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社会与集体主义是两种迥异的理论模式:公民社会理论基于对个人主义的一贯信仰,对国家抱有防范的态度,而集体主义则强调国家在利益组织协调中的核心地位;公民社会是社会组织通过自我协调最终形成一个社会自治领域,而集体主义则强调国家在协调中的主导作用。然而,两者在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上却是殊途同归,都表现出一种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2.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同一性,两者相互转化,互为条件;另一方面,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又具有对立性,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矛盾。为了解决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应该科学地界定公共利益;建立健全公开的公民有序参与协商机制;建立健全公平、合理、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效整合和协调。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问题,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个人利益是公共利益的基础。郝国印同志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不是公共利益的基础,并从许多方面进行了论证。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与郝国印同志商榷。为了只在经济科学的研究范围内讨论这个问题,有必要作两点限定:第一,我们讨论的个人利益不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的一切个人利益,而是专指物质生产领域内劳动者用于满足自己直接生活消费的物质利益。第二,讨论个人利益是不是公共利益的基础,这里的所谓基础,应指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的决定作用。即,个人利益是不是公共利益产生的物质基础,公共利益是不是来自于个人利益并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之上。超出这一范围的其它意义,一般不应涉及。  相似文献   

4.
环境发展的现状需要公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环境管理行为也需要公民广泛的监督.但是,作为参与环境保护与监督政府环境管理重要手段的环境行政诉讼,却受到环境保护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约束与限制.赋予公民环境行政诉权,是行政诉讼法上扩大原告资格范围的必然,也不会导致公民滥用诉权.所以,必须通过行政诉讼法和环境保护法的完善,建立公民环境行政诉权实现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自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代以来,围绕着解决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和冲突的问题,出现了两种制度设计方案:一种是突出强调个人利益、私人利益的神圣性,把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寄托在个人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实现之中;另一种是强调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把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看作是个人利益和私人利益实现的必由之路。两种制度设计方案都有着充分的理论证明,而且,发生在从属于这两种制度设计方案的理论和学说之间持久不懈的争论,构成了整个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图式。在实践上,出于维护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要,必然会选择强化国…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阿奎那巧妙地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公共利益观念与基督教教义调和起来,形成了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神学公共利益理论.这一理论在公共利益的构成要素、类别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强调公共利益是国家的目的所在、是政权正当性的评判标准、是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成因;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既突出公共利益的相对优越性,但同时也不否认个人利益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进程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投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化进程中 ,政府与公民的互信和回应 ,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游戏”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更应强调这一问题的解决。在解决这一问题中 ,应强调主权原则仍是公民信任投入的前提 ,应强调重塑政府在公民中的效能形象 ,应强调建立政府与公民的新型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是各国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文化、经济、政治一体化趋势的加剧,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在不断与国际接轨。“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相对于“人民”这一政治概念而言,它更强调社会成员作为整个社会肌体基本细胞的责任与义务。然而目前我国的公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中外公民教育比较和理性分析,提出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界定的主体是谁,国内已有的研究结论不一,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立法机关主体论、司法机关主体论及综合主体论,但无论何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有必要重视公民的作用,将其定位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公民作为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非主观臆断,实乃有坚实的哲学、政治学及法学理论基础.公民作为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对于公共利益的普遍接受、实质法治的实现及政府裁量权的控制与政府责任的追究,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是各种社会矛盾综合反映的表现形式,但在土地征收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衡量失衡是该方面群体事件的诱因之一.文章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标准入手,分析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衡量失衡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共存共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分析范畴,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文化为中轴,以尊重和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为宗旨的社会自主领域。现代国家兼备阶级统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其基本特征是政治性,核心是公共权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各有其局限性,公民社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滋生极端个人主义、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它不是民主政治的充分条件;政治国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淹没公民社会、背离公共利益、权力寻租以及政治合法性危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应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以克服各自的消极方面,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形成双向适度制衡和发展型互惠,形成政治国家能力强大、公民社会富有活力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社会,随着行政权力向私人领域的全方位渗透,相当数量属于公民个人的隐私掌握在行政机关,成为政府信息的组成部分。在构建“阳光政府”的过程中,协调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应坚持国家及公共利益原则、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价值平衡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同时,应完善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和相关制度,以达到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伍俊斌 《河北学刊》2007,27(6):64-68
现代国家兼备阶级统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其基本特征是政治性,核心是公共权力。公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分析范畴,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中轴的社会自主领域。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各有其限度,政治国家的限度主要体现在:淹没公民社会、背离公共利益、权力寻租以及政治合法性限度;公民社会的限度主要体现在:滋生极端个人主义、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它不是民主政治的充分条件。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应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以克服各自的消极方面,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形成双向适度制衡和发展型互惠,形成政治国家能力强大、公民社会富有活力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诉权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权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刘恒行政诉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其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公民诉权的享有从无到有、从虚(形式上)到实(实际上),诉权的范围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逐步扩大到行政诉讼的领域。诉权的地位也逐步地提高,成为公民对抗行政...  相似文献   

15.
考察公共利益发生的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利益是当今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向量,公共行政的全部活动目标都在于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但是,公共利益并不是存在于一切社会中的,在农业社会的政治体系中,只存在共同利益而不存在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在王朝治理模式向国家治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随着身份共同体的瓦解而生成的.也就是说,法律对主权者的替代,君主与臣民、主权者与臣民的对立的消解以及最终统一于公民这个概念之中,才是公共利益得以产生的政治基础.从当前的学术界来看,普遍认为法治国家是公共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其实,在法治国家的框架下,关于公共利益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永远无法解决的,法治国家只能最大限度地在形式上追求公共利益的增长,而实质意义上的公共利益则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利益,尤其是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需要立法、行政、司法保障,即立法者对此做出概括性规定,并通过宪法解释明确公共利益的内涵,在具体立法中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行政机关依据正当程序对此进行具体的判断;在出现纠纷时启动司法程序.由法院针对个案中的具体事实,进行最后的确认.  相似文献   

17.
强势民主理论依赖于一种自治的公民共同体的理念,希望设计一系列能够经得起生存能力、实用性以及理论连贯性的考验的制度,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讨论、判断和公共观察成为可能.通过对强势民主理论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长久以来公民政策参与的状况;可以借鉴其对公民参与的制度选择,以公民身份为基石不断进行政治实践,辅以公民教育,提高公民政策参与的能力;强调政策制定主体与公众之间、公众与公众之间连续性的协商对话,以谋求公共利益共识的达成为公众政策参与的价值目标,从而推动公众积极参与政策过程的政治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正处在一种尚未充分发展,亟待促进、提升和推广的关键时期。本文认为志愿服务重在培养塑造志愿精神,志愿精神作为一种公民意识的具体表现,更是一种现代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积极的价值,注定了将在更广阔的公共领域大有作为,并强调应当从政府、非营利组织、社会三个层面来探索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学术》2007,(3)
房屋拆迁涉及被拆迁人的个人利益,在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共利益的概念模糊,导致政府无法准确地把握公共利益。准确界定公益拆迁,对于城市房屋拆迁予以程序性制约,是解决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的关健。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8,(3):189-196
在西方公民身份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古希腊和罗马是公民身份的开端阶段,通过政治改革,平民在城邦中可以与贵族分享政治权力;在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社会,公民身份总体上处于衰落,但中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城市市民身份为现代公民身份的复兴打下了基础;在现代立宪国家,公民身份通过宪法在国家中确立了它的主体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身份得到了普及,其内容也得到了充实。西方公民身份的历史发展体现了公民所具有的政治权利、自由、平等、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以及民事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内涵。在我国,公民概念应当以政治权利内涵为中心,重视社会权利的内涵:政治权利需要在宪法法律的规范下通过温和的、循序渐进的、商谈的方式来进行;社会权利应当通过法律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并特别注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