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学经典作为对象性的存在,其影响力在读者的阅读中彰显,在读者的选择中延伸.本文统计宋金词学视野中有关宋词的传播接受资料,根据统计学原理,确认宋金时期的宋词经典名篇.数据显示,苏轼<念奴娇>、贺铸<青玉案>、秦观<千秋岁>等词影响广泛.名篇中入选与点评、唱和之间的反比存在态势,北宋经典的突出,传唱经典的失落彰显出大众读者和精英读者、时间、物质载体在经典化过程中的功能.名篇风格体制表现出文人化、典雅化的倾向,情感选择方面表现出大众化、世俗化倾向,这是尚雅尚韵的文化传统和尚享乐的时代气候共同参与宋词经典化进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宋代吟咏昆虫的词作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宋词中涉及昆虫的词作很多,但单纯以一种昆虫为表现对象的词作却较少。《全宋词》中的蝴蝶词和蟋蟀词是出现较多的昆虫词,我们选取这两类词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文学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找寻宋代昆虫词的发展脉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言情"的词向"言志"的诗逐渐靠拢,词与诗不再有截然不可逾越的鸿沟,进而完成了词作的开拓与蜕变,由此凸显宋代昆虫词在中国词史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今昔物语集》作为日本最大的说话集,于上世纪30年代前后被引介到中国,开始在中国传播.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对该作品的引介、翻译、研究整个过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日本文学在异域传播中比较特殊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文学传播过程中的“名人效应”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国人接受日本文学过程中所表现的被动与盲从.  相似文献   

4.
作为宋代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宋词中排谐一体的产生和发展,既受传统诗文中源远流长的徘谐作品的影响,又与词这种俗文学样式的娱宾遣兴的性质有关。对这种体性特殊的词作进行解读与观照,将使我们获得关于宋代词坛风尚等文学原生态上的一个较知性的认识。所谓诽谐词,指是的运用隐喻、反讽、夸张、嘲德等手法写成的,以一种游戏调笑的面目来凸现诙谐、幽默意趣的词作。徘谐词是笔者所择取的一种通称。词史上又有滑稽词、戏德词、谐滤词、徘体词、戏词、幽默词等诸多表述不尽相同的说法。笔者曾经谈到,宋代徘谐词的发展始终是与整个宋人…  相似文献   

5.
隋唐以来,词体渐兴,至两宋蔚为大观。尽管人们对宋词与唐诗、元曲并列为一代之代表文学的说法有不同见解,但对词体在宋代的繁荣并无异议。这的确是事实,与词的初始阶段即唐五代词相比,宋代词人词作的数量都要超出几倍乃至十几倍,同时还出现了不少第一流的词家;而词调之众多,词籍刊行、流布之广,风格流派之多样,词作艺术之成熟,更非唐五代时期所能有。然而,正如刘扬忠先生《宋词研究之路》谈到这一问题时所说,“在宋词研究中,困难不在于描述宋词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繁荣的原因。”但遗憾的是,直到目前为止,探讨这一问…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在电子媒介主导的今天,文学经典已经进入"后经典时代",其存在方式已发生显著变化,影像存在成为经典传承的最重要方式.经典改编的核心是文字向影像的转变,文学经典的影像存在过程也是文学经典的世俗化过程,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影像作品与原著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与这一转变密切相关的是身体在美学中的地位.因而,从身体问题入手既能理解影像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也能理解媒介和艺术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王莉 《兰州学刊》2014,(5):104-109
寓言诗发轫于先秦,成熟于汉代。汉代寓言诗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艺术表达上与寓言赋、谐隐文以及其他乐府古辞之间构成了互相影响和同源共生关系。这说明,一种文体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既是文学诸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共生的结果,也是文体内部对这种影响、共生关系有机选择的结果。研究文体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揭示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文体之间艺术因素的互相转化、互相渗透的文学发展史观。  相似文献   

8.
宋词的经典化经过了三个时段:一是讴词时代所推动的"词调经典化",二是读词与填词时代选择效法精品和艺术精品所推动的"文本经典化",三是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研究时代研词所推崇的"研究经典化"。宋词最终由伶工之声的音乐经典转化为"文学经典"。如此,同一"经典"概念,而标准与内涵实则不同,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辩证地使用"经典"这一概念,更准确地把握宋词研讨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试论《现代》杂志的文学共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文翔 《河北学刊》2002,22(3):101-104
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杂志以商业利润为目的,推行兼容并蓄的编辑方针,从而出现多种文学流派、文学样式共生的现象。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各种原因,并指出《现代》杂志的文学共生性在30年代现代文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市场与网络文化对文学经典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同时也给文学经典的承传与赓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市场这只隐形之手拂去了文学经典作为精神产品的神圣灵光,文学经典的经济学潜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络时代的新潮理论对经典长存的合理性提出了解构式质疑,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学市场化和网络化的调侃经典、消解中心、废弃深度模式等倾向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浮士德>的改编与戏仿,为市场与网络语境中的文学祛魅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万莲子 《云梦学刊》2001,22(3):60-61,68
接受美学中的文学阅读期待视野表明,文艺接受必然地带有接受者的主观心理成份和个性色彩,体现出他/她的审美情趣和素质,使接受后的作品与原作相比发生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变形".文学欣赏接受中的文化审美过程就是对文学历史的添砖加瓦,是使文学既成历史丰富生动的最好表征.从阅读期待视野中,人们时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中极端化女性写作现象的迥异态度,尤其可以证实这一点.文学欣赏的开放性满足了无限多样的阅读体验与阅读好奇心.  相似文献   

12.
田烨 《北方论丛》2016,(4):69-72
道教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大多和被传入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带有当地文化特性的本土化的道教,这一现象在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比较明显.道教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现象,既与道教自身具有的包容性有关,也和道教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有关,同时也与传播地区的本土文化有关.道教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一方面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阻力,促进了道教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对当地的本土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形成了文化交融现象.此外,经过了本土化的道教还传承了华人的信仰,成为维系海外华人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3.
经典是时代、地域、民族审美文化的整体概括,与文本传播关系密切.壮族民间传说<刘三姐>作为在传播中生成的经典,有其生成的生态环节,也有其特殊的传播模式与传播规律,文本的发展过程揭示了经典与传播相生共发的内在生态关系.<刘三姐>传说的民间口传文本孕育了经典,戏剧文本聚形了经典,影像文本则造就了经典,最终在传播中生成经典,并且使经典与传播共生,创作、传播与接受三位一体,实现了<刘三姐>整个文本的立体超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学与传播学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以近年来流行的传播媒介——微博为切入点,着力探讨在这一新的传播平台上所发生的文学现象.“微博文学”话语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内在机制和表征方式的独特性.作为自媒体时代文学自身发展的产物,微博文学是多元共生的文化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为当前大众的思想狂欢提供了新的舞台,不应以认知的偏见,简单地将微博文学的价值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5.
宋词经典作为历史性的审美存在,是一代代读者选择的结果.根据清代词选、点评及唱和等传播接受宋词的有关资料数据,对清人选择和认同的宋词经典名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客观、科学地揭示文学作品影响力的嬗变轨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姜夔<暗香>、<疏影>等,是清人最喜爱的经典名篇.清人既传承了部分前代的宋词经典,也建构了一些新的宋词经典.清人对宋词经典的择汰,彰显出经典的两大特征:经典名篇的影响力是起伏不定的,变异性大于恒定性;经典既有鲜明的时代性,也具有突破时代文化环境局限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00-104
文学经典化过程是文学作品的动态价值汰选过程。从学术源路看,文学经典化的论争有本质论与建构论之争。无论对文学经典予以过分地政治化解读,抑或固守审美自律的本质论经典观,都存有一定罅隙。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文本生产、文学传播、文学史书写以及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观念共同运作并集各种权力斗争相互交织的结果,建构当代文学经典应从文学自身艺术品质、文学史和文学接受三个维度去把握。伴随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文学经典化需着重把握文学经典化尺度标准的相对性与冲突性之问题、文学经典化中的话语权力与功利主义之关系、文学经典的继承与发展之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宋词在伤春背后的情感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因此中国人对自然十分关注,自然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这种影响渗透到文学的创作中,因而伤春悲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几大主题之一.伤春主题在宋词中被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宋词中的伤春已不是简单的天人感应,词中之"春"是一个民族艺术审美和情感联想的社会心理基础,词中之所伤乃生命之伤、爱情之伤以及家国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8.
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学传播过程中 ,文学的评奖机制造成文学的名声放大效应 ,它使得作者由追求长远的影响转到关注当前的评价 ,也使得其他作者由仿袭前人转到追逐当今名人 ;当今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使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极大地增强 ;电脑写作和影视艺术对文学也产生了诸多冲击  相似文献   

19.
本雅明对视觉文化的思考中最重要的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讨论视觉技术变革对艺术的影响.以(机械)复制技术为代表的视觉技术成为视觉文化来临的技术支撑,大众传媒技术已深刻影响到艺术(文学)写作技巧,作家也由此而成为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在机械复制技术主导之下,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传统艺术的新变,另一方面则是新艺术样式的出现(全景艺术),并由此引发整个艺术生产机制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本雅明将自己与超现实主义息息相通的艺术气质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意象的辩证法”的理论运思方式,将拱廊视为资本主义的纪念碑/废墟便是其最为经典的辩证意象.  相似文献   

20.
惠特曼的《草叶集》,不但揭开了美国诗歌的新纪元,也对我国诗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中国诗歌爱好者是通过经典中译本才能了解和欣赏这本诗集的.赵萝蕤作为第一位《草叶集》的中文译者,在形式与内容上力求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试图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出发,对赵先生中文译本的美学性进行探究,希望能够进一步展现赵版译本的卓越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