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其小说《达洛卫夫人》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叙事模仿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然而,以意识流著称的《达洛卫夫人》并不缺少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作者运用真实的故事情节安排、现实主义的小说时间地点要素,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体现出现实主义的题材与主旨,因此,《达洛卫夫人》的文学现实性不应被忽视,也很值得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有着明显的后现代特征的美国小说《时时刻刻》与现代主义小说名作《达洛卫夫人》之间有着互文关系。《时时刻刻》通过互文性传承了《达洛卫夫人》的风格和主题。然而,它还具有自己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表现在它对《达洛卫夫人》的主题的拓展,深化,以及对后现代涵义的扩展上。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伍尔夫一生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和探索,她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时空概念的超凡认识,去展现人的“内在真实”,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的心灵及生命的本质.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潜入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心灵来寻找人的真正的自我,通过描写她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感受,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真谛,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伍尔夫用象征、主题语及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深层意识,突出深化了主题,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白丹丹 《南都学坛》2010,30(4):138-139
一战的爆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为重要的是心灵上难以抚平的痛苦。许多曾经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在目睹了战争的血腥之后,开始对眼前的社会感到迷惘不安,于是战后的西方文坛出现了“迷惘的一代”。英国女作家伍尔夫便是其中领军人物。她的小说以意识流著称,作品中流动的意识背后所隐藏的便是浓浓的迷惘与探寻。在《达洛卫夫人》中,这种迷惘与探寻具体体现在人生、宗教以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部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常使用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改用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不断变换视角,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文章主要从叙事的主观性和叙述视角来分析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技巧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达洛卫夫人》被认为是伍尔夫意识流技巧运用得最好的作品,文艺界向来对其创作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拟从文学批评的二项对立出发,对小说中人物性格、情节刻画以及艺术技巧的二项对立作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进行女性主义的文本解读,阐明《到灯塔去》是小说家伍尔夫在文学创作中对女性主义的有意识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批评家,传记作家,及女权运动的先导和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代表。其小说一经引进就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伍尔夫与中国作家凌叔华的书信往来,及其在中国文化影响之下在其作品《达洛卫夫人》中塑造的东方式的完美女性伊丽莎白两方面考察他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达洛维太太》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充分展示了伍尔夫新颖独特的现代主义技巧。在创作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了文学以外的艺术技巧,创造性地运用了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构建小说结构、展现人物真实的心灵世界、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小说审美表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0.
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继承并发扬了英国现代小说叙事的互文性传统,他的小说《星期六》在叙事结构和主题上分别与《达洛维夫人》和《赫索格》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不同时代文本间的对话关系,彰显了当代英国小说的实验性特征。文章以互文性理论为切入点,探讨《星期六》的互文意义。  相似文献   

11.
意识流是风行于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独具创造性的文艺理论与创作方法。它完全脱离传统的轨道 ,摒弃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 ,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本文通过对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精品《达洛卫夫人》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的阐述 ,表明意识流小说并非文人雅士的孤芳自赏 ,而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表现现代人内心感受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揭示灵魂的真实的创举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罗卫夫人》从物理时空的描写自由滑向心理时空的刻画,进而指向政治时空;时间同步的进程蕴含着空间的扩展意图与帝国野心;空间转换中隐含着时间的断裂与延续、人物的出路与未来。空间、时间及其转换,明显指向了文本的政治蕴含。从时空的政治性层面来探讨《达罗卫夫人》的时空书写艺术,对于管窥伍尔夫的社会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到灯塔去》和《白蛇》中,伍尔夫和严歌苓分别以女性视角写出了受时代影响的女性气质的被摧残和迷茫错乱。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严歌苓的《白蛇》都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对“双性心理”的女性给予关注,以超性别立场对同性恋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14.
葛立斌 《南都学坛》2011,31(4):25-30
陆贾《新语》中多处叙《诗》史、言《诗》事、论《诗》说、引《诗》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陆贾的《诗》学观。他以"统物通变"为探讨汉初《诗》学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原情立本"、"以匡衰乱"、"尽情为器"的《诗》史观;提出了"《诗》以仁义存亡"的《诗》学思想总纲以及"调心在己"的学《诗》观;并提出了"书不必起仲尼之门"的用《诗》观。陆贾这种"统物通变"的《诗》学阐释是汉初儒者对《诗》学思想的一次创新与改造,极大地影响了汉代后学对《诗》的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5.
意识流小说家对音乐的借鉴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弗吉尼亚·伍尔夫更以其对音乐的特殊理解力,为自己的文学作品营造出一个完美的音乐空间。伍尔夫对音乐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运用语言时关注词语自身的节奏和韵律,二是借鉴音乐作品的形式为其作品构筑一个依存之所,后者到目前为止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出发,并以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为例,剖析音乐作为形式要素在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并凸现其背后隐含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实验性小说《弗勒希》以动物叙事为主要特征,体现了伍尔夫传记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即构建和谐的统一体。小说通过动物的视角,以精简的篇幅和全面的内容,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构成微妙的平衡;借由动物的形象,塑造出理想化的传记人物,达到性格特点、性别气质与阶级特征的调和,最终传达出人类与动物之间情感共鸣、和谐共生与相互依存的生命观。重新审视《弗勒希》中的动物叙事可以发现,伍尔夫超越了传统传记文学的局限性,形成了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战争以及各种形式的暴力是女权主义者长期以来致力改变的情况之一。女权主义和平研究从社会性别角度看待战争问题,强调女性在和平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女权主义和平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了《达洛维夫人》中体现的伍尔夫和平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于1998年的小说《时时刻刻》是对英国现代主义及女性主义先锋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表达敬意的一篇佳作。小说不仅效仿了伍尔夫的作品《达洛维夫人》的意识流叙事风格,也描述了因《达洛维夫人》而有内在联系的三位女性的某一天的生活、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透过现实的喧嚣,直击人的心灵深处,探索了他们困顿挣扎的精神生活及向死而生的无奈和窘迫,他们生活富足,却精神萎靡,他们是精神领域的自我放逐者,时时刻刻游离于所处的时代,甚至以死来抗争这个时代,获取精神的自由,反映了20世纪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9.
《红烛》和《死水》分别是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新诗创作的结集,两本诗集在抒情基调和风格方面演变轨迹非常明显,其演变主要表现为从情绪热烈到情绪节制,从浪漫化到现实性,从偏向个体性到重视普遍性。它深刻地反映了闻一多在诗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方面的进展,是客观社会环境的强烈刺激、近代英美诗风的直接影响和整体美学思想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家的杰出代表,伍尔夫十分关注作品的时间、空间问题,尤其是心理时空的挖掘和展现.在她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意象的相互叠加和参照、叙事时间的特殊处理、独特的结构手段的使用,使心理时间被赋予了空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