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09年)元月8日是北大教代会.我一早赶到会场,坐在边上浏览周其凤校长的报告,心里正想着下午的分组讨论会上.要给学校多提几条意见.吴志攀教授默默走过来,送给我一本书,是他的<闻道与问道>.扉页上题道:"春节好!请孔庆东学长雅正.弟志攀."无论从年龄还是学术造诣上,他都应该是我的学长.如此谦逊的称谓,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跟费孝通先生学的,费孝通给晚辈签书时,都写上"请指教".吴志攀说:"真正的大家,尊重所有普通的人."(吴志攀:<闻道与问道>第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张冠生先生著《费孝通传》中的一段记载,相信无论对以拨弄文字、爬格子为志业者或业余喜欢舞文弄墨以寄怀表意者,都是会有所触动的:费孝通记得,童年时,他祖母有个习惯,每一张有字的纸都要拾起来,聚在炉子里焚烧,并告诉他要“敬惜字纸”。他不明白这话的意思,稍长几岁后还曾笑祖母是个老迷信。费孝通说:“我长到了老祖母的年纪时我才明白‘敬惜字纸’的文化意义。纸上写了字,就成了一件能为众人带来祸福的东西,不应轻视。我一旦理解了祖母的行为和教训,我心头相当沉重,因为我一生对字纸太不敬惜了,想写就写,还要发表在报章杂…  相似文献   

3.
从超市结账出来,儿子天天已经放学。我接他上了车,从后排座位上取一瓶刚买的酸奶递给他。他不接,表情忧郁地说:“妈妈,光头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光头是他同桌。我将酸奶放在扶手箱上,点火,轻轻“哦”了一声,算是回应。他问我:“妈妈,他是不是很可怜啊?”我启动车子,顺口道:“嗯,光头很可怜。”  相似文献   

4.
刘亚秋 《江海学刊》2023,(1):127-136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关注有一个重大转向,那就是从“生态”到“心态”的转变。他的研究从早年偏重“文”,到晚年兼顾“文”和“人”,甚至偏向“人”,力图克服“只见社会不见人”的社会学范式的弊病。他提出的“文化自觉”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究,对当下的社会学发展有重要意义。费孝通学术研究转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潘光旦思想的影响。他早年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形塑作用,而对人适应社会和改变社会的能力缺乏自觉的关怀。对此,潘光旦曾在1946年有过委婉提醒。但是,费孝通的正式回应是在1994年。费孝通提出社会学要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究,并在既有的实证方法之外去寻找新的方法。据此,他提出了直觉方法,这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及其格局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潘光旦20世纪40年代倡导的人的科学的一个具体化和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975年10月6日,中央专案组来人宣布审查结果:郭小川问题澄清。 郭小川兴奋地从校部跑到另一头宿舍,逢人就说。他冲到雷奔的屋子里:“我解放了,要回北京了。结论上连‘错误’两个字都没有。”雷奔至今还记得,郭小川喜形于色,盼望已久的消息让他防不胜防,情感根本隐藏不住。他回忆说:“小川那时真的变了一个人。” 10月9日回北京的当天,他就给相识的年轻编剧邢益勋、陈祖芬、赵云声写信报喜: 我已于今天中午回京。十月六日,中央派人向我宣布了审查结果。详情不谈了,总之,一切都已澄清。使我感到不安的是:连一丁点儿…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的学术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孝通一生经历坎坷,他从事学术研究有着自己鲜明的学术价值观.首先我们说费孝通继承和发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员,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把个人的命运熔铸在杜会和国家的命运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其所学得的知识为人类服务,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志在富民”是费孝通学术价值观的核心,他“弃医从社”立志“为万民造福”.他不断探寻农民致富的途径,概括总结农民群众的创造经验,将“富民”思想落到实处.费孝通宏图大略的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他对“全国一盘棋”格局的设想,二是表现在他对文化世界多元一体的瞻望.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形象的全息图谱,它形象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各种类型的文人形象。广义说来,“三国”中的首领都是文人。曹操,从小受过严格的教育,写得一手好诗文,说他是大文人也不为过;孙权,更是在父兄多年的教育下成为文韬武略的知识分子;刘备.这个“织席卖履小儿”,书中只谈到其家境贫寒,只字未提他是否读书,但从他小时与众小儿玩耍时指着路边的大树说:“我为天子将来要乘此车盖”以及与孔融等大文人的交往,并能看懂陶谦求救的信札,“衣带诏”的内容,皇帝家谱的世系,三请诸葛亮的言行和临终给阿斗的…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在多次学术总结和回顾中给予“制度”足够重视,文章基于费孝通学术研究的核心是制度这一假设,从四个方面阐述费孝通制度思想的价值来源及其嬗变:将传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到吸收传统文化精神;从马凌诺斯基功能论“有用性”到布朗功能主义结构性的兼顾;美国实用主义实用价值的吸收到对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方法的运用;当时的社会实际需要社会学“实践性”应用。  相似文献   

9.
曾在电视里看过一个外国冒险游戏节目,搞的就是“弹射升空”“飞车越障”“高空蹦极”之类。留有悬念和容易出彩的地方是,节目邀请的嘉宾事先并不知情,到了地方才明白要参与的冒险游戏是什么。当然,嘉宾可以临阵脱逃,果如此,主持人则李代桃僵,替嘉宾去完成游戏。有一期“高空蹦极”节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片头一过,女主持登场,接着请上笑容可掬的嘉宾和他的妻子(我想,这位嘉宾表现一定相当出色)。镜头一闪,直升飞机把健壮的男嘉宾和女主持带到了一条大峡谷上空,全副武装的嘉宾几次试着探身出去(我想,无论如何他会勇敢地跳下…  相似文献   

10.
2000年 11月 3日晚 7∶ 30,笔者来到人民日报“读书论坛”,和网友就“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主题在线交流,交流实录由版主整理后于次日在该论坛贴出。此后数日网上又出现许多跟贴与新提问,其中一些问题很尖锐,有些还充满火药味儿。许多网友呼吁我继续回应,系统阐明自己的观点。我也认为有此必要。因而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写成此文。文中网友提问均为网上原样。   “无知小子”:秦教授,请您具体解释一下文化多元化的概念。   秦晖: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费孝通先生曾经讲过这么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  相似文献   

11.
陈玉 《家庭科技》2010,(8):14-15
我是一个从大便带血病人的大肠上切下来的“肉球球”,医生管我叫“息肉”,并说长在结肠的息肉容易癌变。这可把我的主人吓坏了。于是,对大夫刨根问底:“息肉究竟是咋回事?长在哪里?会癌变吗?……”医生哪有时间给他一一细讲,还是让我来说说我的身世和来龙去脉吧。  相似文献   

12.
一日,朋友对我说,阿平酒家的老板要请几个好友聚一下.也请了我。我好凑热闹。也好喝两杯。便一口答应了。谁知洒过三巡。朋友对我一番抬举后。竟一致要我为阿平酒家写篇稿子。我和阿平认识也有几年了,是因朋友常请我去他的酒店用餐才慢慢熟悉的。虽然我对阿平的印象很好,对他酒店持续上扬的“人气指数”也很佩服.但我从没有想过要给阿平酒家写稿子,给酒店写稿子,总有瓜田李下之嫌。这一回推不掉了,抵着面,不写也得写。  相似文献   

13.
非常荣幸地参加这样一个很有学术含量,也非常有价值的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作为报纸理论版的编辑,我们一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学术会议的,很少发言,几乎是“带着耳朵”来的。前两天,我和余三定老师联系的时候.余老师说让我说几句话,我以为是一个玩笑,一点准备都没有。今天一来就看到议程表上有这样一个安排,觉得很惶恐。因为在座的很多都是我的学长,也是老师级的人物。而且我对学术史也没有研究,真是一个外行。作为这阶段的第一个发言者,我感觉很没有底气。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叫“抛砖引玉”。第一个是砖头的话,多少会给我自己减轻点压力,希望能引出后面更多精彩的有价值的演说。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有个圣人收了500个弟子。 在弟子中间,有一个人名叫“有罪”。他听着别人对他喊“有罪有罪”时,心里非常别扭,好像他真的有罪似的。他便想改个名字。他跑到圣人那里。对圣人说:“老师,我的名字不吉利,请您帮我起一个吉利的名字吧!”圣人和蔼地对他笑道:“我的孩子,你嫌你的名字不吉利?  相似文献   

15.
1936年,28岁的费孝通先生在一个叫开弦弓村的江南小村作了一个多月的调查,他这次的调查结果后来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著名的人类学家布·马林诺夫斯基为该书作序时辟面一句:“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  相似文献   

16.
李志坚 《快乐青春》2014,(12):46-46
有一天,法国著名画家纪雷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鞠了一躬,请求纪雷收他为徒。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疾人,便委婉拒绝了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臂,但我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却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  相似文献   

17.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就打电话跟他们联系,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订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又问:“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块钱的。”这个酒店的火锅套餐分180元、380元和680元三个档次。请客时他是不会给自己丢面子的。  相似文献   

18.
梁军 《快乐青春》2009,(4):30-31
味道一样 阿凡提在驴背上驮着一筐葡萄准备拿到集市上去卖。路上遇见了一群孩子,孩子们拦住他的去路,说道:“阿凡提大叔,请您给我们每人一串葡萄吧!”  相似文献   

19.
刘发 《快乐青春》2011,(11):71-71
冯笛走进餐馆,点了一份汤,服务员马上给他端了上来。服务员刚走开,冯笛就嚷嚷起来:“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服务员重新给他上了一个汤,他还是说:“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  相似文献   

20.
“Tobapцщ。”(塔瓦利希:同志)“Oчehbxopoщo。”(欧勤哈拉硕:很好)每当我与刘水才副教授见面时,都要说上一两句俄语,刘老师总是用俄语回答,然后默默地笑。其实我学的俄语早已还给老师了,不过是开开心而已。我与刘水才老师接触不算多,但我对了的印象是平易近人,谦恭务实。当我捧读他的著作《潺流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6月版)时,给我的印象就是“文如其人”,“务实求真”。《潺流集》这部泱泱40万字的论著,汇集了作者二十多年来从事新闻教学与研究及广播电视工作的劬劳心血,表现了一个五十年代老知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