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克孜尔石窟裸体女性形象来源旧说——希腊说、犍陀罗说或龟兹本地说,经分析是难以成立的。印度本土艺术中裸体女性形象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随着佛教流布而传播开来。对克孜尔石窟与印度本土艺术中的裸体女性形象进行体态、姿势和装饰等方面图像学的考察、比对,可以确定克孜尔石窟裸体女性形象来源于印度本土艺术,其裸体女性形象无疑遵循了古代印度的审美法则。龟兹开放的社会和包容的心态,为裸体女性形象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克孜尔石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遗址,其壁画以大量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克孜尔壁画的意义。古龟兹地区与新疆以东的中原地区及以西的犍陀罗等区域内的佛传故事有差异,差异的原因有地域的差异,亦有历史和民族的差异以及和佛教的传播和流行的佛教宗派有关。  相似文献   

3.
犍陀罗艺术开创了佛教图像化的时代,这种纪传体形式在叙事、说明方面的优势,使得它成为佛教向信众传播的重要途径,经由丝绸之路远播龟兹.从犍陀罗与龟兹之间的文字、佛经、军事及考古四方面来看,二者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追溯犍陀罗艺术的历史文化特质,探寻其传入龟兹的历史、路线及方式,还原它们的物质文化交流历史,对深入研究佛教艺术东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克孜尔模式”石窟是以新疆克孜尔中心柱石窟为典型代表的,是古代龟兹人在吸收外来佛教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而开凿的,在我国佛教石窟遗址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缺少有关开凿石窟的纪年材料,对其进行分期断代非常困难。然而中心柱窟的分期断代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中外学者已经发表了不少包括中心柱石窟在内的龟兹石窟的分期断代意见,结论各不相同。通过考察克孜尔石窟的中心柱窟,从形制的变化、绘画内容演变、绘画风格以及克孜尔石窟在佛教石窟艺术中的地位入手,提出自己分期断代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犍陀罗艺术研究始自20世纪中期,第一代学者以来自欧洲的巴赫霍夫和英霍尔特,及本土学者索珀、罗兰为代表,他们的研究以年代学和风格学为中心,英霍尔特强调帕提亚的影响,索珀和罗兰主张罗马因素占主导地位。第二代学者的方法及研究议题更趋多样化,罗森福将钱币作为核心材料,藉此建立学术基础,亨廷顿偏重于图像学方法,丽艾通过风格分析考察犍陀罗和中亚艺术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当代学者中,奥斯蒙德力图将钱币学和图像学进行有机结合,他发现的新题材(“观菩提树”)更将犍陀罗的图像学研究及佛经文本来源问题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于阗木雕是西域重要的民间艺术样式,尼雅遗址中所发现的木雕具有三重不同的图像志来源。这三重图像志分别与塞人文化、犍陀罗佛教造像、大月氏人的游牧文化相关,这也是贵霜文化的混合型艺术特征在于阗木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泾川为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佛教东渐的桥头堡.泾川龙兴寺窖藏佛像的发现,证明了泾川在佛教东传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对照巴基斯坦博物馆馆藏佛像,可以发现泾川窖藏佛像身上,既有犍陀罗佛教艺术风格影响的明显痕迹,又受到中国佛教信仰的地方性与地域性的限制.由此说明,泾川佛教艺术与其它石窟有相同的经历与共同性.  相似文献   

8.
克孜尔石窟保留着大量内容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壁画,几乎占据所有洞窟的一半。石窟伎乐壁画中乐队排列形式主要有中心对称式、零散式和一种特殊的排列形式;壁画中乐器图像使用最多的是弓形箜篌,其次是排箫,再次是五弦琵琶,乐器组合形式主要有弹拨乐器与吹奏乐的组合等。克孜尔石窟伎乐壁画在乐队排列上,强调了欣赏主体所需达到要的艺术魅力;在乐器组合上体现了多偏重于弹弦乐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源于印度早期佛教艺术和犍陀罗艺术时代的孟形龛形式是佛教石窟的基本龛式之一,云冈石窟亦雕刻了大量孟形龛以装饰佛像、菩萨像以及其他佛经故事内容。这些孟形龛形式不仅体现了艺术的继承性,更表现了艺术的创新性。通过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表现,我们看到了孟形龛在云冈石窟的多种式样。这不仅使云冈石窟的孟形龛式样更加丰富,加强了孟形龛式在装饰意味上的重要作用,而且使孟形龛装饰佛像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使其成为石窟壁面运用最灵活的造像龛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克孜尔壁画作为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的一部分,具有东西方艺术的某些特征。历史时空的转移,对原有的本生壁画起了多少不同的开展作用。本文就克孜尔石窟“本生”壁画产生发展的时空背景作一叙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张掖大佛寺西游记故事壁画与《西游记》小说逐图解读比照,于中揭示壁画的价值,欲告读者:文画各有所长所短,变文为图,文之不足,以画补之。取其长补其短,关键必要依意为图,其价值即显其间。创始年代之确定虽弥足珍贵,然若价值即真且贵,始成时年孰前孰后之疑虑,又何以掩玉?  相似文献   

12.
净空法师的佛陀教育思想是站在教内立场对于传统佛教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现代诠释,它对传统佛教的现代转型和当代的佛教复兴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的意义。他首倡将佛教正名为“佛陀教育”,凸显传统佛教的文化教育内涵,同时又顺应时变,使佛教主动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从而使他的佛学思想既涵有传统的精神特质,又具有很大的适应性、融贯性的特色。净空佛陀教育思想是当代佛学发展和佛教现代化思潮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列仙传》是释道合流的产物。中土文学对佛典散韵结合形式的模仿并非始于唐代之变文,应言《列仙传》首肇其端。我们试从佛道二教渊源、《列仙传》内容、结构体制与佛经的种种微妙关系角度阐释佛经对《列仙传》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佛心佛性是佛教的理论基础,人心人性是文人的终极关怀。本文试图通过佛心之于文学的影响,寻绎出佛学契合文心的理论支撑点及其文化使命、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书法与佛教     
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精髓。东汉佛教传入中土后 ,书法即成为申记与阐扬佛理的最合适工具。随着佛“道”的渗入 ,书“道”和佛“道”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而促进 ,不但使书法艺术得以普及和提高 ,而且加速了弘扬佛法的进程 ,使佛教在中国发展至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通常人们以为道教实行禁咒,佛教徒拒绝诸如此类的把戏。有时佛教徒自己也公开宣称拒绝方术。当今的学者在讲解佛法的时候,一般将其定义为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其"行"指依教理而起的修行。这样一来,道术在佛教的行法中就没有任何地位了。但实际情形是,在佛教传播中,道术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摇钱树佛像的项光、施无畏印、结跏趺坐等特征,具有明显的印度佛像特点,并且杂糅了印度早期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风格。树与佛相结合,既表现了佛陀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又反映了早期佛教艺术象征性和具象性的结合,它是佛陀形象出现之前的象征物,发展到独立造作佛形象之时,中间的过渡产物。摇钱树佛像的性质与西王母神灵相似,可称为"佛神模式"。河南孟津出土"老子浮屠镜"为唐代仿制,摇钱树佛像与太上老君或老子像没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苏曼殊一生追求佛性、肉欲女性与母性三者的融合,而《华严经》中所记述的婆须蜜多菩萨以肉欲度人成佛,体现出佛、肉欲和母性这三种性质的融合,故苏曼殊的这种追求可称为"婆须蜜多"情结,只不过苏曼殊独特的人格结构使这种情结扭曲变形、矛盾百结,化而为文,则使其作品充满了情与佛,欲与理的尖锐对立,并最终以情之涅槃为结,而这也是苏曼殊所追寻的此种情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