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论王维幽静之美的山水田园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但是由于他艺术成就比较高的以幽静谐和之美为特色的诗 ,因其没有明显表露其外的思想性 ,历来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有时甚至受到批评。但王维幽静谐和的山水田园诗不仅仅是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而且诗中所表露出的意在言外的思想性在当时的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与诗风特色方面有相似之处,二人又有一段交游、诗相往来,友谊非俗,加之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成就最著,被推为此诗派的主要代表,所以文学史一直以王、孟并称,遂形成二人齐名的假象。历代诗论家(包括今天的专家学者)多着眼于两人的山水田园诗进行比较研究,而对他们具有明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少学者、专家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于他的晚年厌倦了官场政治生活消极遁世隐居之时,因而将这类诗与佛禅紧密联系起来。说这些诗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宗;更有甚者,一厢情愿地把禅宗理论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进行“对号入座”式分析评论。这些说法。高校有关教材甚至新近发行的《唐诗鉴赏词典》都予以沿袭,其影响之广泛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集中创作于他的青中年早期(三十岁前后),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总体倾向及其主要受什么影响的问题很有必要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维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其山水游记文与山水田园诗相辅相成,既有诗的韵味,又有文的魅力:形式自由随意,散体化倾向明显,在盛唐骈体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作者在写景的同时透露出淡淡的人文关怀;勾勒出唯美而不失现实的王维式的理想家园。王维山水游记散文虽然数量不多,却启迪了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散体化的有意尝试,对于中唐古文运动,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众多田园诗人中,储光羲是一位地位颇为特殊的诗人。其特殊性表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储光羲关注度有极大的改变。唐代人常将之与王维并列,以"储王"相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云":(光羲)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1]可见,在古人眼中储光羲的成就是不亚于王维的。但后世读者论及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时,却对储光羲基本持视而不见态度。这大概是因为储光羲才气并不大,诗歌总体艺术水平不高,并且世人多喜王、孟之类展现田园乐之诗,而不喜表现田园苦之诗,因此往往忽视了储光羲对田园诗的热爱及对田园诗创作的推动作用。实际上,当王、孟在继陶渊明之后将田园诗歌展现"田园美"的艺术水平推到极致,而储光羲正为后世诗人开启了一条田园诗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6.
冯建国 《学术界》2007,(3):247-250
盛唐诗坛上有山水田园诗派之说。其实,山水诗与田园诗,只是在题材上有某些近似之处,就其表现内容来看,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山水诗描绘的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而田园诗所反映的则是古朴生动的农家生活,和平宁静的田园风光。山水诗的作者多以南朝谢灵运为榜样,寄情山水,恣意遨游,表现的是隐士幽人的心态;而田园诗的作者多受到东晋陶渊明的熏陶和启迪,归隐田园,体味生活,反映的是田父野老的情趣。以山水诗而论,孟浩然、王维成就最高;若论田园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储光羲都堪称盛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王维隐居与其诗的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隐居”,是王维一生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方面。说它重要,是因为隐居与王维的诗有着极紧密的联系;即他得以名世的优秀山水田园诗几乎全与隐居相关,甚至可以说“隐居”使王维成为唐代和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大诗人。隐居的时期与原因,都直接关系着对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及诗史贡献的研究,而学术界对其隐居的研究却欠深入。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专题对王维的隐居与其诗创作进行一次认真细致的探讨,澄清是非,帮助人们重新正确认识和评价王维生平思想与诗歌成就,并重新确定王维及其诗在文学史上的形象和地位。以往,人们多认为王维于晚年隐居,其原因是受佛禅出世思想影响,羡慕山水田园隐居  相似文献   

8.
王维和孟浩然的田园诗借鉴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经验,对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传统有所突破,具体表现为选景取材山水化、艺术旨趣以再现自然之美为主、文化精神也更多山水诗“清高玄远”的意味。王孟田园诗的突破与他们的隐居环境、审美意识和生活理想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儒、道、释思想与唐代山水田园诗高人雄儒、道思想源于中国本土。佛家思想源于印度,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道佛三家思想对文人学士,文化艺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山水田园诗自然也不例外。以往人...  相似文献   

10.
<正> 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多才多艺,具范兼熔,在独特的生活道路制约下,形成了独特的思想面貌和艺术个性.他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他在其他方面创作的声誉,尤其是其乐府诗创作,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试图将王维的乐府诗放在中国乐府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探讨,沿波探源,并结合他的文学创作道路,给予恰当的评价.唐朝建国后,社会生产环境的变化,触发了文学的生机.文学园地特别是诗坛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乐府诗也处在这个发展变化之中.王维青少年时期投入很大精力进行乐府诗的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维青年时期的气魄和  相似文献   

11.
叶帮义 《云梦学刊》2013,(6):95-100
贺铸词对唐诗的化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艳情与身世之感结合的角度化用杜牧、李商隐等晚唐诗人的作品;二是从清词丽句的角度化用李白、社甫、王维、孟浩然及大历诗人等盛、中唐诗人的作品.贺铸词对唐诗的化用,既有“得前人遗意”的一面,也有“自出新意”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王维“闲”“空”意趣的禅学再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绍良 《文史哲》2002,1(3):98-102
追求“闲”、“空”之趣是中国传统自然诗的一般特征,陶渊明和王维是典范作家。但由于王维深受禅宗义理的影响,其“闲”、“空”之趣的生成方式较陶渊明还是有所不同。其一,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观照方面,王维突玻了陶渊明“非A即B”的模式,形成了一种由“非A非B”到“即A即B”的模式。其二,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王维诗歌也一改陶诗的“去俗”之趣,以“合俗”的姿态来对待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而表达一种“不言言”、“不物物”的真意。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网络化的普及、诗人群体的扩大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产生,新世纪诗歌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具有明显的新特点——这其中尤以小资趣味最具代表性;新世纪诗歌中小资趣味的产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诗人创作氛围的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就目前来看,新世纪诗歌中的小资趣味在网络诗歌、新一代诗人群体的诗歌以及女性诗人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唐宋“虚实”观的发展与文学创作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有无”论,经魏晋六朝实现由哲学向文学的重大转化和初步发展后,其内涵在唐宋时期又得到了全新的推进和提升,具体表现为文本风格和欣赏接受两方面。这不单是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与大量批评家的总结分不开,更与当时的文学创作关系密不可分。唐宋的文学活动为“虚实”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本文从佛教思想影响下的唐宋创作风貌、诗人与创作、批评家与理论主张等方面,以王维“空灵”诗风为个案,剖析了“虚实”在唐宋的发展概况及与当时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从中见出中国古典艺术“尚虚贵无”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唐音始肇:王勃对初唐七言歌行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言歌行是初唐时期最具审美特色的诗体之一。王勃作为初唐重要诗人,以诗文革新运动为契机,实践了援赋入诗的写作方式,促进了七言歌行在初唐的勃兴。同时,作为初唐歌行写作的先行者,他的作品长于抒情,语言华丽,在句型和押韵上流动灵活,更具有婉转流丽的音乐美,对于初唐歌行的体制规范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歌行作为诗歌王国里的自由之子,其体制规范只有大概的意义。它更重要的特征乃是自由。这正是歌行难以定义的原因。歌行这种既具有一定的体制规范、又开放自由的诗体学特征,正与大唐盛世的政治文化品格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王勃在歌行的写作中,一以贯之的也正是这一特征。王勃以自己的诗歌美学和创作实践对七言歌行的勃兴和发展及开启一代唐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学建筑在儒家文化的广阔背景上,这种诗学的审美批评本体论所依据的是以"德"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诗学的德本属性由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所规范,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以人伦为中心的德本精神.以德为本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国古代诗学初创时期的逻辑框架,成为诗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指向,并由此形成了超稳定的传统,以及以价值理性、人文理性和社会政治观为基础的文学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报刊、出版、教育等的迅猛发展改变一了诗歌的传播方式和运行机制,使诗歌从传统的应酬唱和、交际游戏的个人自遣之作转变成为面向大众的公共言说,从庙堂、“沙龙”走向大众、民间,从教化转向启蒙。新诗经典的确立,受到传播方式整体变迁的制约和影响。相当程度上讲,新诗经典化是在新诗传播过程中完成的。一、报刊发表:新诗出场与现代品格的孕育文学发生牵涉诸多相关因素,刊物发表作为文本、媒体与读者传播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无疑是其中极具活力者。晚清以降,伴随着新式印刷技术的引进,报刊媒介大幅度增加并批量生…  相似文献   

18.
《诗薮》文论视野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薮>是明代中后期一部重要的诗论专著,但历来少受重视.其实,<诗薮>的文论思想是十分丰富而系统的.其中的以禅喻诗论、复古论、诗歌审美境界论、诗学批评论、诗学发展观等都体现了胡应麟自己的诗学旨趣、诗学主张及其对传统格调论诗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宋之争”与朱彝尊、查慎行宋诗观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文学流派纷呈,各流派或宗唐,或崇宋,围绕尊唐尊宋、唐诗宋诗孰优孰劣等问题产生诸多争议,唐宋之争成为明清文学史上一大公案。朱彝尊的诗学观主要是尊唐黜宋,以唐诗为源为正为盛,以宋诗为流为变为衰,呈现出的是一种传统的源流正变的文学史观,强调伸正黜变。晚年其对宋诗态度虽有所缓解,但仍认为宋诗不能成为诗坛主流。查慎行与朱彝尊有表亲关系,两人经常诗文唱和,在对待宋诗问题上,查慎行不同于朱彝尊,朱彝尊认为唐宋诗是继承关系,查慎行对唐宋诗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变化过程。最初,查慎行认为唐宋诗是继承关系,后来逐渐认识到宋唐诗是并列关系。查慎行改变了长期以来所流行的以唐论宋模式,提出唐宋互参的模式,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此外,与朱彝尊排斥宋诗不同,查慎行以宋诗为尊,诗学苏轼、陆游,尊宋而不废唐,兼法唐宋,以高超的创作成就使浙诗派呈现出独特的宋诗特质。  相似文献   

20.
谭五昌 《齐鲁学刊》2012,(1):152-155
海子的长诗创作突破了传统长诗(或史诗)应具备的构架(结构)、内涵及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个体抒情诗在体积内容上的自我重复、叠加或扩张,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心灵史诗"。对海子的长诗创作,诗歌界内部是存在争议的。但就海子的抒情短诗创作而论,海子所表现出来的杰出抒情才华获得了诗歌界内外的高度赞誉,海子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具有的文学史(诗歌史)贡献,主要在于诗人对"麦地"与"太阳"这两个原创性意象的"全新发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