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子所鼓吹的对祖先、父母遵奉不违的“孝道”是维护与固巩奴隶制度的重要手段。他为此宣扬的什么“父母在,不远游”的伦理观念一直被反动统治阶级捧为做人的“正道”,神圣不可踰越的“信条”,成为欺骗、奴役劳动群众而巩固其反动统治的一根精神支柱。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更是孔子思想的狂热鼓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依据《睡虎地秦简》探讨秦国的婚姻伦理观念,首次提出:秦国的婚姻伦理观念分为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官方的婚姻伦理观念是提倡“男女有别”,主要体现在国家行政权力和法律规定之中。民间的婚姻伦理观念有二:一是重功利、轻伦理的婚姻价值观;二是重视夫妻互爱,但仍是夫尊妻卑。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德性之一,诚信还是不同民族文化在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全球伦理”、“普世伦理”或“底限伦理”之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教师德性伦理性质的探寻,实际上是探求教师德育的可能性.从德性的哲学历史来说,德性是做人的根基.教师德性的伦理性质就是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审视教师行为所必须的德性及其伦理内涵和伦理规约,以人性的善与恶的根本来激发教师的“教育良知”.教师德育应从教师德性的塑造、教师权力的控制、道德关怀的养成、教师自我的伦理反省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水浒》一书 ,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概而要之 ,主要有 :(一 )“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 ;(二 )以“和”为特征的群体文化观念 ;(三 )以“孝”、“忠”为核心的向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伦理是一种“他力”伦理,以信仰为基础,凭借上帝的救赎力量来成就人的道德世界;儒家伦理则是一种“自力”伦理,认为人可以依靠自身的道德努力,在现世实现“天命在身”的超越追求。儒家伦理这种天命在身的情怀和自我的道德努力,一方面构成了儒家信念中的伟大要素和高贵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由于天命与人心的一体化,最终使得天命丧失了绝对超验的资格,使儒家对最高价值的追求陷入困境。因此,借鉴基督教的他力观念,反思自身的文化局限和观念缺失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养”与“弃”是民众孝亲伦理观的核心问题,它是由农村的生产实际造成的对血缘关系的依赖而产生的伦理问题。本文通过民间故事文本,分析民众孝亲观念中蕴含的“孝与非孝”的伦理矛盾及其复杂的表现形态。“行孝”所面临的威胁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即极度贫困的生存条件和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一种是内在的,即子女成家以后情感重心的转移。在终极境况下,民众以互惠的劝孝方式来消解被弃养的风险。这种伦理诉求与儒家的孝道伦理在观念和实践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杜威“民主”思想价值维度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以道德伦理价值为民主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标,提出了以“民主共同体”为理想的政治哲学思想。杜威的“民主”和“民主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符合社会道德传统。深厚的道德伦理观念,是杜威的民主思想不同于当代其他哲学家思想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9.
西方环境伦理为人类在后工业文明时代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出了多种洞见。但其缺少实践价值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也使其充满了争议并且很难用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同时,这一观念还可能会导致西方世界对后进民族的新压制。在这样的语境下,以全人类的哲学智慧来呼唤一种新的环境伦理的诞生势在必行。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儒家伦理提倡一元论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大德配天的精神,强调君子假于物的“度”,强调“知其所止”和对人内在良知的发掘。这些都可以为新的环境伦理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成为为人类心灵立宪的智慧来源。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伦理观念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前后两大阶段。传统人类伦理观念以人类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则以生物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二者都存在着虚妄性,都是一种狭隘的生命特权主义伦理观。物种伦理观念是在对传统人类伦理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它把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内,主张建立起人类和各物种之间的全面的种际伦理关系。物种伦理观念是对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的双重超越,是伦理观念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扬雄的人性论思想应该置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孔子勾勒出了道德修养的框架,《中庸》试图为之作形而上的论证,孟荀从不同角度整合修养理论。扬雄超越了人性善恶的争执,从人性平等的意义上强调了后天学行的重要性。扬雄思想是对孔子人性论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儒家道德主义和平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道德主义和平思想体系由“德”、“仁”、“礼”、“和”四大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德”是人类行为的至上公理、“仁”是人类关系的基本伦理、“礼”是人类行事的具体规范、“和”是人类关系的目的状态。这个体系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正是这个特点,使中国式的和平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广泛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造就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3.
儒学以经典、思想与践履的一体浑融为特点。《周易》在身体境遇的观察反思中形成了整体性、具体性和反思性的存身的辨证认识。《易传》中发展出心身一体、由心统身的身心观和“体”物的儒学认识——修养方法。《论语.乡党》篇中孔子对礼的践履中以仁为灵魂,理学家在《论语.乡党注》中,以思想与身体一体混融的主体哲学向度达到了伦理知识与道德践履相统一的新水平。儒学因此呈现出充满道德善性的美学特征,亦因身体与伦理思想的张力变调而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先秦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及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先秦儒家人文精神的确立.先秦儒家的人文精神,为技术思想提供了可知论并促进技术主体的能动性;先秦儒家重视生态整体性的人文精神,为技术思想提供生态伦理意识,为技术思想提供了合理的人文规范,体现出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技术思想在人与自然层面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乐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看做是促进人格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为了发挥乐的教化作用,必须对乐有所选择和限定。儒家认为,并非所有的乐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只有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和”的精神的“德音”,才能对培养和谐人格、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实现天人和谐发挥积极的功能。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魏晋是个体自我觉醒的时代。王弼作为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援道入儒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倡导在尊重个体本性的前提下重塑名教的权威。道家的自然既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指个体的自然本性,它是个体与名教沟通的桥梁。个体既是名教的遵循者也是名教的载体,对名教有效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王弼名教与个体统一的名教思想的基本观点是:自然之性是名教存在的基础;自然之道是名教施行的方法;“性其情”是名教与个体统一的人格范式。个体安于名教,圣王施行名教,以及性其情的个体人格范式。个体与名教的统一,既可以维护个体本性又可使名教生命力持久不息。  相似文献   

17.
在原始社会英雄时代,国家已处于形成的前夜,权力不可能无偿地实现转移,所以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传说极有可能是儒家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而编造出来的戏剧性的历史。这段历史的出现与儒家的后瞻式思维、孟子的地主阶级立场和儒家的中庸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世界文化依然是多元并存、百家争艳的时代。作为世界上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两种文化形态即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荣成为历史的必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大事,延绵五千年而不息的中华文化无疑能够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儒家思想主张的“世界大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奥林匹克运动所主张的“和平、友谊、团结、进步”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谋而合,儒家传播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对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实现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以人伦为基础的儒学传播思想,身→家→国→天下的社会生活传播结构,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传播功能依然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人性问题,告子与孟子进行了多次论辩,对论辩内容所涉及的儒家伦理进行分析论证,来探索孟子学说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所具有的原则和策略。研究认为,孟子从仁义内在的立场出发,对告子人性论观念提出批评,其主要凸显的是意向关联性与非观察者姿态的人之存在的本质,这一看法是儒家学说的人文内核;孟子用道德本能将自然与人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否定告子认为的人性无确然的定体观点,王夫之将孟子这一思想进一步阐释为“天命自然之理”,孟子对自然观念的深度改造与汲取,奠定了中华文化中强调态势、关系性的发展基调;孟子用仁义礼智表示人性固有的道德本能,以“嫂溺援之以手”表达恻隐之心优先原则,用道德情感优先能够给予人的良知良能以一以贯之的实现,这与西方哲学中特殊情境下注重优先原则有同样深远的考虑。告子与孟子等历史时期的儒家伦理争鸣表明,儒家学说强调人文化成的意义,在更高的层面上对自然观念加以升华悉收,这是中国文化能够稳定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更为深刻全面的把握,对孟子以及儒家思想加以契合时代要求的反思与改进。  相似文献   

20.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梁启超一方面以现代化为目标,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以人为核心命题,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人论民族资源,论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问题。他的人学思想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对于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上认识中国现代化中人的解放和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