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和日本当代教育家池田大作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健康生长,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学说,池田大作提出了“人格塑造乃教育之根本所在”等见解。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学说和池田大作关于学校德育与学生生长的论述作比较分析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享誉世界的佛教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把塑造完美人格、实现人生幸福与世界和平作为教育目标,以"师弟不二"和"学生第一"为教育理念,力图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人生教育体系。通过构建系统完整的人生教育体系,池田大作实现了"完美人格"与"人类幸福"的辩证统一。考察池田大作的人生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的德育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与杜威都是著名的教育家,由于教育价值观不同,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紧密联系又各具特点。陶行知以开放的教育系统观提出"社会即学校",发展了杜威"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以新的教育知识观提出"生活即教育",变革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以和谐的教育发展观提出"师生共同发展",矫正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比较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利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池田大作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大的可比性:它们都强调把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都是在批判现存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都对当今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发展关系。池田大作的教育目的观是杜威教育目的观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曾师承著名教育家杜威。学成回国后,他为了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从各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加以批判地吸收,并以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为根据,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边办教育边探索前进陶行知对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坚持从中国的国  相似文献   

6.
伊里奇作为去学校化运动的领袖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伊氏认为在制度化社会中学校非但不能履行教育职能,反而阻碍了真正的教育和学习,因此必须废除异化的学校。代之学校的是教育网,它能够提供给人们一生不断学习、交流、共享资源的机会。置其去学校化思想于学校批判的视角下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与学校的关系以及教育组织形式演变与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杜威教育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力倡导和探索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的今天 ,深刻反思古今中外教育家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作为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杜威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教育观念 ,本文重点阐述他关于“教育即自然发展”的理论 ,并结合现实对此理论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8.
杜威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个人所表达的兴趣是建立在民主理想的基础上。他认为民主政治符合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杜威的民主思想推迟了陈独秀采取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立场。他在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中问鼓励民主和自由思想,同时提出一个教育纲领,为未来的一代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作好准备。杜威对中国哲学体系的影响是实证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他以纯粹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对人们超物质存在的知识的各种哲学进行攻击。过去四十年中,许多中国思想家曾受到杜威的影响,但杜威仅仅吸引住一个他的哲学上的代表人物——胡适。胡适为杜威的实用主义发扬了一种宗教的热情。通过胡适,把人类心灵的新概念移植到中国。杜威在中国的最大影响正象他在美国一样,是在教育方面。杜威关于人的一些思想本能地注意到青年人的思想。杜威到了中国后,美国的教育目的、方法和教材以及教育上的整个研究制度就代替了日本、德国的教育思想和计划。杜威的教育纲领的主要特点是:生活教育、儿童中心教育、学校即社会。反对杜威的有儒家学者,有以黑格尔和柏格森的思想力基础的西方哲学的新流派;而马克思主义者对杜威的反对更为有力。  相似文献   

9.
仝瑞 《南都学坛》2007,27(5):117-119
一、“学校即社会”———学校改造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基于“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要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又合乎社会需要,实质上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留学美国,师承杜威。他在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进行继承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提出了一系列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教育观念,并将其一一付诸实践。陶行知对于杜威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改造及其实践,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同时,陶行知“中国化改造”后的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池田先生在其“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进一步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由此,他的生命伦理思想从“生命尊严”这一根本出发,融合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应用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命的世纪”,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2.
池田大作每年发表"和平倡言",其一以贯之的思索脉络始终以"人"的"精神"、"人类"的和平、时代精神、世界精神、地球文明为主题。他关心的是人,是生命,是人的精神,是人类的共生,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文化,是"地球文明"。池田思想的构成及其表述多以对话展开而不断创造,多为开放、流动的思想表述文本。但通过"和平倡言",池田以彻底自我省察,遍历哲学思想,以宗教思想家睿智的思索,建构了他和平思想的体系,"和平倡言"文本就是池田和平思想最充实完整的具现。  相似文献   

13.
杜威在晚年发表了系统阐释自己宗教观的著作:《一种共同信仰》。本文试图通过阐释杜威对名词性的“宗教(RELIGION)”和形容词性的“宗教的(RELIGIOUS)”概念的区分、对超自然主义、神秘经验论和宗教象征说的批判来说明,杜威对传统宗教划分超自然的和自然的二元论论证方法的批判是其整个反二元论哲学体系的最后完成。文章的最后,阐释杜威的共同信仰是什么以及这个共同信仰可能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贾凯 《东方论坛》2013,(4):16-20,96
池田大作的生命伦理观是以生命尊严思想为核心的。立足于生命的尊严这一价值基准,通过对启蒙时代以来受理性主义影响现代社会产生的各种危机的思考,池田大作倡导建立尊重人的人格、生命,为了人的幸福的"生命的世纪",并提出了实现途径,即通过人类精神的革命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现代社会的危机,让生命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15.
池田大作“地球市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智慧之人”、“勇敢之人”、“慈悲之人”。“地球市民”的教育,一是要有“相信人的潜在的可能性”的慈爱,二是要督促“自己自觉无可替换的使命感”,三是要以身试教。  相似文献   

16.
杜威和毛泽东虽然分属不同的阶级阵营,立场观点迥异,但都致力于旧教育的改革,努力探索并躬行“知行合一观”和“平民主义教育”的教育哲学。从思想渊源上分析,杜威的教育哲学基础是以“经验”为核心的自然主义,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则是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建构的。  相似文献   

17.
杜威通过对经验的改造,将它分为原初经验和反思经验两个阶段,并在反思经验中发现了人的选择行为。选择行为的发现揭示出主体的能动性、理性反思和行动中的倾向性。杜威对选择行为的分析解构了传统哲学对确定性的寻求根源,选择性和偶然性不是要消除的东西,而是生活与经验得到生长以及产生意义的必要前提。杜威认为选择行为导致生活的多样性,而且日常经验中的行为选择性本质上就是个人对于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自由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池田大作以"依正不二"与"色心不二"的和谐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健全人格的和谐教育论、尊重生命的世界和平论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9.
荣任中国第一所国立现代化大学——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采“教授治校”之大学改革理念,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大学精神,改革传统北大,使其脱胎换骨为现代北大,进而引领中国其他大学步入现代大学轨道。这无论是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抑或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都可谓功莫大焉。因此,研究蔡元培北大改革理念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对于北大乃至其他中国著名大学通过系统改革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将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