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续一 ,第 1卷第 1期 )三 知足知止的开发原则道家不仅强调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 ,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而且也强调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把开发自然资源同保护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态伦理学认为 ,人来自于自然界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衣食住行的原材料都取之于自然界。为了生存 ,人不得不利用和开发自然界。但是 ,利用和开发自然界应有一定的限度 ,应当适可而止。应当把利用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人们一味地向自然索取 ,一个劲地改造自然 ,那么势必破坏生态平衡 ,从而使开发利用自然成为泡影。生态…  相似文献   

2.
资源配置与资源配置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配置与资源配置机制宁怀芳在研究资源配置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资源的界定。一般来说,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就是自然界所有的资源,即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所利用,构成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入生产过程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狭义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理应与自然界同生共长,协调发展;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理应受到人们自觉的珍视和爱护;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是生态伦理的总原则,它要求人们既要认真保护自然界,又要全面建设自然界,还要精心美化自然界。  相似文献   

4.
发掘科技精神价值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周从标贾廷秀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统,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工具,又是促进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是难以尽数的。进入20世纪以来的科学,早...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在对自然界的利用及保护中是一把"双刃剑",同时又是利用与保护自然界的必经之路,而要从根本上缓解当代人类面临的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的矛盾,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科技.  相似文献   

6.
荀子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人只有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对其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做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造福于民,民富国强.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打破生态平衡,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导致民穷国贫.合理利用自然的目的,是"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以自然界观念为出发点的一个历史整体。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根据历史事实,将人和对象纳入自然界范畴,创立了对象化劳动理论;然而此时他一方面由于受黑格尔思维方式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对自然界的历史性认识不够深入,所以最终又不得不放弃了自然界观念。之后,随着把自然界的历史性深入到对象化劳动的历史性,自然界观念就得到彻底贯彻,与此同时,理论也找到了更为完善的表述形式: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写的著名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在谈到人同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指出: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适应自然界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人却能支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紧接着恩格斯针对着人能支配自然界这一点以他的远见卓识向人类发出警告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生存的外部环境,人在一定的规律范围内利用自然,超出相应的规律,则会破坏自然,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其思想与生态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尊重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认为自然界是关丽的、具有个性、可以与之交流,但弗洛斯特则以为自然界具有毁灭性且冷漠无情;后达尔文主义诗人认为宇宙是永恒的,人类与其的斗争是徒劳的,可弗洛斯特则常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设置屏障,赞美人类与后者争斗的勇气。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文学艺术美的本质因素。艺术实践证明,文学作品只有表现丰富多彩的人性,富有醇美的人情味,才能打动人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本文将从文学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解读人性的双重性,这对研究与探索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儒学史上人性思想为善、为恶、有善有恶,性即理等人性思想的来源往往倾向于天赋论、先验论等。先哲们对人性论思想的提出多倾向于独断论式的结论,对人性思想缘何为善、为恶以及性善情恶等,其论证要么“不明”、要么“不备”。王船山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论证既“明”又“备”: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人性何以为善,认为气质之偏之人人性亦可为善,并说明善乃“人之独”。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人文价值在于:其一,从船山沿袭儒家传统人性思想说明船山思想在本质上仍属宋明理学范畴,并非如其他学者所说的船山是启蒙思想家的说法;其二,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论证说明,同时也为他关于道德意识起源的学说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分歧,历来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歧。但对"性即理"与"心即理"在程朱陆王的论述里,究竟是什么含义,历来又缺乏清晰地论说。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程朱陆王有关"性即理"与"心即理"论述的分疏,以说明:程颐讲"性即理"是为了以"理"善定"性"善,而朱熹讲"性即理(性即天理)"则是为了以"天"的客观性来定"理"的客观性,以便否定"性"的主观性,将"性"说成"天理"命于人心。至于陆象山讲"心即理",本意并不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而是旨在论证"良心"即是"正理",藉以反对当时士人借口《论》《孟》以博科举功名的不良风习。王阳明则不然,他再提"心即理",的确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目的在于将"理"说成就是人的"心之本体",为的是"于虚灵知觉中辨出天理",把"天理"说成就是"虚灵知觉之自然恰好处",否定"天理"独立于人"心"的客观绝对性。  相似文献   

14.
自然至今已经经历了五个时代:黑洞时代、物质世界时代、低等生命时代、高等生命时代、人类时代。"不适者退化、灭绝"是大自然对生命毫不留情的淘汰法则,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缺失,长此以往,人类生命机体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会以人类绝灭、病毒全面获胜而结束。人类的生存空间无限扩张天将灭人,人类的野性丧失人将自灭,因此,人类生命的延续一方面需要极大地压缩自身的生存空间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上需要野性与文明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5.
《周易》象数思维影响了民族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古代文学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天人合一、阴阳互动、通变致久等思想构成古代文论的哲学基础,而"言意之辨"、"意境说"等文学思想都和《周易》象数思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且有着丰富和复杂的思想渊源。李贽兼取儒、释、道各家又能融会贯通,其中心学、禅宗和道家是李贽思想尤其是"童心说"最重要的来源。李贽"童心说"思想受到了道家"婴儿说"、"自然说"、"自然人性"等思想的影响。通过对"童心"与"婴儿纯朴之心"、"出自童心之言"与"自然发出之言"、"出自童心之文"与"至真至性至情之文"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童心说"受道家思想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剖析耒阳市鹿岐峰生态休闲山庄建设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天人合一”的景区建设规划理论,提出了鹿岐峰生态休闲山庄景观系统规划设计和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与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进而科学地设计出颇具地方特色的6种旅游产品,从而为耒阳市鹿岐峰生态休闲山庄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冲突学的角度,就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一书中关于冲突的描写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冲突所集中表现的地方和内容,以及这些冲突所体现的特有作用和意义,指出玛丽.雪莱意欲通过这些冲突的表现,表达对人类无止境追求知识、利用科技、改造自然的欲望和人类发展及幸福之间冲突的隐忧。  相似文献   

19.
庄子哲学中“道”既存于本体世界又存于经验世界,这造成了“道”在两个世界的“割裂”,从而相应地分成“道之真”和“道之气”两个方面,进而,这种“割裂”被带入其人性论中,造成人性的“割裂”,则其人性相应地分成“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和斗争,构成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庄子在《渔父》中提出“法天贵真”思想,分别从本体层和经验层来解决此人性矛盾,从而既使“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人性论图式,又使得生活在经验世界的个体人超越为体道真人。最终,在人性和人生两方面实现了由人向“道”的回归,也使庄子哲学得以完整。  相似文献   

20.
宫泉久 《东方论坛》2011,(4):65-68,76
“诗中有人”是赵执信诗学思想的核心,他肯定儒家诗学“发乎情”的同时,又鲜明提出“诗固自有其礼义”,强调诗歌真的规定性。其诗学以与神韵说分庭抗礼的面目出现,是儒家诗学思想的回归和扬厉,是康乾盛世诗坛的异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