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对话理论视域下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理论具有较强的哲学层面的意义。以对话理论为方法论,从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角度来研究翻译中译者与作者、文本和读者等多重对话关系,试图建立一种以译者为中介,文本与读者、历史与现实进行交流的对话性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
文学文本是主体性的存在,具有潜在的对话性,它从多种层次和角度持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文学文本的对话性是由它的载体、结构和内容这三个要素的对话性所决定的.文学文本的意义正是在与读者不断深入的对话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代表海明威叙事艺术最高成就的《老人与海》呈现出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性——对话性。老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与孩子的相处中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即一种“赞成与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的关系”。而小说本身也由于叙事的简约与内涵的丰富给读者留下了一座值得挖掘的冰山。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也具有了明显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对话视为语言存在的本质,认为一切话语都具有内在的对话性,即使是在书面写作这样极具个人化的独白性言语行为中,书写者也总会处在一种和假定的接受者对话的情景中。对话理论将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尤其强调说话人和受话人的互动关系对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制约作用。这种观点对一贯缺乏语用视角的汉语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在当代中国语文—文学课程体系中实际处于出场却又被悬置的境地,其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实践机制与读图时代的文化背景。将被悬置的文学经典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到实处,实为迫切问题。文本细读的实践原则表述着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心理亲近与行为接近,实则是读者与文本及作者三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对话,也是促成文学经典进入当代世界与当代心灵的必由之路,它具有中华本土的悠远传统,古典诗话、词话及小说评点均为典范。对话性课堂实践取代独白型课题模式,创设宽松而合理的课堂对话情境,让不同的个性化认知形成意见交锋与交流,是文学经典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对话性模式,是文学经典教学的理想建构。  相似文献   

6.
传统民族志将作者视为当地文化的代言人,民族志作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而叙述声音呈现出独白的特点。事实上,合作与对话是田野中存在的现实。一方面,人们寄希望于“对话性文本”的写作来克服民族志作者的独白对于田野对话的遮蔽。另一方面,民族志作者又不能放弃话语的最终编排权,“对话性文本”同样要由作者来确定最终的呈现方式。就此而言,完全不受作者独白制约的对话只是革新者的乌托邦梦想。  相似文献   

7.
尝试着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理论,从话语对话性角度,解读法国作家圣艾克絮佩里的作品《小王子》。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以及人物、作者自身的对话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品折射出的丰富思想内涵和永恒魅力,为该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论学术期刊编辑的对话性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期刊编辑的对话性思维具有理智性、批判性、宽容性和建设性等基本特征。其具体的展开环节主要包括编辑与稿件文本的对话、编辑与作者本人的对话和编辑与读者的对话三个方面。正确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研究和探讨北村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和阐发北村小说中“作者与自我”、“虚幻与现实”、“人性与神性”三种主要对话模式的具体表现,力图探讨促使北村寻求对话试图突破自我、现实和形式束缚的三种状态,并揭示对话性在北村及先锋文学创作中的超越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是文艺活动中的主体,在此视域下的幼儿园文学活动应以幼儿“期待视阈”为基础,实施过程应为师生间的对话,文学作品的解读应在“第一文本”基础上进行拓展。幼儿园文学活动应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化、多元化方式以及增加复述与诵读趣味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