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其基础是整体有机的宇宙论。表现在认识特征上则是系统思维与意象思维。系统思维把人与宇宙看作本质上互相贯通的有机系统;意象思维注重事物表象和文化符号与人的精神的交融作用。没有人的精神解读,符号只是死的符号,有了人的精神参与,符号与客观世界才变得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散文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民族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意象的隐喻翻译是古典散文之意境重构的难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实质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隐喻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喻体“跨域映射”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散文中意象隐喻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诗,大多属于广义的意象诗,作为对此类意象诗创作和鉴赏的理论总结,中国古代诗学在创作和鉴赏论方面,推崇的是一种以意象来思维(意象作为思维的材料和手段)、为意象而思维(意象作为思维的目的)的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在中国古代诗学看来,意象是情与景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  相似文献   

4.
基于水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颇高,尤其是在以闺怨爱情为题材的诗文中表现得更为活跃、多变。同一水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下甚至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喻意。针对这一现象,选取闺怨爱情诗文中的几组典型的水意象进行对比分析,辩证解读水意象在同一题材文章中呈现相反意象,挖掘水意象的多重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表现手段.西方意象派诗歌虽然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与之有诸多相通之处,但却夸张地运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用来表现主观情绪的意象手段并融入西欧象征主义成分,把对意象的刻画演化为诗歌的终极目的.而中西方在自然观、哲学思想和文字系统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西方意象派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意象存在着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出版了不同的译本。对本雅明作品风格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翻译实践的一些差异,或者把本雅明的“诗意思维”理解为文学想象,或者把“意象蒙太奇”理解为本雅明“诗意思维”的外化。可能是学科背景的差异,文学和史学的不同思维及知识结构,规定了不同的阅读眼光。本雅明的诗意思维并非表现为文学想象,而是体现为“意象蒙太奇”。这些意象都有具体的历史依托或文献依托。意象蒙太奇是本雅明文本的文体或风格特征,翻译时对本雅明文本中的种种意象需要坐实,澄清文本的晦涩现象。本雅明著作翻译时的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注意:用专名来表示特指意象;用所指明确翻译意象;保留典故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建筑意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征,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古建意象。从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体裁来看,《诗经》《楚辞》是体悟型古建意象的滥觞;汉赋营造了恢宏空间意象;唐诗展现了盛世场所精神的情感挥洒;宋词体现了亭台楼阁的人生意象;散文对古建意象有全方位描绘;戏曲、小说、楹联对环境意象有着现实刻画;口头文学是古建规划的神奇投射;其他带有文学性质的历史资料则是古建意象的个体与集体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类型如门、楼、亭、台、阙等,在中国文学史上表现为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类型,中国古代诗词将它们塑造成不同的文学符号或范式。中国古代的建筑与文学相互依存,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再造了中国古代建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研究动画形象设计的"内""外"两个层面出发,通过对大量国内外优秀动画形象设计实例的深入分析,指明中国动画形象设计的意象思维,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传承。当动画造型的外在形式巧妙地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时,一种动画形象的意象传达过程已经完成。根据这种意象思维流动的方式来设计表现的动画形象,可以充分发挥动画艺术本身的文化魅力和无限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9.
由于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历史渊源及联想意义的差异,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语系的人来说体现的是不同的意象.本文从双关修辞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红楼梦>判词和其英译文在意象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 summer”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imagery)是诗歌的灵魂。“夏天”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英国读者对“summer”这个意象的感受与中国读者对“夏天”的感受并不相同。同一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译者需要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11.
所谓”意象” ,顾名思义是意化的象 ,就是意和象的契合、情和景的同构、心和物的同一 ,亦即“有意味的形式”(苏珊·朗格 )。中国意象文艺 ,特别注重情和景的关系 ,写景即是言情 ,意象不分 ,情景不二 ,写景遂成为言情的一种特殊手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 ,水作为审美对象来看 ,常以流水意象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许多重要而普遍的情绪观念和智慧哲思在其中聚焦式地得到了别致的展示 ,孔子所谓“智者乐水”则道尽了其中奥妙。水成为文化和情感积淀的载体 ,文化和情感乃水升华之灵魂。一、中国古人通过流水意象随物赋形 ,寄寓了深邃的哲理意趣我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象征隐喻的创作思维下,形成了以"原型意象群"为单位的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意象系统。其中的"母亲原型意象群",通过"母亲原型"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书写与表达,将"母亲意象"从平面的隐喻书写引入立体、多元的隐喻阐释空间,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意象的书写与表达方式;同时,"母亲原型意象群"将时代心理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融通,对当时国人的精神诉求给予了细腻的回应和关照,实现了对民族精神的拯救。  相似文献   

13.
阴阳五行说展示了中国古代思维注重整体关联与平衡和谐的辩证思维的特点,并用阴阳对立统一观点来看待事物间的矛盾运动。阴阳五行说所表现的基本思想是可贵的,但这个学说也有许多不合理的成分,对此要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中西古代哲学来看,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人注重于认识事物的结构、特性和本质,中国人则侧重于认识事物对人的作用、影响与功能。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具有一种天人同构的宇宙意识,这种宇宙意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狐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狐意象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意识,由最初的图腾意象上升为古典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原型意象。人与动物互渗同一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狐意象在原型系统中相互沿袭的特征及不断蜕变的轨迹。始终与女性形象扭结在一起,与女人具有相同命运的狐意象,又使我们透过表象窥到了某种民族深层心理。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不同的意象决定了不同的语言编码,不同的语言编码体现了不同的意象。这一现象对同一意象的不同编码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意象识读。通过分析李白“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译本,认为译者对原诗意象编码时应尽力与其焦点调整相吻合,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最贴近的意象识读。  相似文献   

17.
表象与意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线索轮廓意象是介于具体感知意象和抽象符号之间的较高层次的思维元素。它既是最抽象的形象,又是最形象的抽象,所以最易揭示事物本质。象意思维是指包括线索轮廓在内的多种意象的会意流程。其思维特点包括和谐耦合性、对比推理性、本质显示性和联想创意性。在个体感受、识别、理解和创造事物的信息社会,象意思维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科技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可能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范式理论的角度看,其可能性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内核,能够渗透本已处于自性破缺境地的现代科技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新的涌现;从认知取向的角度看,其合理性表现为传统科学方法的种种弊端,都能够在中国传统的认识论中得到克服;从认识方法的本原性来看,其可行性表现为意象思维能够包容概念思维,更贴近思维的本质;从思维品质来看,其必要性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所内在的非线性、创造性,契合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传统认识论实施改造,以求在人文社会学科、非线性领域和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艺术本体论,是主客观的完美统一;意境也属于本体论范畴,注重主客观结合,但偏于主体感受。意境取代意象深受老庄哲学影响,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民族审美、欣赏心理有关,也是中国文论重表现轻再现、重“意”轻“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境的空间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山水诗意境的研究对于理解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山水诗是由意象的不同空间组合而产生意境的,所以意境在山水诗中表现为空间感。空间感是通过诗歌意象间的节奏、数量的组合以及动词的运用实现的。同时空间感根据不同的形成方式分为突破型和层次型。空间感产生于中国特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