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经》中“词头”的民歌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诗经>中的"词头"这一语言现象,历来有多种解释方法.<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是对<诗经>时代民歌的记录整理,具有民歌的特色,从民歌的特点出发,可以对<诗经>中的"词头"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从分析<诗经>的篇目入手,通过详细数据,指出古人拟题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以<诗经>自身的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诗经>是一部平常的诗歌选集,是"诗"而不是"经".我们应以平常的心态待<诗经>,以平常的心态读<诗经>,以平常的心态解<诗经>.  相似文献   

3.
人类最初的诗、乐、舞是一体的,古代诗歌通常产生于某一个音乐母体;当诗歌的音乐母体发生变化时.诗歌本身也相应发生变化,<诗经>、<楚辞>和<汉乐府>迭起兴衰的根本原因就是其音乐系统的兴起、发展、变化乃至消亡.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是古代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4.
祭祀诗是附丽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文学形式,作为一种宗教文学,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是我们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是南北文学的代表,两书收集了许多祭祀诗歌.文章拟从<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不同,来看南北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诗经》的教化功能及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诗经>的接受和解读,又奠定了我国古代诗学的基石.本文从哲学层面,对<诗经>的社会功能与文本意义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上古时期中国占代文化、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等都有直接反映.它不仅是后世诗歌体的发轫之作,更是一部反映先民生活的百科全书.通过对<诗经>的解读和研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诗歌发展史的本体特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发现并体认先民们的智慧与能力.进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延续华夏民族的文化特质.前人对诗经的论述可谓是汗牛充栋,在大最精细而又翔实的考证和解读面前, <诗经>的面貌在今人眼中越来越清晰.本文拟从植物学的角度对<诗经·大雅·皇矣>中的"栵"字的沣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人伦亲情的国度,亲情诗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中国古代亲情诗的源头."诗三百"中有关人伦亲情的篇目和诗句随处可见.<诗经>以形象而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上古时代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的人伦理想.自<诗经>以来,亲情诗不绝如缕,蔚为大观,凝结其中的丰富深厚美好淳真的亲情,构成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的华彩乐章.  相似文献   

8.
周代,吴地产生的最早的歌谣为清代沈德潜选入<古诗源>中的两首吴地诗歌<渔父歌>和<吴王夫差时童谣>.<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了春秋后期吴国产生的第一位文人创作的诗歌--吴申权仪<乞粮诗>.<乞粮诗>特点之一--句尾出现的语气助词"兮",比<楚辞>早了两百多年.可以说,吴申权仪的<乞粮诗>已最早体现了周代南方诗歌句尾多用语气助词"兮"的这一特点.<诗经>中歌颂周人先祖的庙堂乐歌,如<诗经·大雅·生民>、<诗经·大雅·绵>等,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吴地诗歌,但却与吴国王室先祖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9.
<雪夜林边小驻>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诗"之一,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期深入理解诗歌音韵美与诗歌意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进入文人个体创作时代后,始终存在一个"学问化"过程.学问化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独具的现象.重"雅"轻"俗"的观念使学问化成为一种民族审美情趣;享有崇高地位的<诗经>和杜诗成为学问化的价值典范;文人学士的宴游和频繁的诗生活为学问化提供了扎根的沃土;复合型诗文化为学问化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的研究,今之学者多从<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以及<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关系入手,而对于<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国风>关系的论述尚未有专题论文涉及.本文拟从:叠字的运用与语词的化用,章法结构的承袭与比兴手法的运用等两个方面略加论述,从而理清<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真正地位.笔者认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远承<诗经·国风>,近接汉乐府,下启建安诗歌,于中国诗歌之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亲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社会,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作品表现了亲情的内容,如父母之情、同胞之情.古人已经认识到了亲情的重要价值,认识到了家庭和睦对社会发展、和谐不可或缺的作用.探讨<诗经>中的"亲情"问题,对我们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斯"在诗经中共出现94次,有代词、助词、语气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斯"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14.
<诗经>文本作为阐释学语境下的"历史流传物",经历了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释读变迁,蕴含着丰富的阐释学命题.<诗经>经典的形成与耗散是一个典型的"效果历史"事件,传统<诗经>学致力于<诗经>的经典化阐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古史辨>派则对<诗经>进行了去经典化的颠覆解读.所以古史辨奠定了现代<诗经>阐释的范式.<诗经>不再是僵化政治说教和道德说教的表征,而成为活的文学典范.  相似文献   

15.
从《文心雕龙》的“赞曰”看刘勰对《诗经》传统的通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每篇末尾的"赞曰",均为押韵的四言八句,形式上独立于全篇,具有诗歌的文体特点.这种形式与同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五言诗不同,它们直接师承<诗经>,也借鉴了<诗经>"比兴"的艺术手法,寓抽象于形象之中,生动地总结全文.对<诗经>的推崇背后蕴藏着刘勰自觉的文化追求,也是魏晋南北朝整个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反映.而<文心雕龙>赞语独特的诗性言说方式源于诗性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方玉润以文学范式来解诗.一方面,他构建了"大诗学"理论体系解读诗歌内容,具体则通过全篇合读的总览法、知人论世理论,结合诗句结构、诗的语气和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分析诗歌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其解诗的目标.另一方面,他从文学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原诗作的真实面貌,挑战了传统<诗经>研究重视政治教化而轻视艺术鉴赏批评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伊兹拉·庞德作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对美国诗歌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诗歌创作,还在于他的诗歌翻译.其译作<华夏集>为创新美国诗歌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华夏集>通过保留中国古诗特质对美国诗歌四个方面的创新入手,分析实现这些创新的共同的必要的手段--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期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华夏集>的翻译,并由此加深对异化策略本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玄学派领袖约翰·邓恩的诗歌多用"巧智"引起读者的玄思.其爱情诗智力与情感同构,对后世的影响跨越了时空界限.<别离辞·节哀>是邓恩早期著名的作品,也是英国玄学派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该诗加以分析,即从字位、音位、词汇、句法以及通篇所使用的修辞等五个层面剖析全诗,旨在为该诗的理解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该文拟通过对<诗经·鄘风·桑中>所蕴含的民俗问题进行个案关注,就<诗经>中映射出的大量民俗文化进行有益的思考,从而说明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诗经>不仅能够开拓<诗经>研究的新视角,甚至也可以拓展我国民俗文化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前景化"是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阐释诗歌语言的变异,即对语言规范和传统有目的地偏离.美国著名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的<疲惫的哀歌>、<我也> 、<黑人谈河>和<被耽搁的梦想>四首诗歌,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层面集中展示了被"前景化"的文体特征,展现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