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相似文献   

2.
民族装饰艺术历来为致力于文化艺术教育的有识之士所重视和倡导。当我们以一种深邃的历史情感去缅怀、追索植根于民间的民族装饰艺术时,可以从中感悟出这样一条规律,即万变不离其宗,其内涵就是人民的爱好和需要,也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文化和传统  相似文献   

3.
论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罗康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拥有正常智力的婴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本民族的母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看不到特意的精心教育和刻苦专心学习的迹象,其成效却超乎寻常。但是,若在已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要去学好一门外...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藏族当代文学日益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在倡导尊重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差异性的今天,母语文学作为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受到文学界的关注与批评。藏族当代文学的母语创作经历了与母语文化的脱离漂泊与回归过程,今天正在文学标榜的精神内在性和本民族历史踪迹的寻觅中走向多元建构的和谐文化理念。许多作家在边缘化的创作中表达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并以自己言说的方式,抵御全球化的文化冲击,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笔者着重从对母语文学的陌生、消解以及游离于民族文化本身的话语权威的批评进行解读与阐释,倡导以多元文化主义文化理念搭建对母语文学的关注与平等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人的性是需要用理性去引导的,但更重要的是用理性引导民族超越性对人性发展的局限,认识高于性的社会文化与审美文化在提升民族精神方面的价值。中国文化的崛起将对拯救后工业时代的人格精神虚无产生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张承志的小说作品,我们可以提炼出六大元素,即理想主义、生命崇拜、牺牲精神、孤独的旅途、苦难意识和神秘的象征隐喻,这六大元素与“追寻”母题神话所包含精神内涵相契合,这种契合的内在原因在于:一.神话精神贯穿了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张承志试图通过挖掘民族潜意识去追寻民族文化之根。二.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试图用神话形态去沟通历史。三.神话的象征隐喻功能符合张承志小说创作中表达宏大而又迷离模糊的历史命题深刻含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藏族汉语诗歌受到了汉语文学的直接促发,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新时期以来,随着藏族汉语诗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的创作表现出对母语和母族文化的深刻依恋,从而在汉语创作与母语文化、走向世界和回归民族传统之间,呈现出一种徘徊、游荡的精神旅程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令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它造成的文化殖民主义正在改变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内质。为强化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我们要联合海峡两岸的同胞,挺胸昂头,理直气壮地去夺取诺贝尔奖。早日获奖,力争多获奖,有助于尽快扭转我们弱势文化的现状,是谋求重大发展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文化人格概念的阐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从文化的视角去发掘“嘉庚精神”的教育本质内涵,展示“嘉庚精神”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针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的现实基础和社会环境,探索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建构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要求,指出应继承“嘉庚精神”的民族性,传承民族文化和培养人文精神;应弘扬“嘉庚精神”的先进性.参与先进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应坚持“嘉庚精神”的现代性,确立现代人的主体地位和批判意识;丰富“嘉庚精神”的时代内涵,培养面对开放、变动的现实与学习特性。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交流、合作与竞争的大潮中,寻求本土文化已成为各民族国家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必须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教育中寻求新的定位:打破沿用至今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确立民族传统音乐在学校中的主体性地位,实施母语音乐教育,使其成为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振兴民族精神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处于滇西地区的某彝族自治县的农村青年个案访谈,深层次地了解彝族青年的彝文和彝族语言使用的断层的原因:各民族杂居区被强势语言压抑,彝族语言和文字的不规范,当地政府不重视彝文和彝语,青年与外界交往频繁等.要使当代彝族青年具有民族认同感,当务之急是要培养青年人的民族意识,努力保护他们的语言、文化以及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2.
该文采取实地考察、访谈、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的方法,以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及云南的土著民族佤族和德昂族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各民族对森林的依赖、利用与保护,继承、发扬、变革传统文化习俗等3个方面,对其与森林资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彝族、佤族、德昂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对森林资源具有多方面影响;②某些传统文化习俗在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今后探讨山区少数民族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时,应正确处理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关系,并关注社会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白彝支系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与经济文化的“活态史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白彝这一族群独特的文化心态与审美意识。研究其民族服饰,对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而开发民族商品与发展文化旅游,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言既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渗透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本文以色彩语码这一特殊词群为例,通过比较中、英、俄、法等语言中色彩语码的异同,从政治因素、宗教因素、其他文化的渗透、传统习俗、审美情趣五个方面简述了文化传统对其象征意义的巨大影响,以更深理解色彩语码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时代下,国家文化创新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新战略,它包括三个特征,一是对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并举;二是对外来文化吸收与扬弃同存;三是对革命文化继承与辨析兼重。国家文化创新与国家语言安全具有密切联系。首先,推动国家文化创新必须注重维护国家语言安全,国家语言安全的保证是国家文化创新得以推动的基础;其次,国家文化创新必须与维护国家语言安全并举,两者必须同步进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将增强文化自信与国家文化创新有机结合,从而防止在操作与认识上走向文化封闭主义与语言霸权主义这两个误区。  相似文献   

16.
汉藏文化的积极沟通与交流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之一,六十多年前江南学者诗人卢前存留的五首旧体诗歌、散曲和有关文章,见证了上个世纪抗战期间喜饶嘉措大师在内地文化界、教育界传播藏族诗学,介绍藏族诗人的重要史实,颂扬了喜饶嘉措大师为汉藏民族之间的诗歌文化沟通与传播所作的杰出贡献,证明了喜饶嘉措大师具有为国家前途、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生活和时代的审美反映,是人类个体和集体经验的文化表征。阿库乌雾作为所在区域民族的一员,作为人类社会 里的一员,从未因为肩负这几种角色而产生内心的冲突,诗人通过诗歌叙述了自己的世界主义思想。从三个方面去阐述阿库 乌雾《凯欧蒂神迹》中的世界主义思想:首先诗人对他族文化表现出了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对多民族 文化的广泛理解,主要体现在诗人对美国原住民文化、非洲裔美国文化以及美国其他族群文化的热爱和深刻理解。其次,诗人 与美国原住民文化展开了深刻的对话,从而批判性地思考彝族母语文明并质疑关于美国主流文化的固有观念和偏见。最后, 诗人与他者文化认同强化了诗人的道德责任感。只有当阿库乌雾世界主义思想得到应有认识和全面理解的时候,我们才能够 更好地理解新世界主义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渎神语与性亵渎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汉、英两个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社会形态、哲学传统、文化心理的巨大差异,各自语言中的渎神语与性亵渎语的使用环境、语用动机和语用效果不尽相同。而这恰恰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9.
谚语的民族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谚语是民族的智慧、经验的结晶,也是民族语言词汇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它从产生到发展都与民族的种种特性紧密相联.谚语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事迹、自然风貌、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乡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认识谚语的民族性对了解、研究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学、心理、民俗、语言都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彝文历史档案是彝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利用数字人文的理念和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彝族历史文化。在分析彝文历史档案数字化开发现状及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结合数字人文与彝文历史档案数字化保护的逻辑关联,探讨数字人文视域下彝文历史档案数字化开发的思路以及具体实现路径,以期指导当前彝文历史档案数字化开发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