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耀森 《西北人口》2012,33(2):53-56,62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测算了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计算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研究发现,重庆市第一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产值增长的同时并未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对本已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二和三产业对促进就业量的增长均具有积极作用,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大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未来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含碳能源的消费带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值得权衡。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采用1978~200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城市化与含碳能源消费发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协整分析,同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规律性变化。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期滞后时,具有协整关系。同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工业化国家,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不具有理论上的双向因果关系。二期滞后时,城市化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Granger原因,但后者不是前者的原因,对其不具有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现实背景,深入研究人口红利变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耦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3~2019年中国19个行业门类面板数据,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分段探究人口红利、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探究人口红利、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2010年以前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2010年以后人口红利总体消失;(2)当纳入产业结构因素,2010年以后人力资本红利仍然存在,但人力资本红利对不同资本装备率行业存在异质性影响;劳动力数量红利只在高资本装备率行业存在且显著性水平不高;(3)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时段、不同产业结构下都十分显著,且资本装备率越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并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理论试图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致力于区分是第三产业的拓展性发展推动了就业的增长,还是由于大量劳动力涌入第三产业,促使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分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锋  解晋 《中国人口科学》2015,(2):53-62,127
文章使用199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为基础核算中国各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CO2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环境承载压力逐渐增大,但CO2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正在逐渐下降,表明能源使用效率有所提升。(2)环境要素对产出增长表现出阻碍作用,且东部比中西部更为明显。(3)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稳步上升,中国经济增长正逐渐由资本、劳动、能源和以CO2排放量为代表的环境容量等要素投入转变为可持续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驱动。(4)教育投入、自主研发投入、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外商投资的存在使中国成为实质上的"污染避难所"。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我国省际层面1990~2009年经验数据,应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考察总量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即具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外部效应(暂不考虑教育的非货币化收益)。结果表明:总量人力资本存量即期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为负的外部性,而滞后多期则呈现出正外部溢出效应;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即期外部性也是显著为负,不过,初等教育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始终不明显,中等、高等教育在滞后第三期才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  相似文献   

7.
不仅劳动力相对数量影响出口比较优势,劳动力年龄分布同样影响出口比较优势。对此,本文采取动态面板数据系统GMM方法,利用我国2001-2010年28个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对FDI、全要素生产率和研发密度等变量进行控制后,发现16—29岁和30—44岁劳动力分布比重与行业出口贸易正相关.45—64岁劳动力分布比重与行业出口贸易负相关;而且,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出口贸易不利。此外.传统要素禀赋理论在我国仍然发挥作用,资本劳动比也显著地与出口贸易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有效就业的视角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认为,我国企业储备了大量的无效就业人员,有效就业率低,是奥肯定律失效的微观原因。对有效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表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表现出协同变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姚佳  陈丽婷  程铮 《西北人口》2017,(3):121-126
本文阐述城镇化与投融资的影响机制,采取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等方法,以2001~2015年甘肃省城镇化率、城镇公用设施投融资与政府财政支出数据为分析样本,实证检验甘肃省城镇化与投融资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城镇化与投融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投融资发展能够显著提升甘肃省城镇化水平,而甘肃省城镇化水平提升也有助于促进投融资发展.最后,提出提高甘肃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大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力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文章在建立并估计检验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人力资本增进型制度变迁模型和物质资本增进型制度变迁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度变迁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影响,将制度因素的作用从综合要素生产率中剥离出来。研究发现,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直接贡献率高达14%左右,而物质资本积累仍然是经济增长主要贡献要素。中国制度创新主要围绕物质资本进行。  相似文献   

11.
高韵  罗有贤 《西北人口》2008,29(5):55-58,63
本文基于未来收益法估算了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货币价值.并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与变参数模型,从城乡两个方面分析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关联程度的动态变化,本文的结论是,农村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明显偏低,是人力资本开发中亟待突破的瓶颈因素;城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有着大于农村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贡献率,但其粗放的开发利用方式不具可持续性,需逐步转向依靠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拉动经济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流动对流动者人力资本形成的效应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在西部地区8个样本村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比分析了农村外出打工者外出前后自身变化,说明了劳动力流动对流动者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劳动者本身人力资本的形成存在着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在当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发挥流动对人力资本的正面作用对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现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当前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存在许多问题:转移不足;转移的组织方式低级化;转移巩固率低;转移产业层次低;转移前后的比较收益不高;转移的社会负面效应突出。而人力资本存量少,农民素质低是产生以上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为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良性转移应采取如下措施:1.继续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合理调整农村教育结构,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3.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拓宽教育途径,改革教学内容;4.提高农村教师素质;5.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机制;6.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市场。  相似文献   

14.
The non-agriculturalization of rural labors,which has caught much research attention,is an ecessary phenomenon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owever, conflicts exsitson some basic issues due to the disagreement on the concept and data of the rural non-agricultural labor force,and there is alack of systemic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s of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n the future. By predicting the changing trend of future rural labor force,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labors, and the trend of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this paper estimated the potentials of Chinese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n the next 20 years. It found that the surplus labors in the countryside will decrease annually, and its total number will range between 100 million and 250 million by 2030.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some increase potential of the stock of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n the near future, its increase will approach to zero in 10 years, and rural transferrable surplus labor will also approach to zero in about 5 to 10 years.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应用管理统计SPSS11.0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是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引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度概念,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综合水平与城市化综合水平协调度测度模型,以吉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近10年来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与城市化从不协调转变为协调,协调度界于Ⅰ类~Ⅵ类之间,说明两者之间协调度存在着波动性。1997~2002年,吉林省在特殊历史背景和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国有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使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力减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错位,为不协调时期;2003年以后,政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关系的加强,使得协调度从2002年的Ⅵ类失调型转变为Ⅰ类协调型。  相似文献   

17.
人口流动对输出地人力资本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中国人口流动与输出地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口流动对输出地人力资本既有抑制效应也有促进效应,其强弱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收入差距和人口流动规模。基于人口流动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混合OLS和随机效应估计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输出地人力资本的主效应是负向影响,并随着输出地和输入地收入差距的扩大及人口流动规模的增加而变弱。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收入差距水平和人口流动规模而言,人口流动总体上削弱了输出地的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回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同于以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近年来出现的“逆潮回归”现象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大转变。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出及回流的“推-拉” 因素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回流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回流者通过自己的才识展现,为回流地输入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带动当地新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开发,表现为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促使传统产业的梯度转移,以及在城乡之间、先进和落后地区之间建立全新的要素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9.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a two-way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health indicator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four major regions of the world i.e., East Asia and Pacific,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MENA), South Asia and Sub-Saharan Africa. To recog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a time series, co-integration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have been employed. Aggregate secondary data pertaining to these four regions from 1975 to 2011 on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health indicators i.e., infant mortality, child abuse, child poverty, unemployment, weekly wages,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teenage suicide, teenage drug abuse, high school dropouts, poverty, out-of-pocket health costs, homicides, alcohol related traffic fatalities, food insecurity, income inequality, HIV/AIDS, tuberculosis, basic health units and rural health centers has been used for analysis. This study evaluates four alternative but equally plausible hypotheses, each with different policy implications. These are: (1) social health indicators Granger cause economic growth, (2) 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ause social health indicators (the conventional view), (3) There is a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and (4) Both variables are causality independent (although highly correlat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only moderately support the conventional view that economic growth has significant long run casual effect on social health indicators in East Asia and Pacific, MENA, South Asia and Sub-Saharan Africa. The present study find evident of unidirectional causality running towards economic growth to social health indicators,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also exists between the variables. The percentage of unidirectional causality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health indicators is larger than bidirectional or neutrality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1—2012年全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VAR模型,对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Granger检验、面板数据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发现,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就业的关系具有差异性,但是不论东、中还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对就业的贡献度均大于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贡献度。要推动不同城市实现稳定就业,人力资本投资比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可能会更加有效。因此,应加大城市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投资的传导机制,实现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就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