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首先,根据散佚于古籍的《字说》字例,归纳出王安石说解字义的五个特点,认为这些特点都是以他自己所发挥的“会意”之法为中心,并将“六书”的会意与王安石的“会意”之法作了简单比较。其次,认为王安石《字说》采用“会意”之法说解字义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源于他的字义“出于自然”的文字观,二是他反传统注疏之风的实践,三是学术和政治的双重需要。这三方面的原因实际上体现出他提倡的经学必须以经世致用为特点的一贯思想。  相似文献   

2.
我刊1986年第3期刊载刘凯鸣同志《<唐宋词选注>指瑕》一文,专业编辑人员将其中贺铸《减字浣溪沙》的“东风寒似夜来些”一句的解释改作“东风比到了夜里还冷一些(一点儿)”,与原稿“东风比昨天冷了一点儿”不同、现作者来函说:“夜来”一词,不宜拆开为释。张相《汇释》卷六:“夜来,犹云昨日也。”山东方言谓“昨日”曰”夜拉”或“夜来”(广饶),拉、来并系“日”字日纽讹作来纽  相似文献   

3.
《字说》又称《熙宁字说》,是北宋神宗年间当朝宰相王安石推行其新法中"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惜后世亡佚.站在语言学的角度,从辑本、笔记与二度引用《字说》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王安石的语言文字观是比较超前的,对汉字形音义的辨析有很多精到之处.《字说》保留了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些珍贵语料,也启发了后世辞书的编纂,在我国语言文字研究历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苏轼有三部学术专著,即《易传》、《书传》和《论语说》,《易传》、《书传》流传至今,《论语说》却亡佚了。 《论语说》作于谪居黄州之时。苏轼《黄州上文潞公书》云:“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於《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学,作《易传》九卷。又自以意作《论语说》五卷。……《易传》文多,未有力装写,独致《论语说》五卷。公退闲暇,一为读之,就使无取,亦足见其穷不忘道,老而能学也。”(《东坡集》卷二十九)书作于元丰五年  相似文献   

5.
《广雅》为三国魏时张揖所作。揖字稚让,清河人,在明帝太和中(公元227——229年)为博士。(见唐颜师古《汉书注叙例》)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张揖除撰《广雅》外,还著有《三仓解诂》《埤仓》《古今字诂》《杂字》等书,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博闻多识、精通文字训诂的人。《广雅》的体例和篇目同于《尔雅》,始于《释诂》,终于《释兽》,分为上中下兰篇,今本作十卷,所收的词语几乎都是《尔雅》以外的,所以名为《广雅》。“广”  相似文献   

6.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注释《说文解字》的权威性著作。段氏在注释《说文解字》时针对一些释语的构成特点,采取了“三字句”这种独特的训释体例。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从“三字句”概况和“三字句”的类型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同时指出将“三字句”体例等同于“连篆读”的说法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7.
“处”字在唐宋词中,一般都是作“地方”、“处所”解,表空间概念.有时也作“际、时”解,表时间概念.对此,王锳《诗词曲语词例释》已有论述.这里我们要讲的是“处”字的一种特殊用法:一身同时兼二任,既作“地方”、“处所”讲,又作“时、际”解.且看几例:李珣《南乡子》:“相见处,晚晴天,  相似文献   

8.
考证“YI”字为汉《衡方碑》“褘隋”之“隋”辗转而误,“褘隋”与《毛诗·羔羊》“委蛇”音义相同;《隶释》谓“褘隋”出《韩诗内传》,本员兴宗之说,并非洪适臆说;《韩诗》在宋孝宗乾道年间尚未亡逸,《韩诗》亡于五代后、亡于政和建炎间、至宋亡之已久诸说,皆非是。  相似文献   

9.
“疾”“病”故训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二字,义项颇多,其中大多没有疑义,本文不拟逐一赘述,这里仅就其作“疾病”或“病”(指人在生理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字解时被误释的故训谈谈一孔之见,以便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问题的提起 “疾”、“病”二字的训解,似乎久已成为定论。其权威的训解,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说文》在“疾”字条下说“疾,病也。”,在“病”  相似文献   

10.
我和周烽同志的拙作《从‘斯’字看论语》一文,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六期后,该刊编辑部转来杨剑桥同志《关于‘斯’字词义的一点意见》(以下简称杨文)。杨文否定了我们所肯定的‘斯’字应当是动词,作分析之义解的论断,论据有四点,兹一一答复如下: 杨文第一个论据:“《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说文》确实探究的是字的本义,然而先秦的字义实际上就是词义。张世禄先生写的《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5页上说:“‘字’是和‘词’紧密联系的。我们阅读任何作品,必须坚持‘字不离词’的  相似文献   

11.
“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仅郭沫若《卜辞通纂》就收录“允”字27个(其中“允其”一个).从字形上看,允字下从儿(人),上从(?)省会意,表示人不二心之意.故其本义为信任、诚信.《说文解宇》:“允,信,从儿(?)声.”《方言》:“允、谌、恂、展、谆、穆,信也.”《尔雅》:“允、孚、亶、展、诚、亮、询,信也.”可见先秦时期允字的本义与甲、金文中允字的意义是一致的.允由信任、诚信义引申出公平、恰当、答应、诚然、确实、果真、的确等义,并派生出允当、允诺、允协、允洽、允许等词.先秦时期允字是否有虚词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允字无虚词义,以《辞海》、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为代表.一种观点以为允字有虚词义,可作助词、语气词使用.此说始自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沿袭其说的主要有《词诠》、《辞源》、《汉语大字典》等.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对允字作了如下解释:一、“允犹用也”二、“允犹以也.”三“允发语词义”.《词诠》归纳为:一、“语首助词,无义.”二、“语中助词,无义.”《辞源》允字第四项释为“用以、以.”《汉语大字典》允字第五、七项则以为“⑤用以、以”“⑦助词.用于句首.”允字在先秦时期是否具有虚词义呢?  相似文献   

12.
曾巩《万山》一诗最早见于北宋刊刻的《元丰类稿》,第三句“王繁旧居处”,历代《元丰类稿》刻本皆同。然而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十)中陳焯的《宋元诗会》第三句则写作“王粲旧居处”,此后,有些著述在引用此诗时“王繁”就改成了“王粲”。通过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经过考证,最终证实“王繁”一说确定无误,系“王粲”与“繁钦”的省略。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惠崇的生平 惠崇是能诗善画,兼工书法的僧人,他的生平却不为世人所知。他的籍贯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寿春(今安徽寿县)、建阳(今属福建)和长沙。分别载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6、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4、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27。我以为寿春说较可信,僧文莹《玉壶清话》作于元丰元年(1078),比上述三书要  相似文献   

14.
对《诗经·卫风·氓》“士贰其行”中的“贰”字,历代名家多所训释,但举其要者却只有两家:一是东汉的郑玄(唐孔颖达附合其说),一是清代的王引之。郑、王二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当代各家或宗郑玄,或本王说,形成了一个双峰对峙,各不相扰的局面。然精审郑、王二说,似乎皆有不妥之处,人们应该对这个“贰”字有一个新的、更合于当时语言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犹”字在《三礼注》中的用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释句;二、释词。其中释词又包括四个方面: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2、用本字释借字;3、以今语释古语;4、用本义释引申义。  相似文献   

16.
“子”在《诗经》是个多义词,既含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又有指代人、事的作用.这种现象正反映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人之语义,不能一成不变的道理.我在阅读和教学中,发现注释尚有阙佚,即使有的本子作了释义,也有不切文义的地方,对正确指导阅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障碍,甚至形成错误地判断,影响继承和发展.现以“子”的义界、《诗经》语言中频繁使用以及词义蕃衍变化,谈点个人粗浅看法和专家、同行商榷.谬误在所难免,敬请匡正.子的义界“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说文解字》卷十四下).许慎以万物滋生之称,莫过于人,故以假借为人称(滋属於之部精声).这种以声求义,符合于古人的“义以音生,字从音起”的规律(见《揅经室集》).但在说解字义的同时,又渗透了玄学观点,这与汉朝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17.
《浮生六记》是中国少有的一部以抒情性的散文形式来细致地描写夫妇、家庭生活的作品。全书共六卷,即;第一卷《闺房记乐》第二卷《闲情记趣》第三卷《坎坷记愁》第四卷《浪游记快》第五卷《中山记历》第六卷《养生记道》是为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人,生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卒年不可考。平生不喜仕进,大半为人做幕宾,但其趣不在此。后曾经商,希冀为生,但终归于失败。他在当时文名不盛,不过他诗文俱佳,又精于绘事。在当时应是一个落拓的才人,按才人特性,他极重感情,这在《浮生六记》  相似文献   

18.
说“■”     
《说文·殳部》:“(?),从上击下也.一曰素也.”新旧字书、韵书均只照录《说文》而没有任何关于本义的注疏以及例证的补充.以此,人们颇疑《说文》或系收录了一个早已失去生命力的“死”字.其实不然,这个“(?)”字至今仍然“活”着,只是知道它的人已不太多罢了.“(?)”的字形出现得很早,甲文中就有了“(?)”(前五·四一·八)“(?)”(菁三·一)等字形.这些字形,绝大多数为商代卜人的名字(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三),另外也有作邑名的(见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祥(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有《孟浩然集》四卷,存诗二百六十多首.孟浩然的诗在当时名气很大,与王维并称“王孟”,其田园山水诗,形成一种流派.李白赞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也说:“清诗句句尽堪传.”但他诗的境界不够开阔,缺乏社会意义,苏轼说:“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五引).这话颇切中其弊.王仕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他“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五言诗中,又以五律成就更高.《过故人庄》,正是五律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是”字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常用词,但古今用法有异.我们有必要在专书调查的基础上去把握“是”字古今用法发展变化的线索.为此,本文初步调查了《墨子》一书中全部“是”字的用法.并在必要之处与《诗经》等其他典籍中的“是”字句例作了比较,以便从相同之处看其间的继承情况,从相异之处看其变化发展.《墨子》一书,旧题墨翟撰.墨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相传还做过宋国的大夫.他约生于孔子卒后十余年,约死于孟子生前十余年(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他博通古书,好学不倦.很注意在书中运用逻辑推理,并多处引经据典来宣扬自己的主张.当然,也象多数先秦子书一样,《墨子》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