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纵观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变迁史 ,其总趋势是绝大多数游牧民族的主体不是向南发展融入汉族转化为农耕民族 ,便是向西发展转化为农耕或半农半牧民族。北方游牧民族自身及其控制下的农业发展有三次农业扩张(春秋战国至东汉初、隋初至契丹灭亡、蒙元兴起至元亡 )和三次农业萎缩 (东汉中至隋初、契丹灭亡至蒙元兴起、元亡至明末 )交替变化的历史过程。其原因在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民族更替频繁  相似文献   

2.
综观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变迁史,其总趋势是绝大多数游牧民族的主体不是向南发展融入汉族转化为农耕民族,便是向西发展转化为农耕或半农半牧民族。北方游牧民族自身及其控制下的农业发展有三次扩张(春秋战国至东汉初、隋初至契丹灭亡、蒙元兴起至元亡)和三次农业萎缩(东汉中至隋初、契丹灭亡至蒙元兴起、元亡至明末)交替变化的历史过程。其原因在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民族更替频繁。  相似文献   

3.
契丹族在10世纪初建立了辽帝国,契丹族的舞蹈艺术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融合、渗透的产物,有着与其他民族舞蹈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契丹族的舞蹈艺术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舞蹈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辽代经济发展概观契丹民族在早期发展阶段是一个“草居野次,靡有定所,……生生之资,仰给畜牧”的游牧民族.至唐朝末年,毗邻中原的迭刺部在汉族经济、文化影响下,社会经济结构渐渐发生变化.辽太祖阿保机祖父匀德实“始教民稼穑”,契丹社会出现了农耕.至阿保机父亲撒拉的时,“始兴铁冶,教民鼓铸”,手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农业、手工业的出现,改变了契丹社会原来那种单一的畜牧经济类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辽朝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5.
天文学是游牧民族极其重视的一门科学,它又是一个民族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我们可以通过“契丹国朝天文学,考古的新发现,契丹族天文学家”等三方面内容的介绍,窥视契丹族天文学成就、发展状况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西辽是我国北方古代契丹民族在今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在立国的 90年(1132~1218年)中,从一支游牧民族转变为定居农业民族,并且在吸收土著统治者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建和制定了自己的统治体制和政策,对促进中亚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契丹”源流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唐宋之际盛极一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个强劲的民族却在金、元以来的八百多年间消失得难觅踪影!契丹族在我国古史中最早见于《魏书》,且与勿吉、库莫奚等族一样单独立传。所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8.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它源于宇文鲜卑,曾建立了强大的辽国,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金灭辽之后,契丹逐渐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到现今为止已很难找到契丹人的种种生活习俗。本文从契丹的族源入手,通过对契丹人的社会组织、社会生产、婚姻形式、家庭形态四个方面的论述,让人们对契丹人建国以前的生活形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契丹文学主要是指契丹贵族的文学、由宋入辽文人文学以及契丹民间文学这三个构成部分。契丹文化是孕育契丹文学的母体,契丹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其特有的游牧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契丹民族崇武尚勇、粗犷豪放,该民族风格特征是由本民族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地理、人文、生活习性、居住特点所决定的。这一风格深刻地影响了契丹文学,此外,契丹文学作为契丹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旅游方面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地区古代农牧区域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土高原西南部以桥山(子午岭)山脉为中心的甘肃陇东、宁夏南部和陕北地区,也就是两汉时期北地郡和上郡、安定郡的各一部分,即我们这里所说的陕甘宁地区,曾经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夏末商初,这里先后经历了四次由牧而农的转化,因而也是历史上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反复较量、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融合的重要地区。这四次变化,大体范围都在桥山山脉到明长城之间。从桥山山脉到明长城,就构成了古代西北农业与畜牧业的重要过渡地带,也成了历史上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舞台,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靖国 《南都学坛》2012,32(3):22-32
汉末以来,桑干河(灅水)流域内的经济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桑干河南,在不同时期保留或恢复了不同程度的农耕经济,北魏时期迁徙畿内的农耕居民多安置于此地;而在其北部,自汉末以来就完全畜牧和狩猎化,北魏时期更是迁徙了大批游牧、渔猎民族于此,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苑囿,更适合作为牧民和猎手的"国人"居住。所以在北魏时期,形成了"灅北地瘠"的经济格局。在代北地区的众多城市中,平城位于阴山以北拓跋鲜卑故地进入桑干河流域的三条主要陉道中居中者,地处灅北的国人聚居区,便于沟通草原游牧社会与中原农耕区域,控制整个桑干河流域乃至华北地区,所以自猗卢时代即开始经营,最终定都于此。  相似文献   

12.
契丹民族曾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它曾经强大一时,建立了北方的辽王朝。虽然它统治的时期仅200多年,但它促进了北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沈阳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从契丹民族对沈阳古城雏形的建立、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古城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3.
从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晚期开始,由于中原局势混乱和契丹贵族的不断南下掳掠,汉人不断北迁进入契丹境内,引起契丹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在北迁汉人的帮助下,耶律阿保机取代了遥辇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契丹政权,并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法度,发展了经济和文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巩固了新兴的契丹政权,为日后辽朝是实行北南面官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契丹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从其建立的辽朝到金元时期 ,几百年间 ,形成的汉契一体的大中华观念非常可贵。在金元时代 ,这种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更为突出 ,对蒙古统一全国及元朝的发展都曾产生积极影响。研究金元时期契丹人的民族心态 ,将有助于对这个民族的更多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陕北地区居民名称复杂,祖源莫辨,是各个民族的交汇融合之地,其社会经济形态属于复合经济,既有农业经济的因素,又大量存在着畜牧与狩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17.
论辽圣宗时期的法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圣宗承景宗改革之势,进一步推进封建化的改革。其中,法制改革是辽圣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成果,也是对其他改革的认可与肯定。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注重立法,更定法令;减轻旧法过重部分;调平法律,修改同罪异论、贵贱异法;注重选拔人才,整顿吏治;改善奴隶境遇,释放奴隶;禁妨务农,保护畜牧业,诏定均税法,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禁止奢侈,提倡俭约;设置司法机构,选派官员,审决滞狱。通过法制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加速了契丹社会封建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使辽王朝出现了政治清明,法制宽平,社会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游牧文化在历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鉴于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和它们远胜于农耕民族的活动迁徙能力,因此研究早期游牧文化应放眼于更为广阔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之下,更多地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先秦时代的云南,由于地理气候的特点,畜牧业发达,游牧人群的活动十分活跃。塞人是较早进入云南的游牧族群之一,他们的出现和欧亚草原地区游牧文化的兴起有密切的联系。从历史文献、考古发掘以及西南地区的岩画,都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游牧文化在云南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金代契丹人的部族和[幺乙]组织的设立、分布、管理以及在这一组织下契丹人的生活状况做简要论述,以期对金代契丹人这一社会组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农业和畜牧业经营方式的历史演变中 ,分析总结了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演化规律。根据经营方式的演变规律和中国农牧业面临的人多地少、非行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投资较少等社会经济条件 ,提出当今中国农牧业应选择的经营方式——精细密集经营 ,即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依靠科技扩展 ,丰富农牧业生产活动的空间和内容 ,在容纳更多劳动力的同时 ,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