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论“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用以品评人物风度或鉴赏作品风格,成为一种艺术审美理想和文学批评标准。“雅”是一个内涵丰富又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风尚对“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作家、批评家对“雅”又有不同的诠释,如果把历代关于“雅”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则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以正为雅和以超逸为雅,实际上也体现了儒道二家的审美理想。刘勰说“雅俗异势”(《文心雕龙·定势》),雅者俗之反,雅俗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古人往往对举而论之。雅俗之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历久而常新的题目,在当时以至今天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  相似文献   

2.
关于俗词的界定,乃是开展俗词研究的重要前提。而当代学者对俗词的界定异见迭出,观点分歧,至今尚无定论。对此,我们力求在全面考察古代文论特别是词学批评中的雅俗之辨,认真总结历代学者有关词之雅俗的诸多评论,切实依据唐宋民间俗词特别是敦煌曲子词的文本内容,结合观照唐宋文人俗词的创作实际,然后从语言特征、表达方式以及题材取向等方面,为俗词确立一个比较恰当中肯的定义,以廓清目前学术界对俗词界定或者过窄、或者过宽、或者含糊不清的流弊,面对千年词史的雅俗之辨这一问题试图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中唐以后,以雅、俗作为文学审美标准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封建贵族文学的审美标准逐渐向封建地主文学审美标准转变.以浪漫之美为特征的盛唐文学及文艺的雅文化,从中唐开始,寻求着与地主文化建构新相适应的美学范式.具体而言,就是在"雅"、"俗"之间寻求适合地主阶级审美理想."唐音"向"宋调"的趋变,正与雅俗消长相融的轨迹相吻合,笔者选择"都市豪估"与"韵外之致"、"村夫子"之讥与"杨、刘风采"之誉、"柳七郎风味"与"弄笔者的自振"三例雅俗之争的个案来透视中唐到北宋审美标准和理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音乐美学界,以音乐的雅俗之争最为激烈,从未得到过一致的意见。本文试图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对音乐的雅与俗进行理性的分析,得出雅俗之争并无必要的看法。雅与俗只是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之别,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雅俗共存的音乐环境,兼容包并,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多层次欣赏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5.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组成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雅俗的观念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繁荣而进行着转变。雅俗观通过具体艺术元素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设计创作之中。正确地看待雅与俗在设计创作中的体现,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雅”文化与“俗”文化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追求“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6.
雅与俗是一个分合消长的流变过程.词体文学从中、晚唐发展到北宋蔚为大观,至柳永与苏轼,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趋向--雅与俗的对峙.这种对峙,有着各自不同的源流传承,浸染着宋代文人雅俗两极的文化个性,在词坛审美取向变革的背景作用下,显得尤为鲜明突出.它不仅完成了与东坡言志耆卿言情的构体开派,而且成为北宋词雅俗嬗变的关捩.  相似文献   

7.
雅与俗是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有着政治的、道德伦理的、文化的、文学的、艺术的等丰富内涵,雅俗不仅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文化与社会乃至人、事、物的重要标准。雅俗问题是冯梦龙"三言"研究的核心问题,雅就是道心、天理,俗就是人心、人欲。冯梦龙提倡"奏雅"与"适俗"并重,大力提高小说的地位,其"三言"的成功带动了世情小说持续的热潮,《型世言》、《石点头》、《豆棚闲话》,特别是《红楼梦》等一大批世情小说杰作相继问世,冯梦龙不愧为世情小说的伟大先驱与教主。  相似文献   

8.
雅俗作为一对特定的范畴,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诸如在伦理学、文学、音乐、绘画艺术等方面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可以说,雅与俗已经构成了中国古人评判事物某些方面的准则。在古人看来,失去了雅,就等于失去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相反,俗则是人们在低水平的起点上来回徘徊,甚至是滑向深渊的视界点。处于这样一个基准,中国的文人始终以求雅作为追求理想的标识,以黜俗作为奋励的动力,并孜孜以进,期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现就雅俗在宋代词论中的表现作一简略鉴照。一、雅俗调论存在形式探微先秦时期,孔夫子以操雅言为荣,当时的音乐以…  相似文献   

9.
雅俗论是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清两代分别得到深入地阐说和流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继承前人高标去俗崇雅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诗歌去俗崇雅予以了进一步的细致探讨;二是承传宋人以来的化俗为雅之论,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论题、因素予以了探讨;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雅俗之论的最后辉煌。  相似文献   

10.
生成性,是新存在论区别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就文学史而言,所谓生成,有两个层面:一是当年的生成,亦即当年某种文学秩序、结构的最初生成;二是它在后世理解中的生成。中国文学史的最初的生长情状有三个层次:家族或宗族的色调、乡邦文化与地域文学集群、师友唱和与文学潮流之变动。一个文人、一个流派的历史地位,取决于得到读解和张扬的程度。文本既处于不断的佚失中,那末意义性张扬的读解活动往往就需要以对前代典籍的发掘为前提,也就是说读解活动乃是在文本的散佚和搜辑的矛盾中进行的,而文学史向前的运动正是由此而实现的。民族融合往往形成文学发展的新方向,以至造成新文体的崛起,这是文学发展中的非线性跳跃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文坛浮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纷纭浑沦,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雅与俗递相转换——雅向俗流动,俗装扮为雅,读解有累加也有衰减。文坛浮沉的内在规律性的内容,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读解活动的展开与其凭藉的关系;二是当世和后世亦即时代性和超越性的关系;三是文学秩序的排列时期问题。无序的文学之流的有序化,是经由文学史运动的中介,而在一个复杂的动力结构的作用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雅与俗是各民族文化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它是由各民族的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并在其社会文化中占据不同的地位。雅文化是由其社会精英主创的,并在其社会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文化;俗文化是一般民众根据自身的文化需求所创造的,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朴素粗俗的文化。文化的雅与俗虽是人们对其文化进行价值判定的结果,但在文化整体中两者却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的雅俗分析和鉴赏时,也应看到各自的属性、作用,以便达到文化的雅俗共赏。本文结合藏族传统文化中五明文化之工巧明的定义和分类,浅析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种种雅俗关系,为藏族文化的鉴赏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唐五代词,是探究词体流变必然追溯的重要阶段。从词史发展的角度看,唐五代词从敦煌民间的“曲子词,”到中唐文人的“长短句之诗,”再到花间的“诗客曲子词”、南唐的“士大夫之词,”这一连串概念环环相生的演进,表明词体在原生态时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雅俗流变过程:先天俗质——初始雅化——雅俗并存——去俗从雅。其中,雅与俗的分合消长,成为推进词体衍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词完成了由唐至宋的过渡。  相似文献   

13.
俗史学是中国史学的真正源头,它在讲述内容、讲述主体、讲述对象、历史观念上都具有明显 的民众性特征。中国史学雅俗分流的格局正式形成于夏王朝建立之后。雅史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与俗史学 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雅史学的长足进展对中国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俗史学长期被排挤于主流史学之外, 对民众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塑造都十分不利。两宋时期,俗史学开始复兴。近代以来,俗史学更加受到 重视。雅、俗共同繁荣的史学新局面的出现,必将把中国史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论广告语言的雅俗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论述广告语言。雅与俗是一对互相对立的统一体 ,怎样看待广告语言中存在的雅俗关系 ,笔者认为广告语言既要符合文体本身的需要 ,既不能过于儒雅也不能过于粗俗 ,本文从广告语言的雅俗关系进行阐述 ,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5.
一部中国戏剧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部雅俗艺术互动的历史.梳理汉剧产生的历史轨迹,考察汉剧文学形态与音乐形态的各种特色,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古老剧种,汉剧堪称中国戏剧史上雅俗之变的一个经典个案.可以说,没有清代中叶以后的花雅之争与雅俗之变,就不会有汉剧的问世;而不了解汉剧的前世今生,也就难以深入理解清代中叶以后中国戏剧的历史嬗变与本质特征.汉剧在"花雅之争"的戏剧史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命运始终与汉口的经济发展及都市化过程密切相关.汉剧剧目偏重历史剧的特色,体现出剧本内容雅俗互动的明显特征;汉剧独特的音乐形态与风格,也充分表现了汉剧以俗为雅的审美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说,汉剧是中国戏曲史雅俗之变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在《祭柳子玉文》中首次用俗来评价白居易诗歌,此后追随者甚多,且在白诗俗的评价中多含贬义,甚者乃今人仍不厌其烦地用俗来评价白诗。白居易诗歌并不俗,起码含有很多雅的因素。还原白诗,其“非俗”与多“雅”的因素应被世人重视,纠正前人评价之偏颇。本文从雅和俗的关系出发,明确雅俗的内涵指向,着重从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力证白诗之不俗,还原白诗非俗的形象同时期待白诗评价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论文艺发展的雅俗演化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家加工改造较多的各类文学态式为“雅”,少雕削、近于实然本真状态的艺术态式则为“俗”。俗——雅——雅俗共赏 ,这一运动变化的轨迹在不同文艺类别中呈现为规律性的周期与向度 :(1 )俗→雅→雅俗共赏 ;(2 )雅→雅俗共赏→俗 ;(3)雅俗共赏→雅→俗 ;(4)雅俗共赏→俗→雅。多向度运动导致了发展的上升、停滞与下降等多种趋势。文艺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此形式向彼形式兴替 ,审美的初级层次向深层领域深化与升华。这就是雅俗互动演化的总态势。  相似文献   

18.
武侠小说与文学雅俗之分的文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的内部运作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传统文化中的学统、政统、道统的运作方式决定的,文学的雅、俗之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文学的文化意蕴决定了文学的性质和特点,也决定了一种文学形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宋元话本中穿插诗词,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尤其是俗词的运用,更是具有典型的艺术特点,并具有一定的地位及影响.在词的发展达到鼎盛、雅俗之辩达到理论和创作成熟的时期,话本中俗词的运用,又为雅俗之辩的演进、融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史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