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领域的"弱势群体".赋予行政相对人防卫权可以使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在制度内进行及时有效的博弈.行政相对人行使的防卫权不仅具有防卫权的一般性质和功能价值,对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来说,还具有其特有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2.
相对人抵抗权与中国的行政法治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无效行政行为因具有重大和明显的违法情形而自始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相对人对无效行政行为除了可以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地通过申诉、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等途径寻求救济外,有权无视其存在,拒绝履行义务,必要时甚至可以进行正当防卫.鉴于我国有关相对人对无效行政行为抵抗权的立法现状和存在问题,应该在今后的行政程序立法中,进一步确立和完善相对人抵抗权制度,并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明确无效行政行为的确认标准;(2)增加对侵益性无效行政行为的防卫规范;(3)建立确认无效的特别程序;(4)改革现行强制执行的司法审查程序.  相似文献   

3.
行政相对人的抵抗权作为公民宪法权利的延伸,其行使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就行政相对人抵抗权行使的条件、方式、效果及风险几个方面勾勒出行政相对人抵抗权制度冰山之一角,以期对完善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赋予行政相对人内部行政程序参与权,对制约行政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具有现实意义,但为立法所忽视.我国内部行政程序具有封闭性的特征,有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首先应打破行政责任追究程序的封闭性,赋予相对人以下内部行政程序的参与权启动程序权、发表意见权、知情权、进一步诉愿权等.另一方面是相对人应参与对公务员的评价与激励,最重要的是公务员职务的任用和晋升,可以将现在常用的干部任用的"公示"制度发展为一种良好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相对人抵抗权是相对人对行政行为所设置之义务进行抵制和不服的权利,但在具体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要建构行政法上的相对人抵抗权制度,首先要对其概念进行准确定义,其次,从对象、时间、方式三方面限定相对人抵抗权的行使条件,最后,要正确认识相对人抵抗权在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和促进行政法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行政法上的温和抵抗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层面的抵抗权有不同的含义。行政法层面上的温和抵抗权是指行政相对人所拥有的对无效行政行为进行抵制和不服从的权利。《治安管理处罚法》和《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明确赋予行政相对人以温和抵抗权。学理上对行政法层面的温和抵抗权的含义及其行使条件、范围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温和抵抗权的行使必须而且只能以无效行政行为为基本依据。无效行政行为的制度设计应以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制定为契机,无效行政行为制度的完善将使得温和抵抗权的行使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理念走向制度。  相似文献   

7.
行政辩解权与不可争辩力相对应,是行政相对人所拥有的一种对抗权。行政相对人的陈述辩解权与行政行为效力不可争辩力之间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行政辩解权属于程序性权利而行政行为效力中不可争辩属于实体性权利。强调业已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争辩力实际是强化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及时有效且全面行使辩解权,通过辩解使自己的意思表示能够影响将要成立的行政决定。而行政行为一旦成立,行政相对人便不得轻易要求改变业已成立的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8.
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的拥有完善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组 成,是实现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同时,程序性权利促进了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的沟通, 使行政决定的可接受性大大增强,最终通过有效地控权实现了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的“平 衡”。  相似文献   

9.
转型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频频出现的公民直接抵制公权力活动的现象值得关注,人权三种存在形态理论为公民拒绝权研究提供了独特分析视角.作为人的一项应有权利,公民拒绝权源自近代宪法思潮中的抵抗权.行政法律规范对公民拒绝权的明确认可,实现了其由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飞跃,标志着行政相对人主体性的回归.公民拒绝权由法定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有赖于无效行政行为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和行政诉讼类型化思潮的兴起则为此提供了宝贵契机.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许可危害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许可权的过程中,因违法或不当许可而给相对人、他人或国家利益造成的损害.它是行政违法的特殊形式,由主体、客观事实和主观过错等要件构成.只有完善行政许可的授权立法,建立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司法监督及国家赔偿制度,才能对我国行政许可危害进行有效的补救,使行政许可制度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