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词美     
词是我国古代最流行的抒情诗体。一千多年来受到无数读者,特别是青年男女的普遍喜爱。在词的那种缥缈、恍惚,让人有些捉摸不定的韵味中,读者尽情领略了自然美、人情美、理想美乃至于韵律节奏的美;同时又产生种种复杂纷纭的联想、想象以至幻想。 近年来,随着美学、接受美学、创作心理学以及艺术哲学等学利研究的深入和普及,人们对词的艺术魅力的认识也越加清楚。侧重描写人的心态,抒写心灵的旨趣以及由此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鲍照的<芜城赋>和茅盾的<香市>是古今文章中的经典之作.在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上惊人地相似,相互辉映.同时又在选材、旨趣、语言上各具匠心,相互争美.  相似文献   

3.
"残缺美"广泛地存在于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社会生活之中,但传统审美观中,美常常被理解为完整、和谐、均衡、对称、鲜明及满足等.本文通过对"残缺美"的内涵进行解析,从文学作品的语言符号层面、艺术形象层面、结构要素层面和意蕴旨趣层面寻绎其存在和表现方式,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其在文学作品中形成的原因,借以挖掘它在人类文化空间里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同每个社会都有选择婚姻配偶习俗规范一样,每个社会同时也实行着禁止一定关系的人或一定社会群体间的人相配为偶。禁止母亲和儿子、父亲和女儿及兄弟和姐妹一类血缘关系相近者之间的婚配,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禁忌。其实,对近亲繁殖的禁忌远不限于这个范围。在我国商代,禁忌范围就扩大到五代人之内。到了周代,则“百世婚姻不通”。其禁忌范围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用在世生存的“此在”取代胡塞尔的纯粹意识的先验主体,可以被看作是当代生存论转向划时代的标志。哲学从先验构造到生存体验,从孤高独白到生存交往,从普遍必然的终极理性到境遇合理性,从中性描述到人文理解,无不体现了传统哲学旨趣向当代哲学旨趣的重大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是凭空而降的天外来客,传统哲学旨趣向当代哲学旨趣的转变也有其内在的逻辑环节可寻,这个环节正是人性的丰富性与二重性。生存论是当代西方哲学的显学,但它在传统哲学中亦有着源远流长的根据。普遍的理性规定性与个体的生命感性冲动作为人性不可或缺的两重维度…  相似文献   

6.
阴建峰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2):87-90,218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现行刑事法律规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亦同样以积极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旨趣。切实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在确保良好法律效果的基础上,争取更好的社会效果,并努力寻求两者的有机契合。法官应娴熟驾驭各种制度内资源,巧妙游刃于规则与事实之间,竭力在规则和制度的约束下达致平衡之美。  相似文献   

7.
美学的生活论转向是后现代消费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对美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变,如让审美回归日常生活,让审美回归感性体验,消解分化,取消价值判断,抹平距离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美、标准美以及审美的幻境等。这些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而破解消费社会的审美谜题,带引人们穿越仿真的森林和代码的仙境,重获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8.
魏建震 《河北学刊》2012,32(1):256-257
若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末期的老子当为其一。关于《老子》一书的思想旨归,以往学者多有讨论,或认为其旨趣在于阐明君王统治之术,或认为其与兵家有相通之处,其旨趣在于阐明机械变化,或认为其旨趣在于阐明清静无为的处世养生之道,如此等  相似文献   

9.
程杰 《文史哲》2008,(1):113-123
杨柳是中国文学中最为重要的题材和意象之一,有关作品数量繁多,历史地位极其显著,与松、竹、梅相伯仲。杨柳的种种自然生长优势和人类社会广泛的种植与悠久的应用,使其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最家常的树种,同时也赋予了其在文学世界的表现优势。杨柳在中国文学中形成了品目极其繁富的题材系统和意象群类。杨柳题材创作的繁盛,是杨柳自然景色与社会生活双向作用的结果,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大地普遍生长和中国社会广泛应用的历史景观,而主观上则体现了与之相关的自然与社会审美情感的丰富内容和深厚传统。杨柳形象美、景观美的表现是古代杨柳题材文学最主要的内容和收获。透过杨柳形象的比兴寄托、渲染象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惜别相思、伤春怨逝等情感体验。杨柳意象的比兴寄托之旨,以阴柔感伤的情绪为主要内容,显示着优美与悲剧交糅渗透的审美情感特色。  相似文献   

10.
略论"实践人本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最切近的称谓是“实践人本主义”而非“实践唯物主义”。于此就“历史的第一个活动”的前价值境域作了说明,并在“实践人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中,界定了“实践人本主义”的立足点和观察点,对“社会人”作了富有中国文化旨趣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中外历代哲学家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同时,无不对社会现象中什么是美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被称为先秦时期一代显学的墨学宗师墨翟,不仅开中国思辨哲学之先河,而且在美学上也进行了诸多思考。其主要表现在行为、经济、伦理、社会四个方面,它构成了墨子哲学体系的主干,同时也形  相似文献   

12.
刑法必然体现一定社会之核心价值理念,同时又对培育和维护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理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社会、集体、个人某种需要的积极意义。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即一定社会的人们普遍追求和遵循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体系和道德境界。研究刑法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构建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刑法、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保障生存权与构建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进 《广西社会科学》2006,(12):151-154
在我国,保障人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现代化是建立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落脚点,保障生存权是构建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根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建构应该分成两个层次,最基础的层次是“人文社会普遍服务”,高级层次是“网络产业社会普遍服务”。我国构建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至少应从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以及公共卫生三个方面入手,以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存权。  相似文献   

14.
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西方中世纪教父时期美学思想的最大代表,奥古斯丁把上帝当作美的本体,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其关于上帝的美、精神美和物质美的思想为解决古希腊罗马美学中具体的、可变的、有限的美与普遍的、永恒的、无限的美之间的对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把“美与丑的对立统一、和谐、映衬”的观念引入美学中,给予丑一定的美学地位,从而丰富了西方美学史范畴的内涵。奥古斯丁论述审美经验专注于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其美学思想一个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重要之处,在许多方面决定了西方中世纪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强调艺术应该具有形而上的价值,其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和为宗教神学服务,从而为西方中世纪美学对艺术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4,(5)
地方知识传统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研究领域。研究地方学术史要注意从区域的学术旨趣、学统两个方面及两者关系着手,这样能够对区域学术形态的地域特色与普遍价值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儒学是一个延续两千多年、并不断拓展的庞大学术思想体系,完全可以从不同学科(无论是西方学科分类还是中国传统学科分类)的知识来表述其丰富的内容。但是,如果解析儒学的学术旨趣,我们认为道、治、学三个要素是十分关键的。"学统"本来有"学术正统"与"学术传统"两种涵义,而区域学统的涵义则主要是"学术传统"的意义。那么,构成这种区域学统的传承一方面是指直接的学术师承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为某一区域中学术旨趣的传承关系,这两方面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中具有统摄作用的最高位阶概念是发展。在一定语境中,解放、自由、发展诸概念可以互置、互为目的,可以循环论证,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和匹配度。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终极旨趣,从这一终极旨趣考量,解放与自由是从属于发展的。简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学说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科学,是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贯通这一科学学说的发展概念既具有哲学的形上性,亦具有历史过程和经验事实描述的具象性,更具有价值判断和意义追问的伦理性。  相似文献   

17.
生态审美在价值观和审美旨趣上具有同一性和普遍性,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必然导致生态审美具有差异性,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于民族文化的差异.生态审美的民族性是在“区域特色”或者说“地方色彩”中表现出的不同形态的生态美,它包括不同民族生境中的自然生态依生之美、生态思维与生态智慧的原始和谐之美、人性的生态本原之美.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期罗塞蒂的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大致体现在绘画和诗歌两方面。这时期由于当时国内文艺界正值新旧观念的交替时期,罗塞蒂的绘画与诗歌艺术被中国文化思想界译介之后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其中原因,既有罗塞蒂绘画和诗歌艺术反抗传统宫廷艺术,追求中世纪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原因,也有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思潮变革之际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当时的中国艺术界试图借用罗塞蒂艺术中对理想美及对人性的追求表现,来打破中国传统文化势力的束缚,为当时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罗塞蒂艺术思想在当时的传播也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的束缚和影响。在当时,社会经济与审美方式的差异以及东西方不同艺术表现体系的载体、材料差异等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从感觉经验出发,论证了利益、环境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经验事实,表现出批判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旨趣,为19世纪初的法国和英国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青年黑格尔派继承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法国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社会矛盾只是假象,试图通过自我意识予以克服和扬弃.马克思探讨了超越形而上学、实现人的解放的感性实践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原始艺术的神秘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智光 《东岳论丛》2002,23(4):65-68
从美的形态上看 ,原始艺术基本属于神秘美范畴。无论是其思维活动的异常性 ,内在意蕴的象征性 ,还是其表现形式的怪诞性、社会功能的神圣性 ,都从特定方面显现出它所蕴含的神秘美普遍本质。原始艺术的神秘美特色强烈而鲜明 ,是神秘美的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