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 南朝时的江淹,是文学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就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江淹年轻时就才思敏捷。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一蚕妇,  相似文献   

2.
关于“江郎才尽”,历来研究者众说纷纭,拟从《杂体诗三十首》并序中体现的江淹的文学主张,江淹的具体创作实践以及面对永明时期的被讥“才尽”,为什么江淹不仅没有反驳反而自己做梦自称“才尽”,又为何不早不晚恰在罢宣城太守时做梦“才尽”等几个方面论证“江郎才尽”是永明文风下的文人悲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诗歌史论》丛书的一种,张晶的新著(辽金元诗歌史论》最近由吉林教育出版社推出。无疑,这在文学史研究中具有首创意义。”‘重写文学史”,可以说是近年来文学史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它意味着新时期以来学者们文学史观的革命性变化与文学史理论的进一步自觉与成熟。而且勤奋的耕耘奉献出了一批具有时代风貌的文学通史或断代、分体文学史专著。易言之.“重写文学史’作为文学观念变革的表证已经有了相当丰硕的实绩。如果说.对唐诗、宋词乃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来说是“重写”的问题,而对辽、宋、元诗的发展史,不存…  相似文献   

4.
王蒙一向以其独特的语言才华著称于世。但自从他起而捍卫王朔力倡“躲避崇高”以来,其文风却发生了变化。他的′95随笔的新的文体特征是:(一)“躲避鲜明”;(二)“力求圆通”。这并非偶然。而其根子,是在于王蒙因其“往昔记忆”所生的“内心恐惧”所导致的“直面俗世”倾向,在“躲避崇高”问题上连他自己也感到“理亏”、心虚”、“力乏”、“气弱”。故其′95随笔,恰似“坚硬的稀粥,给人以“江郎才尽”之感。  相似文献   

5.
与历史上的“宫怨诗”、“市民文学”之类有些相似,中国文学史上也出现过专门以奴婢为题材或主要反映权婢生活的文学作品。这一类“奴婢文学”虽未蔚为大观,上也为数不少。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去挖掘、探讨与研究。本文主要从诗歌、戏剧、小说几方面入手,力图揭示其与奴婢问题相关的历史背景、创作思想、文化内涵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阅读”?《教育大辞典》上说:“阅读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中国大百科全书》上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渎也足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综合。”《阅读学原理》上说:“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当代人阅读已经不局限于纸质媒体,所以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的阅读,是综合了传统阅读和现代学习技术(如数字化阅读等方式)的阅读。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白洋淀诗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洋淀诗群”这一文学史现象是独特的。一般研究者把它作为“朦胧诗”的“附属”或背景来观照,视作“前崛起”、“前朦胧”。其实这两种诗歌是有实质性差别的。“白洋淀诗歌”更接近于一种诗歌写作的“原状态”。它不受意识形态控制,也不受接受群体的口味左右,更不受传媒或商业化因素的诱导,而是一种忠实于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作为在特殊背景下新诗不间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必要对其独立性进行梳理和廓清  相似文献   

8.
秀水朱氏作为典型的江南“文学世家”,家族文学绵延十多世而长盛不衰.在家族“清德”门风的影响下,家族文学精神长期作用于文学创作,表现出文学上的家族共性特征:诗歌作者坚守真我自立的士道精神,主张真性情之作,以经史为根柢,融经史、学问于诗歌创作之中.秀水朱氏家族文学所开创的诗学范式,促成了地域文风和诗歌流派的形成,对明清文学史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戈麦把自己的诗歌自喻为“黑雪的文字”,这些文字既沉重又轻灵,既忧郁又快乐,是一种矛盾的存在,一方面浸透了诗人的向往、梦幻和全部生命的能量,成为了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沉重的舞蹈,烙上了痛苦的底色。这是一种美丽的文字,也是一种绝望的文字。在“黑雪文字”的背后诗人大量描写“死亡”,并由“死亡”意象串联起生命幻象、人世图景和心灵的追寻,用诗歌、用生命弹唱了一曲“世纪末”的哀歌。  相似文献   

10.
萨都剌简论     
萨都刺是元代独具特色的诗人。长期以来,关于他的族属、生平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有争议。本文全面论述了萨都刺的生平、思想与创作,并就他的生卒年月、族属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萨氏并非蒙古族、维吾尔族,而是回族。他的一生约活了八十多岁,晚年避元末农民大起义而隐居。他的一生“以诗鸣世”,是元代独成一家的诗人。他为中国诗歌园地增添了一种新的活力与北方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孔子的民本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常被视为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直接继承。但二者民本思想的特质明显不同,孔子更倾向于把民本思想工具化,在其“君君、臣臣”的政治模式中,其民本思想往往表现为一种家长式的自上而下的关爱和施予;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其“民贵君轻”政治追求中更多的表现为自下而上的思维特性。通过对郭店竹简的研究,我们发现孟子的民本思想直接来源于子思,并基于孟子对现实的理解和判断。  相似文献   

12.
姜夔与陆龟蒙诗歌师承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姜夔的诗歌向被认为是初学江西诗派黄庭坚,后学晚唐诗人陆电蒙。但此说由于证据不足值得质疑,首先姜夔的《自述》、《自序》、《诗说》均未言及学陆龟蒙诗,至于其同期好友杨万里赞其“甚似陆天随”只是杨个人的好恶;其次,姜夔是以“自然高妙”的诗歌理论和审美理想支撑其后期诗风的;再次,姜夔称道陆龟蒙或与陆诗风格相近主要是他们间相同的品格和相近的人生经历所致,这是与当时的时代风气、地理环境、人格精神等因素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是他所有僧制著作中最完整、最精深、最详细的一部,是研究太虚僧制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目前对太虚思想的研究,往往过多关注太虚人间性的一面,多论述其领导中国近代佛教如何吸收新思想进行改革,而忽略了太虚作为一代高僧,其佛教信仰和佛学修养在人生观中的重要地位。而太虚的《整理僧伽制度论》,实际上就是在他深厚佛教底蕴的基础上,讨论了佛教在人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于六朝绮靡的诗风,李白向来轻蔑,但此际重要的诗人鲍照却是他非常倾慕的对象。表现于诗歌的创作中,即是拟其题,拓其旨,用其词,袭其句,效其体,仿其意。李白成功地吸取鲍诗的长处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最终以其傲人的天才,超越了鲍照,成为接受鲍照一个最为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北宋婉约词大家秦观,其词作意境凄婉,被冯煦称为"真古之伤心人"。清代著名词人蒋春霖,其性格、气质及身世遭遇与秦观相似,词作也呈现出感伤的基调。他们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地位都比较突出,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又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蒋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档案为依据,填补了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标准。他对琦善的一些论断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时人对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与他的真实意图存在着差距。他的目的在于为中国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即运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现代化的方法来与帝国主义相抗衡。  相似文献   

17.
在《托洛斯基与野兰花》中,对哲学的"使命"或"任务"这一问题罗蒂无法作出回答。在《民主先于哲学》中,罗蒂提出为自由而牺牲道德是一个合理的代价。论题从对这两个问题的疑问展开,然后从施米特的视角思考,通过施特劳斯对施米特的阅读来理解政治哲学的重要性,突显道德的"严肃性"。最后,重新提出"为什么要哲学"这一问题,对施米特的政治哲学提出质疑,对罗马人施米特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8.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采用了"场景转移"叙事方法与"集体见证"的叙事视角,以"我们"为叙事者讲述整个故事,创造了完美审美距离和史诗般的故事情节,凸显了福克纳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小说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执政一直都打着继承孙中山先生遗教的旗号 ,在实施地方自治制度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剖析蒋介石关于地方自治的理论及各种制度 ,不难看出蒋介石地方自治思想来源于封建宗法礼治 ,其内容是“管、教、养、卫”。蒋介石的地方自治思想有两个显著特点 :封建专制性、军事情。因此 ,蒋介石地方自治的本质不是地方人民自治 ,而是借自治之名行专制之实  相似文献   

20.
蒋捷词风独特 ,与其家世、人品不无关系。蒋捷生于巨族 ,家风淳厚 ,正值壮年却痛失家国 ,惨遭离乱 ,一身民族正气使他隐而不仕 ,宁愿漂泊江湖。家世国运影响着词人的创作 ,其词既有飒然凛风之豪放 ,又兼绮丽纤柔之婉约 ,在宋词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