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邵书龙 《天府新论》2012,(3):100-109
等级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和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深层的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外在表现于阶级阶层的多元划分,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模式下文化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  相似文献   

2.
在清前期浙西北基层社会精英的晋身途径中,品德、功名、财富和才干是其中四个最重要的因 素,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自为性。在当时基层社会的实际生活中,等级并非森严而不可逾越。社会流动十分 频繁,家族在一段时期内地位显赫,并不妨碍其内部成员的社会流动。而且,基本缺乏严密组织和充裕族 产的家族组织,很难对当时频繁的社会流动起到大的抑制作用。一个总体上下流动频繁,等级秩序比较 松懈,个人品德、才能、财富等在社会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平民色彩较为浓郁的社会,已在清代开埠前 的江南出现。  相似文献   

3.
李海坤 《北方论丛》2016,(3):97-1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入发展,俄国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传统的商人等级制度日趋瓦解,新兴企业主阶层在国家私营经济活动中渐居主导,个人社会身份提升。经济力量的增强和利益诉求,促使企业主阶层的共同体行动首先在经济领域展开,社会自觉形成,社会团体性增强,虽然深受专制政府压制,但其代表性组织机构仍蓬勃发展,阶层整体地位提高。在俄国资本主义危机加剧、革命斗争剧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主阶层开始组建政党、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尝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其政治地位在临时政府时期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是一种民主社会理念。俄国公民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构成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对国家权力施加影响,政治国家也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交流,推动俄国公民社会的建构。帝俄时期俄国的政治进程发生巨大变化,公民社会的要素基本形成,但俄国最终没能实现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层关涉着社会结构系统等级制度的运行机理与个人在封闭或开放的共同体里的地位问题。马克思、韦伯通过对资本主义关系的解构 ,奠定了社会阶级阶层理论的基础。现代冲突论与功能论的分离 ,对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价值 ,作出了迥然不同的回应。工业主义的进程虽然模糊了层级界限 ,阶层固化却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不公平阴影下的个人生存意义的诘问又重新困扰着人类  相似文献   

6.
作为封建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婚姻制度,至唐代已日臻健全。唐代实行的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阶级内部"内婚制",政治需求的考量、注重姻亲旧眷、门第等级观念、科举观念等都对盛唐贵族的择婿标准有着重要的影响。盛唐时期贵族的婚姻一方面具有开放自由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严谨刻板的一面,研究盛唐时期贵族群体的择婿风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盛唐时期的社会风俗和民众心理。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中国杜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研究方法来看包括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在定量研究中,主要的测量工具是提名法和定位法.从研究领域来看包括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支持、阶级阶层与职业流动等.从研究特征来看主要有: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理论模型和统计技术被应用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目前正在走向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出版了多部社会资本的教材、专著、论文集和译著;在经验研究中,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被结合起来.从研究领域的未来趋势来看:"关系社会学"将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社会网络分析与阶级阶层分析将融合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互联网及其他现代通讯工具中的社会资本与人际杜会网络形成互动;社会资本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社会整合与协调手段;风险与全球化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资本结构与功能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是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但学界对引发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尚欠深入。在唯物史观视域下,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以多学科交叉为学理支撑,从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缩小贫富差距;强化教育公平,有序推进社会合理流动;培植社会中间阶层,扶助弱势边缘群体;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化等级观念,高扬锐意拼搏精神等方面,深度廓清了有效化解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研究方法来看包括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在定量研究中,主要的测量工具是提名法和定位法.从研究领域来看包括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支持、阶级阶层与职业流动等.从研究特征来看主要有: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理论模型和统计技术被应用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目前正在走向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出版了多部社会资本的教材、专著、论文集和译著;在经验研究中,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被结合起来.从研究领域的未来趋势来看:"关系社会学"将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社会网络分析与阶级阶层分析将融合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互联网及其他现代通讯工具中的社会资本特征、构成模式与人际社会网络形成互动;社会资本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社会整合与协调手段;风险与全球化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资本结构与功能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10.
论契丹社会的等级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而言,婚姻本身是一种服务于统治秩序的政治行为,在辽代,适应契丹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契丹社会的婚姻制度,表现为一种特色鲜明的等级婚姻制度,具体说来,表现为契丹社会的阶级等级婚姻、民族等级婚姻和高第豪门等级婚姻等诸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乡村社会管理出现利益主体多元、管理内容复杂等特点,传统的乡村社会管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乡村社会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全面发展的根基之所在,其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于乡村社会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创新乡村社会管理追在眉睫。现阶段,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形成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分层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我国的社会分层一方面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社会的整体稳定,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如贫富差距拉大、中产阶级弱小、身份壁垒等。这些问题可通过改革过时的制度与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等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政策排斥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两面性等特征。资源稀缺性、社会问题复杂性、决策信息不对称,决策与执行者的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等都会影响到政策排斥性问题的形成与产生。消极性政策排斥的危害是不可低估和轻视的,基于政策排斥的社会管理创新不仅是弥补政策自身不足的客观需要,而且是推动社会管理实践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网络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为人们提供生存发展支持的第三条渠道。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支持网络在反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就业和家庭养老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贤兴  肖方仁 《学术界》2012,(4):31-41,283
社会资本理论可以成为分析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一个全新视角,它为人们思考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可用的理论基础。当前社会矛盾的一些特征表明,社会矛盾容易激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缺乏社会资本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政府管理体制的传统角色及其自利行为;经济理性导致公众、政府之间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和交流,这些都成为严重影响社会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应该成为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身份制度不只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而是由户籍身份、职业身份、居住身份以及政治身份等子系统综合地组合而成的复杂的社会分层系统,是具有身份制和等级制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国民身份制度,它还是一种社会管理制度。从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基本事实来看,这一身份制度与社会不公问题具有深层关系,并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管理创新的结构性障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美娟 《兰州学刊》2008,(12):77-80
中国的社会转型远远滞后于经济的转型,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脱节所产生的问题不断加剧,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快社会管理方式创势在必行。当今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应包含以下内容:打破行政垄断,使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整合社会管理手段,使社会管理方式由单一僵化向灵活化转变;进一步开放信息,使社会管理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推进民主建设,使社会管理方式由强制干预转向沟通协调;加强媒体建设,使社会管理方式由指挥命令转为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8.
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价值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如果不能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公平分割,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在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应该着重研究解决缩小社会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是经历了青年黑格尔时期、完成向唯物主义转变时期、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期、唯物史观确立之后四个阶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对“社会承认丧失”的批判、“社会承认诉求”的肯定、“社会承认理想”的憧憬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基本内容。追寻社会正义是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理论旨趣,为实现社会治理正义提供了价值理路,即消除对社会承认的漠视以维护社会正义,优化物质利益关系以保障社会正义,促进制度优化与心灵安顿以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20.
在抽样调查和大量分阶层访谈调查基础上,对现阶段重庆的阶层结构,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政治诉求、社会评价、心理预期以及社会流动状况、阶层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重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倒“丁字型”结构,开放程度较低,社会流动渠道不畅,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应着力改善社会结构,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