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亲属为人杀私和罪初见于《唐律疏议》,其后的《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中都有相应的规定。私和的本质是通过经济赔偿代替血亲复仇的纠纷解决机制,它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却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尊奉的儒家伦理道德要求完全无法共存。私和罪的确立就是统治者为加强国家的司法管辖权结合儒家伦理道德的要求,对私和现象做出的制度回应。该罪名确立后,其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大明律》减轻了其法定刑;《大清律例》在加重常人私和、卑幼私和的法定刑的同时减轻尊长私和、卑幼行求的法定刑。在《后唐书》《刑案汇览》中有私和罪相关案例,明清小说中也有相关故事可以反映该罪名在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情况及人们对它的认识观念。  相似文献   

2.
《大清律例》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无论从制定过程、体例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均继承了《大明律》,并有所发展;尤其是在继承明律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随时进行损益,对维护清朝两百多年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清律对明律成功的继承和发展,对今天继承传统法律、移植西方法律、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所谓“德国视角”,是指以外交人员为主体的德国人群体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观察、记述和分析。其中,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罗森,办事处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南京国际安全区官员拉贝、克勒格尔、施佩林等人,担当了主要角色。“德国视角”的核心价值,是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一手资料,证明了日军在南京屠杀、奸淫、抢劫、纵火的罪行。在翔实记录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遭受的苦难的同时,德国人士注意到了大屠杀对中国人抗战意志和爱国精神的激发作用。与德国人士一起,英美人士也是当时南京国际救援的主力,“英美视角”和“德国视角”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德国视角”反映了德国人士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当然,它也以德国利益为依归。由于德国在华人士与希特勒在德国利益的理解和取舍上存在重大分歧,他们在赢得中外人士一致赞誉之后,迅速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相似文献   

4.
英美烟草集团是世界第二大烟草上市集团,也是最具国际性的烟草集团。英美烟草认为,处于争议行业中的企业更应率先成为以负责任的态度和方式经营业务管理企业的典范。因此,英美烟草希望将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植根于集团各公司的企业文化之中。在与公司内部的经理人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的基础上,英美烟草制定了集团《企业经营准则》。《准则》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互惠准则”、“负责任的产品管理准则”和“优良企业行为规范准则”,每项准则均建立在一系列“核心信念”的基础上。英美烟草集团将《企业经营准则》提供至集团下属所有公司,并鼓励下属公司在当地业务实践中反映和贯彻该经营准则。英美烟草集团在中国的成员包括英美东方(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和英美烟草中国公司,如何有效开展内部传播推广,使得公司在中国的数百名员工认识、理解、掌握和履行经营准则,对于中国公司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业务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外人在华办中文报刊历时136年,计有150种以上,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应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研究视野来分析.中文外报分为三大类,一是英美等西方人士所办,其中可分为传教士报刊及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报刊;二是日本人所办的具有明显政治目的的报刊;三是俄苏所办的报刊,它们各自有着自己不同的发展历程,但总的说来,首先开创并登上我国新闻事业舞台的是英美等西方人士所办的报刊,随着战争的开始,日本人所办报刊成了中文外报的主角;抗战胜利后,中文外报全面衰落.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代都极为重视官吏选任和监察。从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到秦汉时期选官察举征辟制度,从《唐六典》、宋《庆元条法事类》到《大明律》和《大清律》,我国古代对选官条件、标准、权限和程序都作了严格法律规制。最早开始于西汉的官吏选任回避制度,是为防止官员徇私而设。我国古代官吏监督制度分布在古代政令法令中,贯穿于官吏行政的各个环节,《周礼》、《秦律》、《唐律》、《大明律》和《大清律》等都对官吏监察进行了严格法律规制。对我国古代官吏选任和监察法律规制进行流变考证,对我国'-3前公务员法律规制和西方文官选任和监察制度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律典籍英译之始——小斯当东《大清律例》英译本使西方首次较为全面地认识了中国的法律。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小斯当东多重的角色身份、强烈的意志性、特殊的社会语境等都影响着他的英译行为,使他在译本的显性副文本和隐性副文本中都留下了“意志性”译者行为的痕迹,表现出译者深受“东方主义”影响、在译文中彰显“社会人”译者权利、迎合西方读者阅读与“想象”等行为特征。鉴于此,提出中国法律典籍翻译实践规划,期冀实现中国法律典籍英译“求真”和“务实”的合理与平衡,以促进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提升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清朝第一部刑律《大清律》及其附例 ,直承《唐律》《宋刑统》与《明律》,应为同一体系。《大清律》以及为适应清朝政治需要而增附的条例 ,都可以证明 :清朝刑法源于礼制并维护礼制。礼制仍然是决讼办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内容涉及民情风俗、名物典故以及作者心态等诸多层面,并非仅是一个个故事的联缀。刑法作为清代制度文化之一,属于《聊斋》中许多短篇小说写作的背景资料,摭拾《大清律例》中的部分条文与小说相关内容加以对照研究分析,于正确诠释《聊斋》真义不可或缺。本文即分三部分探讨《聊斋志异》与《大清律例》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卫东 《国际论坛》2013,(4):33-38,80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英语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社会中的一种语言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是民族思想与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资本。英语在全球的广泛普及,其实质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思想日益占据全球的主导地位,并促使英美等西方国家从中获得巨额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1.
晚清海防战略嬗变是近代古今中西之争的产物。从中西之争看,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在师夷之“技”“学”“道”的过程中,海防战略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塞防与海防并重”“以精炼海军为第一要务”“海权论指引下重建海军”的嬗变历程。从古今之争看,与“师夷”相伴的是对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维护,既有改良派、洋务派及维新派在“器变道不变”“中体西用”“道器兼备”及“由器进道”的思维框架中吸纳西学以维护传统,也有顽固派通过抵制西学以维护传统。古今中西之争既促进了海防战略嬗变又制约其西化的彻底性,进而对晚清海防成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抱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诉讼制度,属于法律制度的范畴。同时它又是诉讼过程中诉讼者与代理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是建基于法律诉讼基础上的关系性内容。在历史学本位意识之下,“抱告”实则又是法律实践、人际关系、社会变迁乃至社会结构转变的内容,是社会史对清代乡村秩序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正式宣布摄影术诞生。时至今日,前人已从史实、艺术或技术等方面对摄影术做了较多研究,但其中关于摄影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讨论甚少,缺乏全面系统的学术梳理。现以西方摄影术的产生为背景,探讨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结束(1840—1890年)期间,摄影术传入中国的途径及其特点。随着鸦片战争爆发,通商口岸开放,各国传教士、商人、猎奇者等纷纷来到中国,也正是他们实现种种目的的同时,把新的技术传入中国。其中所涉人物众多,途径复杂,传入的时间、地点表现为先东南沿海城市、后北方重要城市,服务对象是先少数人,后大众百姓。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彭慕兰的"大分流"说具有纯经济学的类型比较意义,但缺乏历史学上的意义,在分析16至19世纪中国历史动态趋势中显现出诸多盲点.在由西欧率先发动起来的工业化发展起来以前,中国与西欧的历史,或者社会体系,或者文明运动有接触和相互关联性但却从来也没有"合流",因而其后的"分流"是并不存在的;反倒是16世纪以后西欧的世界性扩张导致了19世纪以来欧洲与中国社会体制趋同的倾向;这种趋向使中国的社会历史运动、社会组织体系乃至文化形态与西欧具有了巨大的相似性和可融和性.在考察16至19世纪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时,文明史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清代西域诗的天山意象,提出新解:天山为中华名山,清人对天山的赞美,更是对天山与中原山脉相连,西域与中原密不可分的高度认同;天山无论在自然与人文方面,都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清代宫廷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作为为清代统治者服务的机构,其发展与院体派有着功能相同的特征。文章对17~18世纪欧洲绘画影响我国清代宫廷绘画的原因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结果表明,在欧风影响下,虽然清宫廷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所谓"中西合璧"的特征,这种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中西艺术文化交流仅仅局限在深宫之内,没有影响到当时整个中国美术界的发展,此时的清宫廷画师的欧洲传教士们的作品仍然迎合了中国绘画的主流文化思想。这些包含欧风的宫廷绘画作品,是在运用油画技巧和材料表现中国画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数学教育历史悠久。到了清末,由于落后挨打,官方对数学作用的认识有所加强。自新教育的肇始——京师同文馆,到现代学校的先河——京师大学堂;自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的书院教育到西方教育在东方的教会学校,数学教育制度及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导致近代学制之先导的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由此数学教育渐为普及。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末 ,欧洲传教士来华 ,明政府也急于改革历法。于是 ,就发生了以天文学为引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17~ 18世纪的西方天文学东传一直是学界颇为关注的论题 ,惜乎受限于诸多因素 ,议论文章或专著 ,往往是以偏概全者较多。张柏春所著《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一书既详考西方资料 ,也注意东方背景 ,对东西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测天仪器的发展情况 ,均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较为全面的具体分析 ,议论是中肯的。该书图文齐备 ,在类似图书中值得注目。它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也从技术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东西交往的途径。在介绍此书时 ,我也补充了自己的心得和说明 ,以更全面理解复杂的事物和背景。  相似文献   

19.
晚清数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数学的发展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的派生需求引导的,数学发展的目标与中体西用的要求之间存在冲突,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中国数学的全盘西化。西学东渐改变了中算知识的结构却未能改变知识价值的结构,数学会通的效率受到考核技术的制约,考核技术的水平受到中体西用的制约。数学概念的进化因而受到阻碍,会通工作陷入效益递减的境地,最终导致中算被完全取代。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彩票是由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政府发行的吕宋票。从19世纪60年代到1898年间,吕宋票在中国广为流传,民众趋之若鹜,大量的财富外流,清政府几经禁售而收效不大。透过吕宋票我们看到的是一段时代的变迁和屈辱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