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哲学》是谢林关于美学的重要著作,不仅是他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艺术进行了哲学的研究,而且着重辨析了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分析了各种具体的艺术形态。尤其是在针对艺术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上,谢林持有与以往哲学家或美学家不一样的独特态度。在谢林看来,艺术具有与哲学等高甚至更高的地位,因为艺术比哲学更适宜于把握“绝对”。  相似文献   

2.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把全部哲学表述为意识的发展 ,涵盖了从原始自我直观到理智直观、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从自然合目的论到艺术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最后到达自然和精神的绝对同一性。谢林开创的这种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具有重要的范式作用 ,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本文通过解读这部著作 ,充分肯定了谢林同一哲学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同一哲学是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的绝对综合,它代表了谢林前期哲学体系的最高成就。基于同一哲学的成熟理论以及对古希腊悲剧的认知,谢林形成了自己的悲剧观:悲剧诞生于自由与必然的冲突,结束于二者的和解。谢林悲剧理论的实质是一种悲剧哲学,先验唯心论从历史的视角初步展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同一哲学体系建立以后,悲剧理论成为艺术哲学构建的重要内容,表明了艺术与历史哲学的内在关联,进一步论证自由和必然的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谢林改变和扭转了康德、费希特以人的自我为轴心的哲学走向,重新选择了本体的定位。他以人之外的“绝对”为核心,把费希特的主观意义的本体论,即“自我=一切”,转到客观意义的本体论,即“一切=自我”。谢林的“绝对”是超越主客体之上的绝对同一性,是精神与自然的绝对同一。谢林的“绝对”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说,对实体加以理性演绎成宇宙精神,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运动辩证法思想为谢林绝对本体的运动发展提供了启示。谢林已察觉到绝对的运动规律贯穿到自然与历史中,人认识自然与历史就是认识其中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5.
康德以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开启了德国的主体性哲学,但康德、费希特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片面化为客体对主体的服从,就远离了启蒙运动以来的唯物主义原则,谢林试图将这一唯物主义原则补充进哲学。谢林既肯定康德的主体中的纯粹理性的存在,又认为客体中存在同样的客观理性,认为这两者具有"先定的和谐",两者是绝对同一的。谢林认为这种先定的和谐只有少数天才在"理智"、"直观"和"美感"中才能把握。谢林将主客体的矛盾内化为主体内在的感觉,并在感觉中、在艺术中消解这种矛盾,使哲学和艺术成了一种纯粹个人的东西,哲学和艺术失去客观性和普遍性,走上了通往神秘主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谢林建构了自己哲学体系中的"绝对同一"理念,由此又发展出他的艺术哲学理论并以此参与了欧洲思想界的艺术与美学讨论,还深刻地影响了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柯勒律治:实际上,谢林的同一性理念正是柯勒律治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柯勒律治在谢林艺术哲学的基础上将关注点系于诗人自身,强调诗人作为创作主体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这同时也意...  相似文献   

7.
谢林的《艺术哲学》是一部艰晦的著作。要读懂《艺术哲学》,必须掌握一条基本线索:谢林在纵向上分析了艺术史,在横向上分析了艺术形态,旨在表明艺术世界是按照内在规律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这是谢林的艺术学理论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康德的历史哲学几乎建立在这一理念的设定之上.康德的目的论是一个消极性的理念,因此它无法解决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二元论.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如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鉴于康德历史哲学的二元论困境,将康德消极性的目的论转换成积极性的目的论,即将目的论实体化和主体化.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绝对”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目的论的实体化的表现,他们从这种实体化的理念当中演绎出各自的历史哲学,从而产生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说,没有目的论,就不可能产生思辨的历史哲学,我们应当重新看待德国古典哲学中目的论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谢林反时康德和费希特哲学的理性至上,第一次把艺术和神话纳入到哲学的轨道,并把它放在哲学大厦的“拱顶石”的位置上,建立了完整的神话哲学;第一次把神话作为人类意识的一个发展阶段。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沿着谢林的神话哲学的方向,运用文化现象学的方法,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肯定了神话在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中的独立价值,摒弃了谢林神话的形而上学的神秘主义色彩,揭示了神话符号所体现的人类生命的创造性意义;第二,对神话的文化学阐释,肯定了神话是人类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在现象学的视域中,使神话研究完全建立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哲学与谢林哲学具有密切的思想联系。但是,考察他们各不相同的哲学原则(两种同一)和方法,就会明白谢林为什么从“绝对同一”、“理智直观”走向基督教神学,成为普鲁士官方的吹鼓手;而坚持“具体同一”的黑格尔则对人类辩证思维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并为人们纪念。人们知道,谢林原是一个费希特主义者。开始,他站在费希特哲学的立场上批判康德哲学,在批判过程中,他发现费希特的“自我”(即“自我意识”)存在两方面的弊端:其一,从终极的意义上说,费希特的“自我”并非“绝对”即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即相对的。因为事实上还存在着“自我”与“非我”的矛眉(“非我”是“自我”的限制物),  相似文献   

11.
重新评价谢林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后现代的一个贡献。后现代探讨了谢林在哲学史上被遗忘的原因,引发了谢林哲学的全面复兴。沃格林和海德格尔对谢林哲学极高的评价是谢林哲学全面复兴中的两个高潮。谢林哲学被认为是后现代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学界通常认为,费希特和谢林(在前者的影响下)都是在其哲学的起步阶段就建立了一种关于“绝对自我”的学说。本文试图表明,费希特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从“经验意识的事实”出发,并没有真正建立绝对自我;反之,谢林的原创性体现在,他从一开始就依据概念分析而确立了自我的绝对者地位,从而真正第一次建立起关于“绝对自我”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象征”(Symbol)是谢林与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原本是指两个东西的合体或一致,然后被康德决定性地诠释为理念与感性事物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的结合。谢林与黑格尔随后突破了康德对于这个概念的限制,将其应用于各自的艺术哲学,但在这个过程中,两位哲学家对于“象征”的不同理解和定位展示出了他们的艺术哲学思想乃至哲学体系本身的差异性,即黑格尔哲学总体说来是单向度的、西方中心式的,仅仅把片面的理性思想发展当作一切的准绳,反之谢林哲学是多维度的,对远古的和非西方的文明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并给予更多的承认。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哲学史上,通常都把叔本华视为理性主义的掘墓人和非理性主义的奠基者。事实上,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谢林才真正是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先驱。谢林的“理智直观”可谓是非理性主义的最初表现形式,而且在其论著中,谢林较早从哲学高度探讨了艺术创造中无意识的问题。谢林思想中所流露出的非理性主义为所有后来的非理性主义提供了方法论的样本。  相似文献   

15.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的发展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康德的二元论批判哲学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思辩统一哲学 ;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人类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 ,呈现五种形式 :康德的主体是“纯统觉” ,它是产生我思的“自我意识” ,它是先验的 ,但却是一切经验意识的前提和条件 ,这个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不可分 ;费希特力图证明康德的“先验自我”是独立的精神实体 ;谢林使“自我意识”变为主客体同一的绝对精神实体 ,即绝对精神 ;黑格尔使这个绝对精神具有了内在的矛盾性和过程性 ;费尔巴哈把自我意识理解为感性的、具有类本质的普遍性的人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黑格尔早年怀有通过建立新宗教和运用实践哲学改造现实的理想.1800年,而立之年的黑格尔转向于思辨哲学的研究,即对社会生活和实践哲学作系统的哲学理论的说明.1801年黑格尔到耶拿大学任教,开始了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进程. 黑格尔在初到耶拿、尚未到耶拿大学任教之前出版的《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一书中,提出了绝对或绝对物是"主体和客体的有差别的同一",但就主体和客体之无主次这点来看,却尚未完全摆脱谢林哲学的影响.他要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就意味着要彻底摆脱谢林,走自己独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哲学史讲演录》中对谢林的批评,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谢林在“同一哲学”的体系建构问题上不仅落入了费希特式的先验自明起点疑难,也落入了雅各比式的浪漫主义。但倘若遵循谢林本人在1801—1802年对自己体系的阐述可以发现,黑格尔的指责实际上建立在对谢林的“理智直观”概念的误解上。这一概念与其说指向某种直接被给定的直接知识,毋宁意味着谢林在有意与费希特划定界限而使用它的情况下,与黑格尔在体系建构前提上存在共同之处。但与黑格尔不同,谢林以一种对绝对同一性进行自身折叠的极性方案,阐发了不同于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肯定辩证法,这一结构甚至在他的晚期哲学中也有所体现。所以谢林与黑格尔之争或许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为,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大全一体体系建构的两种不同思辨方案之争。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上 ,方东美和谢林许多从形式上看来极为相似的观点 ,只要放到各自的文化系统中加以分析 ,就会发现他们观点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概括为“哲学的艺术”和“艺术的哲学”两种艺术哲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特有的形式感驱动之下,各时代创制的一系列“形式-质料”二元架构规定着当时的生活方式与世界眼光,到了(广义)现代科学中更是形成一种无所不包、看似自足的理知世界。谢林洞察到理性只能把握可能性,理知世界只能涵盖先天必然性,因而传统形而上学作为纯粹唯理论哲学是达不到绝对本原以及由其造就的万物的个别性、现实性的,而绝对本原作为绝对现实性只能通过神话与启示(尤其是后者)来“叙述”。谢林对理知世界面临的危险的揭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然而从黑格尔《逻辑学》的角度看来,理知世界其实在每个层面都有突破自我封闭化的潜力,理知世界及其所体现的可理知的宇宙秩序本身就构成切合人类生活实情的另一种现实性,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神性存在。反观谢林式肯定哲学,它貌似还本原于本原,实质上有将绝对者的自由变相理性化并落入二元设定陷阱的危险。后人不宜对这两种哲学路径进行简单臧否,反而应当将其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中如实看待,并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思想营养。  相似文献   

20.
在谢林漫长的哲学生涯中,"世界时代哲学"时期(1811~1827)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历史和文本的背景出发,勾勒了"世界时代哲学"的基本构想,并通过对"时间"、"自由"、"存在"、"泛神论"、"单一神论"等若干概念的讨论,梳理了相关思想在"世界时代哲学"中的演进过程,以及这些思想与谢林的前期哲学及后期哲学的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