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52-256
民族声乐与原生民歌一脉相承,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伴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程,不断地发展并与外来音乐文化不断接轨,随着人们艺术水准地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大众的审美要求,二者都在不断地寻求突破性的发展。一直以来,原生民歌都被认为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根,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原生民歌逐渐濒临消亡。本文试图通过民族声乐对原生民歌的传承与挖掘来寻求民族声乐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以期在对原生民歌传承保护的同时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争已经持续了近一个地纪,它的文化背景和现实语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不到这一点,必然导致理论上的失误。大众审美文化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主流形式,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我们讨论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点。关于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我以为,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对它作批判性穿透仍然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在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仍然存在着许多理论空白点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大众审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大众欲望的基本状况和投射的要求相联系的。由  相似文献   

3.
李礼 《理论界》2007,(1):199-200
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抒发真挚情感、传扬美德与理想、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重要音乐形式。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振兴传统民族声乐,如何让现代民族声乐更好地吸收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文化精髓与科学元素来发展、完善自身,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共同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李群 《学术探索》2012,(3):183-185
民族声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其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在近代发展历程中,我国社会产生了颠覆性变化,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在继承中进步发展、在借鉴中开拓创新,实现民族与世界的完美结合,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目标。本文沿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对民族声乐的走向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形式和载体上也存在着多元化特征。在大众审美文化的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注重文化的积淀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要具有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开放意识。构建良好的大学审美文化,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以行为文化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相似文献   

6.
李群 《学术探索》2012,(4):73-75
民族声乐作为·种子t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其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在近代发展历程中.我国社会产生了颠覆性变化,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在继承中进步发展、在借鉴中开拓创新,实现民族与世界的完美结合,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标本文沿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对民族声乐的走向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7.
声乐艺术是指集声乐作品、声乐创作、声乐表演、声乐教学、声乐评论为一体的艺术系统.对于声乐艺术的研究,很少有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去深度解析与阐释.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于具体作品个案的审美特点的分析以及具体唱法的研究上.一切声乐创作首先是建立在自成一体的声乐芙学观念上,这个观念决定了作品的美学风格,美学品质,决定着声乐表演者表演的艺术深度和高度.对于鉴赏者来说,决定了声乐作品鉴赏的审美选择,同时,影响声乐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最后,声乐审美观的确立也决定着声乐审美评论的立场以及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钢琴艺术指导是从十九世纪开始,有欧美歌剧艺术指导发展而来的,它属于声乐演唱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声乐作品演示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它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就是通过钢琴伴奏和演唱者之间的完美配合,使声乐作品更趋完美,更具感染力。但在早期,把钢琴艺术指导运用在流行演唱中少之又少。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大众审美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与优秀的先进音乐艺术文化进行交流,使得钢琴艺术指导逐渐被大家认识和了解,并且逐渐将钢琴艺术指导与流行演唱相结合,这给流行演唱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本文就钢琴艺术指导在流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理论是文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声乐艺术是众多表演艺术种类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既是表演者与人声"乐器"的巧妙配合,同时也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受众.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谈及声乐艺术表演过程中受众的审美心理和接受过程,力争从接受视角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审美观照,以加强对文艺审美接受研究的重视,推动声乐表演艺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推动下的音乐艺术传承,常常面临诸多问题。"米勒斯维尔国际室内乐艺术节"是以艺术节为载体的当代室内乐传承形式。它通过多元、立体层次的参与者及场域的构建,形成了参与型音乐审美体验境域,并起到提升大众审美结构之作用;通过和而不同的内容布局,完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从对抗走向对话,实现了艺术教育的跨文化理念;在服务社会大众的同时提升文化消费结构,逐步达到对和谐型音乐文化消费的倡导。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8):239-244
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当前,3D打印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已拓展到艺术作品形式表现之外的广阔领域。作为一种前沿的制造技术,3D打印拓展了艺术的生存空间、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也带来了一些文化价值取向上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对当代作品的艺术审美及文化价值取向的双重影响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审美观念、文化的创新性和文化的伦理性。从新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关系角度,辩证地看待3D打印对当代艺术审美及文化价值取向的具体影响,可以为新技术推动审美及文化的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2.
邹赞 《新疆社科论坛》2010,(6):73-76,83
对维吾尔族宗教影响下的禁忌习俗、饮食文化和色彩意识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呈现出以下特征:自然美在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中占据中心位置;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表现出"美是和谐"、"美在完善"的理念;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其民族特色鲜明,又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加快了大众化步伐。  相似文献   

13.
曹俊玲 《学术探索》2012,(3):180-182
民族声乐从广义上可包含民歌、新民歌、戏曲、说唱四大类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融合了各地方言、风俗习惯等,形成多种多样的演唱技巧、演唱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再加上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更多西洋美声唱法也流入中国,而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欣赏水平与日俱增。本文结合当前多样化审美状况,对发展民族声乐的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以创造更富个性化的民族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4.
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对于任何物质或精神的现象,以及它们的许多运动形式,人都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借助一定的符号或符号系统表达它们的意义,传递某种信息。服饰特别是头饰作为一个民族最易到明的外部形象的显著标志和一种非语言的文化形式,它和绘画、雕塑、版画、石刻、木刻、陶器艺术、青铜艺术以及各种器物、装滋等民族艺术作品一样,都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外化形态的一种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为此,本文将从民族符号学的视角,对民族头饰这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的三种不同的母题选择,进行全面的考察,以便使我们对我国少数民族头饰艺术…  相似文献   

15.
电视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形式,它是现代艺术与文化生产、传播、接受的中心.当代流行的真人秀节目,典范地呈现出现代艺术文本与当代大众审美接受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它特别地表现在电视审美接受中的第三空间之中.第三空间来源于审美人类学的仪式和精神分析的误认.它作为一种不存在之存在的证明,是我们理解电视艺术的关键所在.第三空间集中地表现在电视收视、复制性艺术生产诸领域,它与真实、艺术共同建构了艺术审美的三维空间.  相似文献   

16.
文化误读中的证同审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解读,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接受异域作品时审美效应的走向.证同审美效应就是在文化误读中出现的特殊审美现象.它是接受主体借异域艺术符号来抒本民族之情的一种"先得我心"的审美心理反应,也是主体对于异域文化的硬性同化过程.这种证同审美效应与共鸣效应有着本质不同,它主要表现为某一民族从异域作品中所获得的独特审美认同感,因此,我们不可以把证同效应与共鸣效应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39-242
田野工作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与研究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是民族声乐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实现手段。田野工作对当代民族声乐的主要意义在于:为民族声乐学习者提供原始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民族声乐提供更广泛、更有价值的音乐资料,为原生态音乐文化传承提供养分。当代民族声乐在借鉴欧洲声乐技巧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及个性特点,重视吸取传统唱法的精华,借鉴各民族原生态唱法优秀成果。民族声乐工作者要走进田野,深入民间和艺术团体采风,将民间艺人请进学校,从田野的沃土中汲取养分,从各兄弟民族的传统声乐艺术中继承优秀的技巧和艺术手段,使当代民族声乐向色彩缤纷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谭君强 《社会科学论坛》2010,(22):154-163,184
叙事学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到现在依然在延续。在国内外,对叙述学理论的扩展、完善与深化不断在进行。"审美文化叙事学"是在叙事学发展中所提出的一种理论构想,并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审美文化叙事学"构想的缘起、历程与理论思考,"审美文化"的意义以及与叙事学的内在关联,"文化叙事学"的旨向与状况,审美、文化与叙事之间的关系等,均在回应胡俊飞相关论文商榷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9.
陶瓷艺术集形式、材质、造型等审美元素之大成,既具民族文化神韵也蕴含了现代多元文化要素.与此同时,陶瓷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变发展,不断吸收各种精华,形成了具有哲学、艺术、美学意蕴的艺术品.本文以景德镇陶瓷为例,通过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要素以及独特审美价值的阐述,进一步分析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是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成分,它是以通俗文学、流行艺术等文艺形式为中坚,另辅有大众文化消费方式,诸如卡拉OK、时尚装饰、休闲旅游等在内的活动系列。它是当代文化工业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成分,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有着大众文化的一般特性,即笔者所指认的它的大众性与伪大众性。它的大众性看来是理所当然,不待多说的。它的伪大众性在于,它是由一定生活条件下,大众被安排的一种文化,而不是大众真正理想的对象,如对多数人来说,自己演唱有乐队伴奏更好,求之不得,以卡拉OK的录像伴奏来替代;自己能够游历世界各处的名胜景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