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白话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变文从题材内容、体制特点、文体、语言等诸方面对白话小说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1 本世纪以来,文学史研究受进化论影响非常深刻,有些研究者把整个近代文学看作是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而现代文学则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进化”——一种比古代文学更高级、更优越的形态。其实这种看法似是而非。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无论是旧形式、旧体载,还是新形式、新体裁,只要是成熟的,优秀的作品,它们之间就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别。屈《骚》、杜诗、鲁迅小说之间,恐怕是永远难分轩轾的。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对于古希腊艺术的高度赞美和价值肯定,至今仍非常富有启发意义。而旧形式、旧体裁与新形式、新体裁之间也并不一定会出现过渡形态。然而在“过渡”观念的支配下,某些研究者总觉得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必须有一个过渡阶段,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理所应当有一种过渡形态,否则似乎就是不可思议的了。结果就出现了“拉郎配”之类硬觅证据的现象。譬如把诗歌中的长短句式、散文句式、声韵拗折等,把小说中比较巧妙的结构安排以及心理描写等,这些前代文学中司空见惯的艺术特点,统统视为“过渡”特征。而对于“语言”、“意象”、“想象世界”、“创作意识”以及“叙述模式”等等文学的重要“基因”却很少作深入的研究,以及总体上中肯的估价。  相似文献   

3.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寓言文学理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古代寓言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寓言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产生于社会大变革、散文大发展的先秦时期,成熟于唐宋古文运动中,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元明清以降,又和小说、笑话互相影响、渗透。中国古代寓言文学以其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也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鹤一直以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其性情、品行、鸣唱等均被赋予一种美好的象征,成为我国文人雅士的最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鹤的意象成了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事物,其丰富的内涵及美学表征也使得其成为古代文学中一再被使用的题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特色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认为体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诗学研究应当把体裁作为出发点,强调体裁是诗学和文学史的交汇点,体裁的发展问题是文学史的根本问题。他指出体裁是有含义的形式,体裁有其社会性,艺术家必须学会用体裁的眼光看现实。他认为体裁是历史的记忆,体裁的发展有规律可寻,传统与创新、稳定与变异、集体创造和个人创造的辩证统一,是体裁发展的活力所在。这些看法非常独特,也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理论冲击力。巴赫金关于体裁诗学的研究内容很丰富,既有一般的体裁理论研究,也有具体的小说体裁和复调体裁的研究。在巴赫金看来,体裁的历史发展和文学的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和内在的发展规律。他从日常生活语言现象出发,认为日常生活中就广泛存在着言语体裁,而文学体裁是一种特殊的、典型的、更为复杂的言语体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体学问题,但对文体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探讨还很不够。从侧重于语体功能的语言学的文体学与侧重于体裁功能的文学文体学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来看,目前古代文学研究将文体问题简单化为体裁问题有其不足之处。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文体学传统,文体学是整个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核心。传统的文体学内涵与方法,正是包括了目前学术界使用的语言学的文体学与文学文体学两方面的内涵,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文体学。古代文学的文体学研究应该充分汲取这一传统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与重政治教化、主抒情言志的严肃文学相比,俳谐文学的发展因强调诙谐、游戏文字以达到娱乐宣泄的特质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作为文学史原生状态重要组成部分的俳谐传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构建完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间隔年代较近的中晚唐文学中的散文创作所受影响尤甚。俳谐文学与该时期散文创作的结合,是对魏晋时期俳谐文学在内容思想上的借鉴与发展,也是魏晋以降文人创作的主体性在文学创新上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8.
北朝造像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是北朝儒佛交融的社会思潮的产物。造像记使用了传统的文章体裁,吸收了佛经中的内容,并借鉴了佛经中惯用的抒情方式、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表达方式,以其大量的超现实内容、丰富奇丽的想象,冲击了以实用为中心的北朝文学观念,也改变了这一时期文学典雅平正的审美特点。这种文学内容与技巧的发展,与唐初文学融合南朝技巧、北朝气质的特点极其相似,为中国古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学样式和文化遗产方面提供了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学体裁"合流"现象在20世纪法国文坛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狂飙。这种"合流"现象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人类追求自由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法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值得我们深思。但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文学体裁"合流"到了一定的极限,必然回归"分流"。  相似文献   

10.
"文体"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语境中是一个涵义多重的复合名词,它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元概念,是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的起点。一直以来,学者们试图给"文体"一词一个在中国语境下的科学概念。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的"文体"是文学作品的体制形式的总称,它包括了文学类别、文本体裁、篇章体制和文学风貌等范畴。从逻辑关系上来讲,这四个范畴中,前三者是一个逐级层降的等级关系:文类是文体的宏观范畴,体裁相对于文类来讲是文体的微观范畴,但是相对于篇体来讲又是文体的宏观范畴。"风格"则是前三者在不同层级的审美精神体现,而"类→体→篇"和它们各自的风格都是文体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大型图文杂志<良友>画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坛舞台,大量文体杂陈、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都在此一展风姿,真实反映出当时的文学时尚.其初创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新旧文学共存,而且曾发生过从旧派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变,折射出中国新旧文学决裂并逐渐融合的戏剧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讽刺文学,其美学文化鲜明反映了现实,有较强的刺时救世的教化作用。文章从中国古代讽刺文学发展轨迹切入,探究其外具偏执、否定之形,内蕴"中和"之美,从美学角度和文学史的视角论述"中和"之美辩证和谐的理性精神在讽刺文学体式中的艺术风貌和表现形式,以期对文艺美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上承古代隐逸文化传统,下接当下文学风尚。它承载了多重的文化意义,为文学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向度和研究可能。隐逸派作为现代文学的典型存在,与佛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研究为隐逸文化和隐逸文学的丰富性提供了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古代的涉医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的涉医文学是指内容或形式上涉及中医药的文学作品 ,既包括以疾病医药、养生保健为题材 ,或内容与中医药有关的作品 ,也包括以中医药名词术语为语汇的药名诗文等。根据性质不同 ,可以分为 4类。古代涉医文学具有数量多、内容广、涉医程度深、创作形式也涉及医药等显著特点 ,有很高的医学认识、借鉴作用及史料价值。古代涉医文学之所以能持久兴盛 ,原因盖在于古代文学家普遍拥有医学知识 ,且崇尚养生 ,同时也与中医药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诗品》的艺术风格论在中国古代美学对文学艺术风格研究的领域中,堪称独步。《诗品》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美学中的一系列重要范畴如雄浑、冲淡、豪放、劲健、纤秾、绮丽、典雅、清奇、沉著、旷达、悲慨、自然、疏野、实境、飘逸、高古、含蓄、委曲,等等,或作出精要的理论概括,或作出精彩的理论阐释,或作出严整的理论建构,所论都立定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实践深厚而牢固的根基上,具有巨大的理论创造力、开创性和建设性。  相似文献   

16.
渤海民族文学自唐代到元初,有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出现了渤海国和金代两个黄金时期,尤以后一时期的成就为高,而它却是迄今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极有必要做专门的探讨。渤海民族文学在金代复兴的历史成因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两个方面。金代渤海民族文学最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它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在体质、文化方面融合的巨大历史功效和优势。王庭筠是金代最优秀的渤海作家,代表当时渤海文学的最高水平。李、张、高、王四大文学家族的出现,在渤海文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渤海民族文学是中国古代多元一体、优势互补的文学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涉海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类型, 从六朝至明清时期均有诸多相关作品。根据小说中海洋叙事元素的发展变化,可以将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孕育期、发轫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其中先秦至两汉时期为孕育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发轫期,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期,明清时期为成熟期。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小说海洋书写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经历了从想象之辞到可信知识,从神话到传说到纪实到自觉文学虚构的叙事流变。  相似文献   

18.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生成得益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厚滋养并进行有机转化,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中尚需深入的部分.李健吾作者中心论的批评观导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的文学观,自我潜入的批评策略则秉承于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评传统.正是依凭着中国古代文论扎实的本土资源与对西方文论的圆融汇通,李健吾文学批评获得了自由高蹈的独特型态.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文学旧体诗词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批以此为题材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中形成了具有独立的文学内涵和价值的文学现象,“九一八”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初声,成为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旧体诗词作品,由此,旧体诗词出现了20世纪以来第二个创作高峰。有的作品延续、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边塞诗传统,咏叹悲歌慷慨的军旅生活,有的作品在当时中国整体的社会情境中去体味这一事件,充满了家国之忧与救亡之切的尖锐沉痛的社会批判,还有作品对“九一八”事变作历史省思,透视研索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探讨其中的规律与教训。“九一八”文学中的旧体诗词显现了20世纪文学与文学传统的脉系关联,是闪烁着现代中国文学精神的创作。它所显示的旧体诗词在新的社会、时代中的创作实绩,为我们打开了考察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学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