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晚清,天主教和基督教依恃武力大规模进入中国,在社会上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教民。教民不祀祖宗,不纳戏份,既违背中国固有的传统,又疏离现实的村社生活,还借助教会的权势而获得某些殊遇,对晚清传统的社会权势格局形成冲击,引发民教冲突。在晚清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氛围中,夹在华洋之间的教民,成为非教民眼里的“二毛子”,官方眼里的“另类百姓”,洋人眼里的“大清子民”,身份颇为尴尬。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近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天主教民为对象,将教民在日常生活及义和团运动这两种不同情境下的信仰状态与行为状态结合起来考察,从宗教信仰的形成、发生及其对教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天主教民的信仰特征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耙梳和剖析,由此揭示中西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在中国下层社会冲突、离合与熔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秩序和规范在以炮舰和特权为后盾的教会权威的挤压下,再也无法保持原有状态而日益发生破裂和变动。在征服与反征服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普通乡民对附着于外来教会的中国教民的敌视和对立与他们对“骑着洋枪杆儿”进入他们家园的传教士、教堂的敌视和仇恨几乎同时产生。民教之间的分化与冲突,乃势所必然,并且愈演愈炽,成了晚清牵动中外关系的一根最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西方教会势力的侵入 ,晚清乡村社会出现了一个重要现象 :乡村社会传统秩序和规范开始发生破裂和变动。与此同时 ,民教分化和冲突与反洋教斗争重叠在一起 ,愈演愈炽 ,成为牵动晚清中外关系的一根最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5.
评《监督教笼罩下的西欧》于可,龙源西方社会文化被称为“基督教文化”.这一称谓体现了基督教与西方社会的关系,它是西方社会的灵魂。西方社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文化?形成于何时?它是怎样形成的?武汉大学安长春教授新著《基督教笼罩下的西欧》(中央编译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后期,外国教会势力渗入中国的乡村社会,引发了村民之间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观念冲突。同治八年(1869年),梨园屯民教双方议分义学之地,教民获得包括玉皇阁庙基在内的三亩多宅第。在如何处理村庄公共财产———玉皇阁庙基这一问题上,民教双方围绕庙基是建庙还是盖堂的五次冲突,折射出了民教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和财产权观念上的分歧。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下,由于地方政府无法协调村社内部的矛盾,长达20多年的民教矛盾终于发展成为亲戚乡邻间的血与火的战斗。  相似文献   

7.
圣母崇拜在中国近代天主教民中的兴起与扩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在华天主教会的宣教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两个方面,探讨中国近代乡土社会天主教民圣母崇拜的形成过程。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这种热情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中西宗教文化的交融由此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文明的冲突不是必然要发生的.其实,被亨廷顿--度视作对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形成挑战的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本同属西方所称的"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很深的渊源.伊斯兰教以其平和性、实践性和无原罪说等特征对世界文明和思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即使象伊斯兰教中的"吉哈德"和妇女地位等问题也存在着进一步理清的余地.只要努力相互理解和尊重,人们是可以跨过文化的鸿沟的.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五、六直年代,随着西方教会势力的侵入,晚清乡村社会出现了一个重要现象:乡村社会传统秩序和规范开始发生破裂和变动。与此同时,民教分化和冲突与反洋教斗争重叠在一起,愈演愈炽,成为牵动晚清中外关系的一根最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10.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问世以来,从地域文化及人物形象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的文章颇多,但深究文本中蕴含着的文化冲突因由的论者却很少。《死水微澜》蕴含了中外文化的多重冲突,袍哥与教民的冲突是中国的封建文化与西方的外来文化相激荡的表现,蔡大嫂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言行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袍哥与教民在死气沉沉的中国内陆地区激起了波动,蔡大嫂的"离经叛道"给国人带来了一丝鲜活的气息。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过程,就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交锋、冲突、融合的过程。以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之宏观研究,没有对文化进行进一步细化,限制了研究的深度。从理念与符号的观点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都有各自的理念与符号,两者之间的冲突与调适,应该得到更深层次的开掘。 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基督教徒不仅借助基督教理念来质疑传统文化,他们往往还用基督教理念来附会来解释一些现象,甚至赋予乡土文化以新的意义。在传统的理念失落之时,假如基督教的这一理念得到更广的传播,入们只知道这一理念,那么乡土文化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尽管符号可能还一样,但理念已经被置换了,这是乡土文化变化的规律之一,只是这次用来置换的是基督教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玉官》是许地山后期创作的重要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许地山表达了他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独特思考,主张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他看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要废掉中国传统文化,乃是要成全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美好之处惠泽普众。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徐志摩接近了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博爱思想对徐氏产生巨大的精神启迪.徐志摩一生热切地追求人道之爱,但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爱的理想难以实现,对爱的追求也给他带来无尽苦恼,这使他常常求助于上帝,以上帝之言来附会自己的人生体验.其诗文呈现出明显的基督教文化色彩.徐志摩用基督教文化价值观来建构其社会理想,显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生命追问历程中的重新认识与思索.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基督教开始了华夏大地的第三次传入。利玛窦儒服传教,开始了耶儒之间的接触、交流、碰撞、调和的过程。作为明代进士出身的陕西泾阳人王徵,也就在那个大变迁的年代,通过信仰的抉择,最终受洗入天主教。王徵入教,不光在信仰上虔诚行事,而且还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科学著作,同时还创造性地调适儒教信条与天主教教义,完成《畏天爱人极论》的思想作品,值得进一步研究。旨在探讨明末清初儒教与天主教的对话与不断调适,及中西文化在陌生中逐渐走近的艰苦历程。显然王徵的"纳妾"、"殉明"是违背天主教诫规的,而"纳妾"、"殉明"又是符合儒教信条的,通过对王徵的"纳妾"事件、"殉明"事件的重点分析,深度探讨王徵是如何完成自己的信仰逻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文化与科学的排斥、碰撞,是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人们在探索,在反思:究竟什么是现代化,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过去,人们仅仅对现代化的实现途径作一元化思维,只强调发展生产力,只关注经济的快速增长。事实说明,那是很不全面的。实现现代化还必须有另类思维,那就是必须解决好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推进二者的互济、互融,实现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会医院与晚清教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斌 《南都学坛》2007,27(5):25-29
教会医院与晚清教案发生了较多联系。除一些教案对教会医院产生影响外,教会医院有时还引发教案。因为教会医院所传播的基督教和西医与中国的文化、习俗完全不同,它们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案的发生。列强的侵略也是教会医院引起教案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以上二者之外,中外利益冲突也是值得注意的。在上述诸多因素中,有时是一种原因,有时则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了教案的发生。需要指出的是,教会医院并不必然引发教案。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早年接受基督教的洗礼,有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又是他人格的特定表现,所以他后来虽然抛弃了基督教的信仰,却又先后信奉"艺术"、"创造"和"人民",始终保持了信仰者的心理形式.闻一多需要有一种远超出个人存在价值的精神尺度,使他能在遭遇挫折时通过确立新的人生目标来规避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当他认准了新的方向后又能坚毅地前行,在危急关头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信仰者的心理构成了闻一多性格极为重要的部分,影响了他在关键时候的人生选择,决定了他在重要问题上的政治态度,从而使他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是人的思想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并形成的。中美两国文化中基本价值观的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譬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取向、稳中求发展和重义轻利;美国社会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讲求竞争与金钱至上等等。认识中美文化中不同价值观,旨在促进中美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向来重视婚礼与丧礼,并有在婚礼与丧礼上使用音乐的悠久历史传统。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因为河南省简称豫。1949年后,河南梆子被定名为豫剧。在河南省,豫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婚丧庆典。基督教一向重视唱诗,看重用诗歌赞美上帝。鉴于此,基督教与中华民族文化在当代交融的产物——唱豫剧参与乡村基督徒婚丧礼仪的基督教会唱诗班得以产生。唱诗可以被归类为礼仪;中国人的婚丧仪式属于重大的礼仪。然而,乡村基督教的这种婚丧礼仪是一种排他性的融合,它揭示了基督教对中国传统礼仪,乃至隐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之后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排斥与挑战。因此,探讨基督教团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存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与自唐代开始传入我国的基督教相比较而言 ,佛教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无疑是成功的。同是外来的宗教文化 ,佛教成了与儒、道相并列的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 ,波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 ,广泛渗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基督教则一直徘徊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之外 ,虽然中间经过一些传教士观念转变后的努力 ,也有过平和而短暂的文化过渡 ,但最终还是没有为中国传统文化接纳和吸收 ,究其实质 ,佛教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采取的正确传播理念使它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