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由天道自然、人性自由的视角出发,思索天人关系,得出自由源于自然、有为成于无为。由道家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过渡到政治层面,必然导致"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由"无为"的主张可以衍生出相对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经济上就是经济自由。道家的经济自由的经济观对中西方早期经济的发展尤其对我国汉、唐初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经验是:经济活动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自由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民意,从而实现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道家美学讲求为无为、事无事的处事态度,在中国汉代强调无为而治,在政治中随着入世态度的强盛,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成为文人绘画、音乐艺术所标榜的境界,道家美学思想从精神境界到审美境界的呈现,蕴涵深厚,对艺术的影响深远。本文阐述了道家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自然的生态发展观,自然无为的审美观,朴素自然、无功利的社会态度和审美标准,探索了道家美学观对艺术标准、艺术家的影响及其在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一生都在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为人们揭示生命背后的神秘力量。晚年的奥尼尔痴迷于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中国道家哲学,道家思想不仅影响到他的生活,还渗透到他的戏剧创作中。正是由于奥尼尔对"无为"、"循环回归"和"齐物论"道家思想的接纳和吸收,才使得他的晚期作品更加深刻,更具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先秦道家哲学算不上是真正学科意义上的美学。王弼"以无为本"的体用如一观强调了事物"有"的重要性,其"言—象—意"结构将"象"纳入了道家"言—意"结构,其"圣人有情"的人性论则改造了道家"无情"论。王弼的论述为道家哲学向美学转化扫平了实质性障碍。  相似文献   

5.
道家美学     
一道学,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和哲学流派。因以“道”作为宇宙论的终极始因或存在论的最高价值境界,故名。从先秦时代起,由于对“道”“无为”等主要观念理解上的差异,使道家学派分为老庄学(事实上乃庄学)与黄老学两个派别。约略而盲,老底学以庄子思想为代表,完成了道家思想中从宇宙论及策略学向存在论的转向,即保留了《老子》中一定程度的对社会、历史、文明的批判而略去其策略学思想,而单从形而上学角度将自然本体论转向人的本体论,使道家思想成为一种关于人的现实存在的本质和可能性的终极关怀,这一思想传统开启了魏晋玄学并与大乘佛学的般若学思想相融汇而导致了禅宗思想的产生,开辟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条极为可贵的以人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6.
道家游乐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学说是我国古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 ,其哲学思想的显著特征是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在这一思想认识的前提下 ,道家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等一系列顺从自然、恬淡修身、清心守静的游乐思想和养生理论 ,对我国古代游乐活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倡导漫游自然的游乐观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中 ,道家对大尺度空间区域认识和把握的优势十分突出 ,因此 ,对道家而言 ,建立在对地理空间认知基础上的游乐观 ,具有鲜明的开阔豪放思想特征。道家主张在漫游自然的过程中 ,应使活动主体“道”化 ,明确提出带有强烈出世倾向和自然主义色…  相似文献   

7.
道家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前期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后期以慎到为主要代表.早期道家有"法治"理念而无"法制"思想,到慎到这里就不同了.慎到的思想是联结道家与法家的一个关键环节.<慎子>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四个观念:一是崇尚天道,二是认为"法制"是对天道观念的社会转化,三是主张建立在公义基础上的法制应该坚守,四是主张在实践"无为"过程中特别关注"势"的作用和力量.道家从老子、庄子发展到慎到,人间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厚,最终演变为积极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8.
浅论道家思想的“无为”与“有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万物发生、存在的根据和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万物必然回归的终极状态,其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无为”和“有为”是“道”内涵中的一对基本命题。人处于“道”的规律作用之下,应正确认识“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如果一味地否认“无为”的作用,将是对客观规律的背离,就不是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是陷入“有为”的泥淖了。可见,不能用“无为”思想中的消极部分来框限、否定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的积极意义,而更应重视它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梁元帝萧绎虽然也是一代帝王,但综观他的一生,他在文化上的成就远大于他在政治上的成绩,所以论萧绎,首先应肯定他是一位学者,然后才能视他为一代帝王.作为学者的萧绎比作为帝王的萧绎在历史上更有地位.  相似文献   

10.
梁元帝萧绎虽然也是一代帝王,但综观他的一生,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婆大于他在政治上的成绩,所以论萧绎,首先应肯定他是一位学者,然后才能视他为一代帝王。作为学者的萧绎比作为帝王的萧绎在历史上更有地位.  相似文献   

11.
道家哲学中有着丰富的关于尊严的思想与观念。道家尊严观可分为道的尊严与人的尊严两个层次。"道"是道家的核心概念,道家把道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享有至上的尊严。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为万物派生的本源,人与天地一样为道所派生,因而与天地一样享有尊严。道又是宇宙与人生社会的法则,即无为。遵无为的法则,才能享有无上的尊严。同时,人生的价值追求也是无为,即除去过多的贪欲,回归素朴的人生境界,才能葆有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2.
道家法律思想以其对自然法的无限崇尚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值得注意的是,以"自然"、"无为"的观念为理论基础,道家的法律思想还孕育了最初的"民间法"意识.这种民间法意识表现为对国家法权威的否定和对民间法治资源的肯定.道家"民间法"意识的产生,是道家区别于其他理论流派的显著特征,也与道家所处的文化、时代背景有重要的联系.道家的"民间法"意识,对当今的法律理念、法学研究等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家轻松管理是其无为管理的一种表现,它要求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认识状况和认识能力出发进行管理。为了能够在轻松无为中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道家着重强调了管理者"知不知"的管理认识、虚己谦下的管理修养、群策群力的管理手段和各司其职的管理条件。  相似文献   

14.
道家对于政府职能的看法,颇近现代西方政府职能理论.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策略,而非反政府.庄子并不反对作为大道之序的礼,他也不反对人们从本性出发遵守仁、义、忠、信这些美德.他强调君臣的职分,认为在上的人君必须做到无为,在下者的职责是有为,要求把“无为而尊”的天道原则,贯彻到人间事务,让百官发挥各自职能.道家提倡一种以无为为表,以智术为里实施政治治理的方法,在君主之智与群臣之智的博弈中,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在无任何外来强制性阻碍的情形下表现出自身的天赋才能.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所构建的新儒学体系实际呈现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结构,其中道家黄老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借鉴了道家哲学的道论,通过重新诠解"元"概念,使其理念中的"天"开始具有本体的意义。而在对这种本体之"天"的具体阐释中,则主要借助了稷下黄老"气"的概念,他把黄岩'无为"思想探合到其儒学体系中,其理论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在表面的儒术独尊中,实际完成了中国文化两大主流儒、过二学的一次大融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先秦道家思维方式与儒家思维方式之不同出发,阐明道家以自然为本位的 思 维特点,道家的以自然为本位,探寻宇宙起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成为独具特色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之一。同时道家还清楚明白地阐述了思维的工具和途径,并追求泯灭是 非的思维境界,且在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及其关系的问题上也形成较为成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而又深邃的风险思想。先秦道家哲学之主题就在于对风险的关注、思辩及超越,在于循着自然无为、明哲保身的逻辑主线探求规避风险之道。先秦道家的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理念与实践可以为我们遭遇的现实风险困境提供另类哲学诠释,为防范、化解现代风险的思路提供深层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受其父司马谈的影响,深谙道家思想。他在《史记》中娴熟自如地运用道家学说,吸收了道家思想中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宽容因循的政治主张和谦让退藏的处世法则。同时又摒弃了道家思想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和“绝圣弃智”的文化思想。他兼通百家之学,其学术思想是对百家学说之精华的融汇,符合战国中期以来思想文化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道家生命哲学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崇尚自然的生活情趣、浪漫超脱的无为品格和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它们旨在为人们编织一个超越世俗功名利禄和价值束缚的生存意境 ,从而为现代人的生命存在提供了一个自由栖息的家园。在面临本性迷失、人性异化的现代文明的背景下 ,道家生命哲学体现出经久不衰、极具启发性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20.
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对宇宙本原进行探究的学派。道家各派都以“道论”作为理论的基础。在“道论”基础上的自然无为精神、柔静精神、超越精神、批判精神、开放精神是道家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