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青华  陈棣 《四川省情》2005,(11):34-35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都与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互联网普及程度就越高;而网络普及程度越高,又会促进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在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文化程度或不同年龄的人群之间,互联网的使用水平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通常被称为“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截至2005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10300万人,CN域名总数为622534个,网站总数(包括.CN…  相似文献   

2.
现实社会中,信息通信技术(以下简称ICT)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产生了巨大的数字鸿沟。从狭义来看,数字鸿沟是指不同主体之间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普及和扩散中的不均衡状态,表现为各个主体在ICT拥有数量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十分明显。本文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互联网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和分类,并对数字鸿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数量依存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数字金融飞速发展并显著促进了高质量发展,但是数字金融的发展仍然受到“数字鸿沟”的制约。基于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以及基于数字鸿沟视角的调节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及其三个维度对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以上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地区和结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互联网普及率低的地区更为显著;从数字鸿沟的视角分析调节机制,数字鸿沟在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其中接入鸿沟起到抑制调节作用,而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则起到强化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数字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制定以及避免数字金融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而弥合“数字鸿沟”成了发挥二者协同关系的关键所在。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三级数字鸿沟”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数字化显著提高了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但这种积极作用并非动态均衡的,在数字经济发展早期确实存在城乡“数字鸿沟”现象,但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城乡“数字鸿沟”开始逐步弥合,并且这种弥合效应在时间线上呈现逐步强化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弥合效应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并因城市所处区位的不同和城市规模差异而表现出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数字鸿沟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随着信息分化水平的演进,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数字鸿沟开始出现缩小的趋势;数字鸿沟的变化趋势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倒"U"形。然后,分析数字鸿沟变化受到对外贸易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信息产业薪酬、信息知识普及率等因素影响的程度。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针对数字鸿沟,要采用多方面的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机遇指数(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ppor-tunity Index,简称ICT-OI)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7年公布的信息化综合指数。该指数不仅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程度,也可以作为跟踪数字鸿沟的一项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刘洁  李衡 《中国统计》2007,(7):14-16
为了衡量信息化水平,不同国家的机构提出了许多有关的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但是,由于选取指标不同、统计口径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各国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测评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比较,来分析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统计鸿沟。  相似文献   

10.
包容性增长是经济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利用科技创新优势促进包容性增长,对中国社会更平衡、更充分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熵权法构建了中国30个省份的包容性增长总指数及经济可持续增长、收入分配和机会公平分指数,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包容性增长现状,并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支持服务程度角度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包容性增长水平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趋势,东部地区水平高、增速慢,中西部地区水平低但增速快,各地区包容性增长之间虽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一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缩小趋势。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中国收入分配和机会公平。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在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是通过提高创新水平来促进包容性增长,在中西部地区主要通过提高创新水平和提高人力资本来促进包容性增长。研究有助于正确把握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内在变化规律,科学认识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对制定高质量的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王如心 《统计研究》2007,24(12):64-65
我国的GDP核算,目前看来仍然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值统计过渡而来的。在计划体制下,产值统计是政府经济计划以及考核的重要依据,国家的数据是通过统计报表制度逐级汇总而来的。但是在新体制下,国家的GDP数字已经是在各种不同来源的基础数据(如抽样数据、行业数据等)上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推算而来,不再依赖于各个地区的上报数据。这样,全国各个地区的GDP相加总数字和国家统计局公布GDP数字之间就出现了误差。这种误差有两大特征:一是各个地区的汇总数大于国家的估算数字;二是这种误差有扩大的趋势。一、新因素使重复统计增加我国各…  相似文献   

12.
文章立足201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莫兰指数法测度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研究发现:研究期内,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呈逐年递增态势,但四大地区和五大经济带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差异依次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在空间层面,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及“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依次递减趋势,且在大部分地区内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由此,应扩大数字供应链金融规模、改善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结构、提升数字供应链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优化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以此赋能数字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尽管美国是信息技术革命中最大的赢家,但由于国内不同社会经济团体之间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不平等状况,也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消除数字鸿沟的方法和措施.分析美国政府消除数字鸿沟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构建和谐信息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投入产出表测算我国30个省份的服务业数字经济规模,并结合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服务业数字经济规模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地区差异,最后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随机效应模型和纵向数据系数参数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东部地区发展规模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服务业数字经济规模总体差异呈现缩小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度、外贸依存度、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均是导致不同地区服务业经济规模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认为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有较大的影响,科技水平的影响较小,居民收入没有影响.政府应该继续加大信息资源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投入,以增进居民信息福利,缩小数字鸿沟,进而缩小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6.
CNNIC统计报告可用于从宏观层面分析地区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以第10~19次CNNIC统计报告中的网民比重、域名数量、网站数量、IPv4地址等四类数据为基础,按照分布情况进行了分省排名对比分析,以揭示中国各省(市、区)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同时对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该问题的解决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而企业的参与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7.
基于ISM模型的数字鸿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2007年至2009年ideas经济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数字鸿沟论文的统计分析,选取了13个数字鸿沟影响因素,运用系统解析结构模型分析法分析其关系结构,从复杂的因素以及因素链中,找出影响数字鸿沟的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间层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根本影响因素,构造了一个影响因素递阶结构模型,有利于了解数字鸿沟形成发展机理,可为制定弥合数字鸿沟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2013—2020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收敛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Theil指数分解法对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体的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北京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河北的最低但增长速度较快,与天津的差距逐渐缩小;京津冀及南、中、北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大致呈现收敛性特征;各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京津冀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差异明显,且差异来源主要是区域内的差异,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明显大于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Markov链刻画其区域差异和演变态势,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区域差异看,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相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更大,但总体上两者区域差异不断下降,且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从演变趋势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公共服务的发展状态较为稳定,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状态转移速度更快,流动性更强;回归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政府公共服务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异质性结果表明该促增效应在东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5-2010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对碳强度的影响,发现ICT产业发展与碳强度变化呈明显背离关系,即发展ICT产业可以有效降低中国经济的碳强度。在此基础上,采用Blinder-Oaxaca方法分解各有关因素对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碳强度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CT产业的环境绩效差异对于可解释的碳强度差距有较大影响,数字鸿沟的存在妨碍了ICT产业低碳经济效应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