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由发展价值观、发展认识论和发展方法论构成的完整体系,它可以解构为发展价值观、发展目的观、发展效益观、发展主体观、发展客体观、发展理论观、发展动力观、发展战略观、发展模式观等具体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正确反映了发展运动的规律和要求,具有主导发展实践、定向发展目标、规范发展方式、消解发展问题、生成发展成果和推动发展进程诸方面的重大功能。  相似文献   

2.
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关键要素是低收入者的发展内生动力。发展内生动力是指在发展责任和发展意识反作用下,低收入者本身产生的驱使其主动采取发展行动,发挥发展潜力,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的力量。发展内生动力的本质在于激活低收入者的发展潜力,使其承担应有责任,积极主动谋求发展,以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内生动力的核心是发展潜力,关键是发展责任,目标是全面发展。发展内生动力的运行机制遵循“需要-动机-行为”逻辑,表现为:发展需要引起发展动机,发展动机导致发展行为,发展行为实现发展目标并产生新的需要。内生动力实现了发展意识形态到发展行为实践的转换。刺激低收入者发展需要、提升其发展潜力、保障其行为效能是持续盘活发展内生动力、长效治理相对贫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观点摘编     
邓小平的哲学发展观 赵英荷(《攀登》1997.④)认为其主要内容:①发展中心论。即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②发展阶段论。即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③发展动力论。即改革也是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发展环境论。⑤发展机遇论。⑥发展台阶论。⑦发展非均衡论。⑧发展协调论。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具有高互动相关性。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加速城市规模扩张,提高城市 发展质量,城市发展也会反向促动文化产业发展。因此,应该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城市发展的总体框 架中加以考察和安排,从而取得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相互促动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5.
胡穗 《船山学刊》2003,(4):178-181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文化的觉醒和发展,就难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说:“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要么是文化的发展,要么就什么也不是。”(Developmentwillbeculturalintwenty-firstcenturyorwillnotbeatall.)江泽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着力从文化的角度展开了对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战略选择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科学分析,逐渐形成了全面发展的发展思想。鲜明的文化取向成为江泽民发展思想的重要特色。发展目标的文化取向发展思想的文化取向首先…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发展召唤马克思社会和谐发展思想。马克思社会和谐发展思想主要包括生产力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首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整体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标志,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社会和谐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是通过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代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马克思社会和谐发展思想的内在品质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发展问题首先是发展观念的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问题首先是发展观念的更新哲学系副教授杨魁森社会发展研究,大体可分三个层次:发展观念研究、发展战略研究、发展问题研究。其中,发展观念是整个发展研究中更具基础性和指导意义的。它是基于对时代的理解和把握而提出的发展要求,是对发展本身的看法。以什么样的视...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科学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理论前提,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的,跨越发展是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实践形式之一,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的确立 ,要靠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生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生发展研究旨在使人生发展达到最优化水平 ,使个人得到健康的发展。人生的自我发展是走向整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生的自由发展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关键是要找到主客体关系的最佳结合点。人生的全面发展不是抹杀个性的单一模式的发展 ,其内容包括身体与心理的发展、情感与道德的发展、认知与智力的发展。促进人生发展的现实条件主要有营养、环境与交往 ,科学、教育与职业 ,经济、政治与文化。  相似文献   

10.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发展思想集中表现在对发展意义、发展起点、发展目标、发展 内涵、发展动力、发展原则、发展条件、发展措施、发展政治保证等方面的认识上。特别是 毛泽东从面临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出发,邓小平则是于时代主题的高度着眼,江泽民便从与 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发展和推进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是一个系统整体,包括发展根据论、发展目的论、发展动力论、发展规律论、发展标准论、发展手段论、发展保障论、发展原则论、发展特色论、发展前提论。认真总结、贯彻落实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潘晴雯 《天府新论》2003,3(2):56-59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社会发展最终又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从社会演进的历史逻辑来看 ,社会的发展也应该是一种全面的进步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耦合。人的全面发展寓于社会发展之中 ;社会发展要求并包括着人的全面发展。并且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但是这不是一个自动生成的过程 ,必须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来把握。要在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发展什么?发展为了谁?怎样发展?”这样三个关于发展的核心命题,充分体现出了发展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目标的统一。“发展什么?发展为了谁?”是发展的价值,体现“发展的伦理”所指;而“怎样发展?”是追求发展价值过程的伦理要求。二者反映着人类对发展价值的追求以及对这种追求行为的道德约束相统一的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4.
发展是十六大的主线,贯穿始终,且具有新的定位。十六大新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的科学内涵、发展的历史地位、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纲领、发展方针、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15.
一、发展:从“增长第一”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问题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重大课题。多种多样的发展理论、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并存互融,形成了发展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新格局。归纳起来,发展理论和在其指导下的发展战略,大体上有三种类型:即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战略,以满足基本需求的多元发展战略,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发展哲学认为,发展的基础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只有创新才是发展的根本与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必然是创新发展。在技术层面,创新的方向、领域和目标应该是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解决人口与环境、生存与发展、速度与质量、持续与协调的矛盾,只有绿色发展才是唯一的选择。"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把节能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表明,只有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因此,如何理解人,就决定了如何理解发展。人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社会进步的关键。从发展的历史进程、发展的人性需要和发展的现代诠释三方面来理解发展的人文意蕴,揭示发展的人性基础,这对于我国的发展问题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共享发展是针对我国现实的发展问题而提出的核心发展理念,指明了发展的价值取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新时代引领亿万人民阔步向前的一面旗帜。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在推进共享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人们对共享发展的认知偏差;共享发展的利益分化;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共享发展的发展方式粗放。要突破困境,寻求共享发展的实现路径,就必须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高扬共享发展的精神,健全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建立共享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此把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而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9.
马书波 《齐鲁学刊》2003,3(1):84-88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双向互动、具有一致性的历史发展过程 ,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也依赖于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下 ,人的全面发展获得了全新的含义。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发展的中国如何解决现实难题,发展的中国如何继往开来、如何接力未来?科学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也要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基础之上。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但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谋求发展,绝不能因为发展忽略客观;发展理应是文明和谐的发展,要在发展中狠抓文化建设。实现中国持久发展,使发展的中国更好接力未来,就必须高度关注今天的中国社会,深入研究和加紧解决各种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