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江平原北部土地垦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驱动力研究则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难点。目前在驱动力研究方法上还存在过多依赖数学分析方法的趋向。该文以三江平原北部为例,从垦殖主体、垦殖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三江平原北部土地垦殖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作为土地垦殖的不同层次主体,通过他们各自的功能、行为共同驱动土地垦殖;科学技术、自然环境为土地垦殖外部环境驱动力,他们为土地垦殖主体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垦殖手段,更加有利的垦殖环境。  相似文献   

2.
关于明清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变迁,学术界曾对于沙漠化的成因和人类在沙漠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证,并引起过热烈的讨论;其中,人类活动被视为引起农牧交错带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田野考察、发掘民间文献,分析以怀远县伙盘地为代表的蒙陕农牧交错带边外垦殖和环境变化过程,对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加以细致考察与反思,认为清代以来人类作为自然——社会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相当积极地参与了环境变化过程.此一阶段的人类活动(边外垦殖为主),促成了农牧交错带的北移、错位,也推进了土地沙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张謇在淮南垦殖中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初20多年中,在淮南盐场出现的垦殖大潮,是中国农业近代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张謇是淮南垦殖的开拓者、垦殖大潮中的主流派、新型垦殖模式的设计师.淮南垦殖具有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两重性,是张謇将西方农业近代化模式引入垦殖的结果,这是淮南垦殖成为中国农业近代化发展史上丰碑的根本原因,也是张謇在淮南垦殖中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三十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凸显,开发西北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文章在收集大量安汉论著的基础上详细地论述了安汉关于西北垦殖的必要性,西北垦殖前期准备工作,西北垦殖具体实施措施以及安汉西北垦殖思想的特点和意义。安汉的西北垦殖思想对抗战时期西北移民垦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清代三峡地区由于移民迁入引起的人口增长以及农业垦殖开发,对三峡地区的环境、经济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经验教训为当今三峡地区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由于云南是和平解放的,因此云南省的历史档案保存极为完整。云南开蒙垦殖的史料主要保存在云南省档案馆。该文整理者在研究开蒙垦殖历史过程时对有关史料进行了认真研读,对开蒙垦殖局成立的经过、龙云主席亲笔起草的关于开蒙垦殖的政府布告、工程实施概要以及发展设想等史料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面临洪涝灾害加剧的现状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洪涝灾害增长的社会因素 :环境的改变、人类掠夺性垦殖活动、防洪工程的修建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等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防洪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业垦殖是封建社会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粮食问题成为统治者要迫切解决的社会焦点。环北部湾地区作为清朝前期广东的主要垦殖区,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成为本省主要的产粮区和输粮区。但盲目性的垦殖又给当地生态等带来一定破坏性影响。研究清代前期该地区的农业垦殖对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江汉平原湖区的开发以及砍伐森林、围湖垦殖和修筑堤筑等人类活动对湖区环境的影响。它们改变了河湖关系,致使湖泊面积及容积缩小,破坏了该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了洪涝灾害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要实现江汉湖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切实保护湖泊资源。  相似文献   

10.
人类活动对江汉湖群环境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江汉平原湖区的开发以及砍伐森林、围湖垦殖和修筑堤防等人类活动对湖区环境的影响。它们改变了河湖关系 ,致使湖泊面积及容积缩小 ,破坏了该区的生态环境 ,从而导致了洪涝灾害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要实现江汉湖区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 ,切实保护湖泊资源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明清山区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陂塘水利改善了山区的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的价值。而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道和陂塘淤塞,废弃的河道、陂圳、山塘又被占垦为田。同时,陂塘水利的发展与航运矛盾,减弱了陂塘水利的功能。溪流河道上层级而设的陂坝使径流流速减慢,沙泥停蓄。而河床渐高又使河水漫溢,也影响了对水力资源的运用。人们针对当时陂塘水利出现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人与土地的互动是乡村社会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充分认知地方资源特点从而探索出人地协作的最佳方式。人地互动受多重因素作用,曾经陷入"黑树林"水利纠纷的两个村落的农业发展历程表明,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结构性环境、深层价值模式对人地互动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长期依靠争水维持农业生产的竜宾村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实现了人与土地的最终和解,其"小而精"农业实践模式可为西南广大传统农业型村落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经济技术承载力、社会人文承载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德镇市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低,经济技术承载力与人文社会承载力低,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较低承载力等级.其原因在于景德镇市水土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缺乏生态环境建设与人力资源投入.据此,提出景德镇市应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加快经济转型与技术发展和加大人才投入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时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过程的回顾,针对现存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就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实行农用地资本化运营、规范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作了一些初步探讨,以完善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TPB理论和黑龙江省13个市、2个农垦分局共460户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种粮大户资源禀赋对规模生产行为认知的影响,并利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规模生产行为意愿的内生性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大户资源禀赋对行为态度理性认知影响较大,由"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转变;资源禀赋对主观规范认知影响较大,促使种粮大户家庭决策模式由"男主外,女主内"向"男女共商"转变;资源禀赋对感知行为控制认知影响较小,表现出经营规模与感知行为控制认知强度呈现"∩"型效应趋势;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88、0.258和0.235,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如何在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过程中保障粮食自给,是恢复全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该文根据土地利用详查与实地调查资料,利用多目标规划模型与退耕压力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的可能规模及其粮食减产效应。研究认为:在保证人均耕地0.1 hm2前提下,黄土高原地区退耕面积可达236.46×104 hm2,占现有耕地的1/5强;对应的粮食减产量为195.26×104t,是1996—2000年平均粮食产量的12.69%;全区基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退耕压力指数达0.20,晋陕甘黄土丘陵沟壑台塬区是退耕压力最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文水资源状况的考察,描述了明清以来该县在人口与土地关系紧张,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产生的水案的整体面貌,对水案前后乡村社会围绕对水权的争夺而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4世纪雅典土地所有制状况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前 4世纪 (迄前 3 3 8年 )雅典的土地所有制与公元前 5世纪相比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土地占有未出现猛烈集中 ,更未形成大地产制 ,城邦土地所有制仍然是比较稳定的中小土地所有制。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 ,阿提卡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大地产的形成 ;其次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存在的可供兼并的土地并不多 ;再次 ,从法律上严格限制土地兼并 ;最后 ,伯罗奔尼撒战争给雅典人带来了严重灾难 ,使雅典公民的财力较战前大大削弱 ,从而削弱了他们兼并土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综合介绍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系统以及生态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叙述了春秋晚期吴国和晋国之间的陆路交通情况。对季札出使的路线进行分析,重点考证了彭城、戚等邑的具体地点,并指出了它们在吴晋交通线上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