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是继汉代以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中的又一巅峰时期。清代语言学的光彩夺目与清代众多书院的小学教育密不可分。训诂教育是清代书院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一些书院通过训诂教育,为生徒通经夯实基础,而通经往往是为了明道或致用,为国家培养实才服务。在科举背景下,良好的训诂基础有利于写作科举文尤其是八股文,能够增强生徒的应举能力。清代书院类型多样,各种类型的书院在训诂教育的缘由上往往有别,对训诂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汉学书院是训诂教育的中坚力量,这类书院为清代训诂学乃至清代考证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陕西书院发展的顶峰时期。书院藏书主要来源于皇帝御赐、官吏赠书、私人捐赠、书院自置四个主要途径,制定并实施了图书的典藏、借阅、保护制度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图书编目的工作。根据书院藏书及其学风的不同,书院分为理学的书院、科举的书院、新式书院等类型,反映了清代陕西书院藏书特点及其与区域学术发展、教育理念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抚州书院自唐天祐年间始创,历经宋、元、明三代的发展,至清代进入鼎盛时期.有清一代,抚州先后创建、兴复书院60余所.清代抚州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官办书院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4.
词学教育是清代书院文学教育的一项内容,从生徒的词学课艺、掌教者的课艺评点以及书院藏书目录等诸多内容可知,清代一些书院对词学教育给予了积极支持.除了练习作词外,清代一些书院也从事词学研究.学海堂中谭莹与梁梅的论词绝句是清代书院词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他们对历代词人、词作以及词风做了许多鞭辟入里的论析,为中国词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清代书院词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掌教者对淫词艳曲进行过口诛笔伐,这既是清真雅正规范清代书院词学教育的重要反映,又是道德教化主宰清代书院词学教育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期导读     
书院是存在于唐宋至明清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千余年来,书院和科举制度相关联,2011年是我国书院改制110周年,我们特别策划了"书院和科举"专题,发表了三篇重头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科举制度研究专家李世愉的《论清代书院与科举之关系》指出:清代书院的兴衰和清朝政府的态度具有很大关系,政府加强书院建设是为科举培养人才,书院只有和科举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发展,故清代书院表现出与科举同命运的特点。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  相似文献   

6.
清代书院类型主要有四种: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以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为主的晚清西学书院。清代书院的教学宗旨都突出了德育的要求,并且各有一定的特点;清代书院还十分重视具体教学制度对学生德育的功能,如在选拔教师时,注重考察其德行表现;注重祭祀制度对学生的德育功能;注重学规章程对学生德行的塑造作用。考察清代书院的道德教育,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书院的兴衰和清朝政府的态度具有很大关系,政府加强书院建设是为科举培养人才,书院只有和科举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发展,故清代书院表现出与科举同命运的特点,因科举的兴衰而兴衰,因科举的废除而改制,书院俨然成为科举的附庸,许多书院的条规都是围绕科举而制订的,如书院的活动安排和章程的制订,都以科举为中心,这说明书院终究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简论清代书院制度的特点及其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书院是清代教育机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的书院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清代书院不仅继承了传统学术的治学特点,而且还由于其受到朝廷的直接约束和管理,从而成为清朝政府培养其经世人才的阵地,呈现出浓厚的官办色彩.因此,清代书院制度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利弊.甲午战争后,随着古老的封建制度的没落.书院制度也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而淡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文人集结,在晚明以前是中国传统的文人雅集和创作学术活动。但在万历后期,文人集结的学术活动悄悄发生了变化,从同人堂到首善书院的学术演变是最典型的代表。同人堂的讲学只是一个开端,东林书院讲学的实际影响,已经超出了书院的本质,将文人集结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形势联系起来。从同人堂到首善书院的建立和讲学,则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功利性,是有意识的学术政治化,既为明王朝的延续发展培养应用人才,也为政治斗争构建思想基础,是复社政党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10.
在今天的北京行政区划内,清代建立了18所书院,主要有金台书院、潞河书院、云峰书院、燕平书院、缙山书院和卓秀书院等,其中的金台书院在全国很有影响。北京清代时期的书院经费支出大致包括基本建设经费和日常经费两大类。基本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书院的土地与教学器具的购置和房舍的建造、租用、修缮以及书籍的购买、图书的刻印等方面;日常支出经费主要用于发放书院教师、行政人员的薪金、工食钱、劳务费和生徒的膏火银以及办公经费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杂项支出,如祭祀费、纸张费、茶水费等,但这部分支出占书院经费支出的比重较小。从北京清代书院经费使用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代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和各级官员对书院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是王湛之学区别于程朱理学"以学为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讲会和书院的结合,是王湛及其后学寻求学术自由的明智选择,也寄托着社团书院的讲学精神,乃至政治意愿,理应引起人们的注意。正是他们奉"以讲为学"为利器,立书院,联讲会,才鼓荡起百余年的心学思潮。  相似文献   

12.
瑞安学派是清代乃至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近代学者崔学彭、孔昭鑫、马君武、宋慈抱等曾言及瑞安学派,然学派成因却不得而知。本文认为:明中叶至清初的学术发展、乾嘉考据学的盛行、文字狱及《四库全书》等典籍纂修和科举、书院的驱动是推动学派形成的关键因素,家学渊源、姻亲关系、师友交流是学派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13.
钱大昕的学术具有明显的开创性和兼擅经史的特点。乾嘉后学对他的极高评价证明他作为"时间差"标志点的合理性。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钱大昕一生的学术实践与苏州紫阳书院关系密切,紫阳书院决定了钱大昕的学术立场,同时钱大昕的治学成就也标志着乾嘉时代学院风气从心学到汉学的转变完成。  相似文献   

14.
书院始于唐代,是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职能于一体的文化教育组织。与书院特点和职能不断变革相伴的是,其精神内涵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因其区别于传统封建官学的办学性质、“成人之教”的教育理想和知识创新的价值追求,书院精神的核心是永存不变的。书院精神主要包括了以道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以求知求真为主的科学精神,具体而言又细化为以德育人的人文精神、独立自主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和勇担道义的爱国精神。书院精神是作为文化教育组织的书院最具独特性、思想性、持久性的精神品格及文化意蕴,是书院发展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宋代书院与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理学家形成的学统及道统观念,对书院祭祀制度的完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一种强烈的建构书院学统,以确立书院在儒家道统史上的意义、地位的精神追求,他们通过创建书院学祠,开展书院祭祀活动,以完成这一文化使命与道义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院消亡原因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书院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对书院演变的基本特征作了揭示,并通过传统中国社会科举制度消亡与书院消亡关系的阐述,揭示了书院消亡的历史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严峻挑战。为应对这种挑战,这类院校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问题,即具备前瞻性的大学理念,确立合理性的发展目标定位,推进整体性的学科建设,抓好紧迫性的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鲜明性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改书院为学堂和改造传统书院、创建新型书院并列为晚清书院改革的三个方案之一。虽然历史的现实是改制取代改造、新创,书院被强令改为学堂乃至学校,但我们仍然主张要慎言书院改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为它更多的是晚清社会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一种无奈的政治选择,未必定然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书院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点与起点,但由于改书院很快变成废书院,不仅1600余所改成学堂的书院在历史的虚无中被稀释幻化,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使得中国近现代学校制度从此就沿着不断与传统决裂,不断西化的方向奔跑,强烈的反传统意识与几乎连续不断的否定和革命也就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最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台湾书院的儒学精神承继自鳌峰书院,也与来台担任地方官的朱子学者密切相关,通过对台湾书院学规文献及各府县通志、人物传记的综合归纳探讨,可追溯儒学从闽地到台湾的重要轨迹。来台地方官宣扬朱子《白鹿洞学规》笃行精神,诠释读书人之应守与应为,期待学子提高道德标准,注重实践,期以改变此移民岛屿民风;而台湾书院士人在获取功名后,身体力行地将朱子学精神发挥于内忧外患的社会,在经世致用中表达了对《白鹿洞学规》精神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