学内容泛政治化、教学模式机械化和学生学习态度功利化等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教师教学消极、学生活动应付、后勤保障不足等情况。为了增强该课程的实效性,高校德育教师必须创新思政理论的解读方式,改革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从而使德育教学真正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如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过分推崇“灌输”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结果导致德育收效甚微。道德心理学研究证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产生动机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提高德育实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要以人为本,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驱力,进而使学生产生道德诱因;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学生主动选择、积极建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结合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对德育的对象、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德育的过程,更应注重道德的实践;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德育的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8.
历史和社会现实造成大学德育陷入重重误区,人们疾呼道德重构。道德重构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德育反思:道德教育应该保持自身相对独立的形态,不能在“大德育观”中迷失自我;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实践,使德育研究与道德践行同步;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言行去证明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还须帮助学生领会由幸福感而衍生的道德对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对他人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学德育要产生效果,就应在培育大学本身的道德风气,建树教师对于职业的学术敬仰,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大学生各种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对于德育知识的"前实践"认知能力;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运行机制,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后实践"道德的反思能力;以及关注大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反求诸己"是中国人最具特征的思维指向与思维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应用于高校德育中,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道德水平,提升道德人格的境界,追求正确的道德理想,更好地进行道德实践。在高校德育中运用"反求诸己",应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抵制不良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道德本质重新诠释、对其他道德教育目的论进行检讨的基础上,可以看出,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善善、恶恶的行为方式;实践目的论的提出凸显了个体道德生成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特征;并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计划--强调在实践中通过实践并且是为了实践的教育计划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道德情感体验是一种价值体验,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因素,也是主体道德内化的动力,对于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德育过程中,采取生活化德育、情境德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养成的目标应符合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要求。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别于生态德育,生态道德素质重在养成。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原则。应重点关注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陶冶大学生态道德情感,锻炼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以最终规范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对高校道德教育的挑战 ,分析了现阶段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 ,提出高校道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要注重学生的体验 ,引导学生感悟  相似文献   

15.
《孝经》德育思想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分为四个层面:个人层面上,个人品德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社会层面上,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国家层面上,培养国家认同是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实践层面上,重视道德实践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公民道德教育要批判继承《孝经》德育思想,摒弃其中的封建阶级意识和不平等意识、迷信和威慑教育方式,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德是社会的公共道德.目前大学生公德教育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与不足:教育实践缺陷、社会环境影响、自身因素欠缺等,尤其是缺乏深层次的道德需求,需要通过刺激道德需求的增长、提升道德需求的层次、倡导文明修身、强化人道主义意识等方法,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系统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陆九渊的“简易工夫、剥落、优游读书”思想,并通过“简易工夫”,重视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剥落”,提倡学生的道德实践;“优游读书”,关注学生的德性涵养三个方面的论述,指出这些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和引导高校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铸造和涵养高校学生的理想人格,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突出强调了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性原则。坚持道德建设的实践性原则是道德教育自身规律性的体现,更是我国现阶段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要求。应从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形式、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全民道德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实践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实践性道德教育的实施应有助于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和道德生活的不断完善,在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必须注意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
关于"以德治国"思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以德治国"就是要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和人民,治理国家.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抓好政治道德建设,坚持以德治政,从严治政,深入开展道德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的舆论文化氛围.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文章还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