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宫     
《老年人》2000,(1):24-25
腊月三十为何称年关传说很早以前,有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到腊月三十都要出来吃人伤畜。于是玉帝派天神将它锁进深山。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它挣断铁索,又窜到村里作乱,村民展开拼死搏斗,才把它赶跑。第二天,大家相互登门祝贺幸免于难,这样便有了“拜年”的习俗。后来,人们知道了“年”怕光、怕红色、怕音响的弱点,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就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点明灯,使得它再也不敢出山为害了。但是,人们对“年”心有余悸,每到腊月三十,感觉犹如过关卡,所以才有“年关”的说法兵马闯天下红先胜)1、兵七进一将4退12、兵七进一将4退13、…  相似文献   

2.
祭灶的麻糖     
过年的感觉,应该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这一天开始的。就算你对过年的感觉再淡漠,到了祭灶这天,听着街上隐隐传来的鞭炮声,想年的情绪总会有的。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这一天的活动,可以认为是春节前最盛大的彩排。不过腊月二十三这天,让小孩子们最为兴奋的还是两件事:一个是有粘牙的灶糖可吃;一个是祭灶的仪式。不过这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3.
正她跟我从前是婆媳,这下是过命的交情,是亲母女了。我和婆婆先后发烧婆婆是农历腊月十三那天从江苏老家来到武汉的。自己带了3袋子家乡土特产还不够,每天跑不下3遍菜市场,家里阳台上腊鱼腊肉腊肠飘舞,搞得人整颗心都提前步入过年的节奏。更过分的,是老公许业。打婆婆进门的那一刻起,此人秒变"巨婴",袜子也不洗了,每天摊给他的家务也不做了,一上饭桌就这事那事的,连辅导儿子乐乐的作业,也山呼海啸的……如若从前,我一定  相似文献   

4.
祭灶的麻糖     
过年的感觉,应该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这一天开始的.就算你对过年的感觉再淡漠,到了祭灶这天,听着街上隐隐传来的鞭炮声,想年的情绪总会有的.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这一天的活动,可以认为是春节前最盛大的彩排.不过腊月二十三这天,让小孩子们最为兴奋的还是两件事:一个是有粘牙的灶糖可吃;一个是祭灶的仪式.不过这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5.
农历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份。过了腊月,就进入新春佳节了。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当属“腊月”。  相似文献   

6.
融融除夕夜     
融融除夕夜□/袁仕友春节前,我携妇将雏,来到湘西雪峰山麓那个绿竹满坡、清溪潺潺的寨子里,与年过六旬的父母一起过年。除夕夜,吃过团圆饭后,母亲找来几根本质坚韧的杂树棒塞进炉堂里──家乡人管它叫“招福柴”,说是腊月三十晚烧了“招福柴”,第二年的日子就红火...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一进入腊月,便仿佛进入了过年倒计时,弥漫在空气中的“年味”,也越积越厚。可如今,或城或乡,以往过节时那种曾经浓烈的节日气氛,却早已渐淡渐远,直至无从找寻。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只能沉入到回忆中去感受过去那浓厚的“年味”了!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面对渐淡渐远的“年味”,内心难免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和惆怅。如今,过年时分虽在一日日临近,但旧时“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那种由弱至强的莫名期冀,那种“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的例行年事,随着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载体。尤其是置身小康或殷实之…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下,再加上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转变,这些空巢老人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过年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 义工在老人过春节时也大显身手 据《烟台晚报》报道,2007年春节前的腊月二十九,烟台市慈善总会“情系老人”项目组和《烟台晚报》慈善义工中心5名义工来到烟台老年公寓,  相似文献   

9.
策划人小语又是一年冬去春来,眼看着,就该过年了。贴对联、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祭祖先、拜亲朋……这些世代相传、严格繁复的习俗仪式,无数次地提醒我们: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这个年可得好好过。可怎么样才能把年过好呢?吃好的?穿好的?这是物质稀缺时代人们过年的方式,为的是营造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现如今,衣食无忧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此,过年没完没了的饭局,让人  相似文献   

10.
腌制腊肉: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的腊味最为著名。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大年三十的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相似文献   

11.
年画在华夏史上有过很多名称,如“纸画”“花纸”“画张”“卫抹子”“斗方”等,只是在清代才出现了“年画”这个名词。其实,过年贴年画的习俗在我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最初时,年画始于贴门神。东汉梁宗慷《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相似文献   

12.
儿时过年     
我小时候,真盼过年,盼着过年穿新衣、放鞭炮、吃年三十饺子、买芝麻黏糖。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我三叔赶着马车,去13公里远的县城赶集办年货。父亲在车上怀抱着我,母亲还要送上棉被给盖上脚裹着身,唯恐冻着我。到了县城,到这个店铺买红纸、蜡烛;到那个店铺买调料、粉条;还要给我买饼干、水果、芝麻黏糖。这样一来,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相似文献   

13.
刘瑜 《女性天地》2014,(7):38-38
我的博土毕业论文淅淅沥沥写了三年,终于快要答辩了。三年来,我慢悠悠地在图书馆、家、河边公园、咖啡馆之间晃。左晃晃,右晃晃,一天写几个宇了事,跟给公社干活挣工分似的。虽然晃晃悠悠,可是三年来,我不辞辛苦地跟人宣称我在“赶论文”。每当有人问我:“忙什么呢?”我就理直气壮地说:“赶论文呢。”  相似文献   

14.
日子     
流沙 《女性天地》2005,(10):29-29
朋友送我一包炒货,里面有山核桃、瓜子、香榧。我拎回家,妻子很高兴,笑嘻嘻的,取出那包山核桃,刚想撕开,却说:“过年再吃吧。”一包山核桃,不过二十多元钱,妻子却要留着过年再吃。过年还有好多天呢。妻子把山核桃放好,说:“嘿,我前年吃过两斤山核桃,那时正怀孕呢。”  相似文献   

15.
从我 10岁起,我家一年一次的家庭会就从未间断过。  记得那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吃罢过年的团圆饭,我们一家围坐在暖烘烘的火炉旁,一本正经地开起了家庭会。父亲是公社干部,或许开会成了习惯,连开个家庭会也十分隆重,除了自己写好了发言稿,还指定母亲动笔做记录。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平日里格外严厉,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对我们三姊妹有所放松。父亲把话一说完,就要求大家发言。在母亲的鼓励下,我们几个小把戏少了顾忌,畅所欲言,把平时不敢讲的话像倒豆子一般吐了出来。 7岁的小弟弟朱琦抢着说:“妈妈,你打人莫打脑壳,脑壳打…  相似文献   

16.
王纯 《老年世界》2014,(4):21-21
我的家乡有过年包饺子放硬币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吉利。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谁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他这一年会有好运。母亲每年包饺子都会包一枚硬币,可是不知为什么,她从没吃到过包着硬币的饺子。那只“幸运饺”不是被父亲吃到,就是被我和妹妹吃到。  相似文献   

17.
一位15岁少女的婚恋曲,有损于英雄的形象吗?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是人,人就应该有七情六欲,何况刘胡兰是处在那个早婚早育的旧时代的农村。刘胡兰长得很俊,俊姑娘人人爱那时候,文水县农村盛行早订亲早结婚的习俗。有的刚刚怀孕,便“指腹为婚”,而六七岁订“娃娃亲”的十分普遍。1946年,刘胡兰虚岁15岁、端庄、俏丽,活脱脱水淋淋一个大姑娘的模样儿,村里的小伙子都喜欢她。这年二月的一天,继母胡文秀突然问刘胡兰:“胡兰子,你觉得陈德邻怎么样?”“什么怎么样?”刘胡兰仿佛察觉出妈妈要讲什么。“我和你爹早商量过了,你也不…  相似文献   

18.
又是一年春节到。中国老百姓对过年这一古老的习俗情有独钟,在他们看来,年俗里不仅有物质的丰盛,更有文化的丰美。近现代大师们笔下的年俗,至今读来仍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号称“中国比萨”的土家族烧饼从武汉火到了上海, 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急速蔓延到全国,制造了一个无声的土家族“超女”创富传奇故事。这种小吃的创始人据传是一位女大学生,被人冠以“烧饼西施”、“烧饼皇后”的美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靠传授技术和收取加盟费就淘到了上百万元。但她并不是真正的大赢家。开一家烧饼店的最大固定资产就是一台价值3000元左右的  相似文献   

20.
过年时,人们见面总会互道恭禧,恭喜彼此平安地过了一年,并为对方祝福,大街小巷四处洋溢节庆的气氛,中国人一向笃信习俗,许多讨吉利的、应景的也会纷纷出现,例如在年夜饭中摆上象征金元宝的水饺,或是具有延年益寿意义的长年菜.如果不小心将碗盘打破了,嘴上只要念著"岁岁平安"四字,一样不违背新年好兆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