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住宅消费不旺 ,其原因尽管很多 ,但归纳起来是体制与市场两个方面。培育住宅消费的途径 ,从体制上看 ,虽然“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对旧的住房分配体制有很大的突破 ,但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根本的办法是实行“住房分配市场化” ;从市场方面看 ,受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 ,培育住宅消费的重点应放在其他方面 ,如扩大住宅消费信货、转变经营方式等  相似文献   

2.
住宅消费不旺,其原因尽管很多,但归纳起来是体制与市场两个方面。培育住宅消费的途径。从体制上看,虽然“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对旧的住房分配体制有很大的突破,但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本的办法是实行“住房分配市场化”;从市场方面看,受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培育住宅消费的重点应放在其他方面,如扩大住宅消费信贷、转变经营方式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包括价值决定的国家、市场与劳动者三个维度,本质规定与历史形式两个层面。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中国劳动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症结之所在。现阶段中国劳动收入分配不公正,既有劳动力价值形成与实现过程中的国家层面原因,也有市场和劳动者个人方面的因素。国家在实现分配公正方面应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4.
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我国经济发展演进方面的历史原因 ,也有国家的政策倾斜方面的因素 ,还包括财政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均衡发展。本文试图从金融资源的分配角度来分析城乡差距拉大的原因 ,认为当前必须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有效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动作用 ,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逐步有效地遏制城乡差距扩大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居民收入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渠道多元化 ,收入逐年提高。但在目前 ,分配领域也存在许多问题 ,居民收入增长趋于缓慢 ,差距进一步拉大。究其原因 ,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推动的正面原因 ,也有我国目前分配体制不完善、调节机制不健全的负面原因。因此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体系 ,深化配套改革 ,规范收入分配 ,使收入差距趋于合理 ,防止两极分化 ,是分配领域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宁夏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的状况,从投资、消费和居民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的主要原因,一是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消费率难以提高;二是消费结构不协调,居民消费比重太低;三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居民分配收入份额下降;四是工资增长落后于GDP增长;五是城乡之间、居民内部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影响居民收入增长质量,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相似文献   

7.
印度尼西亚种族问题是印尼社会难以解决的顽疾。近些年来,印尼的种族矛盾和种族冲突有加剧的趋势。造成印尼种族冲突的原国主要是历史、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因素。殖民主义侵略是印尼种族冲突的历史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均,贫富相差悬殊是种族冲突的经济原因。印尼政府对待华人的既限制又利用的同化政策,是种族冲突的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义务教育免费后,义务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凸显.调查发现,城乡义务教育过程不公平的主要表现是:城乡学校在师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城乡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城乡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此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有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合理两个因素.要使城乡义务教育趋于平衡,最大限度地实现义务教育过程的公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增加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并合理分配;第二,做好义务教育补偿工作;第三,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9.
我国收入分配错综复杂,各种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与表现形态,既是制度政策与措施的产物,也是理论的产物。但在讨论收入分配改革问题时,存在三个方面的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在理论与政策的关系上,理论相对不足;在改革进程中,对现有的分配体制机制的积极作用理解不全面和承认不充分;在收入的形态上,不重视各种形态的收入差距的关系。因此,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要对现在分配体制进行科学总结和分析,要注重理论创新的支撑,注重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有重积累轻消费、重建设轻生活的影响、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非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针对此原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立居民消费信心,鼓励他们多消费;增加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消费信贷,促进消费升级;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消费环境,以此解决消费率偏低的问题,从而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把会计官吏职务犯罪作为防范经济犯罪的重点,国家在总的法律制度统驭之下颁行具体的财计法律制度,相继出现了比较系统的惩治会计官吏职务犯罪的法律规定,在维护与保障国家所有权,稳固国家统治的财政根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完善公务员绩效管理体系,采用了理论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公务员周边绩效的含义与内容,指出了公务员提供周边绩效的原始动机包括追求声望、无私心态、互惠心态和个人发展四个方面,并从公平感、工作满意感、领导支持、公务员主观规范、组织文化五个方面对公务员周边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首先要以德治"官",这是领导干部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以德治"官"的关键是以德治权.加强廉洁从政道德规范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规范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制度建设和净化领导干部队伍,是以德治"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政府施政效能得以提升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施政过程中,存在一些严重影响政府信用的因素.比如,政策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行政执法过程中超越政策授予的权限滥用自由裁量权,行政不作为等.我们必须从建设政治文明的高度来大力推进行政公开;完善决策听证制度,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培育政府官员的民主观念,严格依法行政,从而塑造良好的政府信用.  相似文献   

15.
提高政府官员的道德水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当前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原则的官德体系,加强官德建设,有效防范政府官员的腐败,提高行政效能。  相似文献   

16.
云梦秦简行政法文献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梦秦简中,《为吏之道》是道德规范而非行政法文献,《语书》和《法律答问》中部分条文亦属行政法规,秦简中行政法规以政府职能部门和官吏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其规定具体、详密,主要涉及财务、经济、行政,并以地方政府与低级官吏为主要对象,以惩罚为主要手段,具有形式多样、诸法合体等特点,其条文可按《周礼》中的治典、教典、政典、刑典和事典分为5类.云梦秦简并非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法律文书.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行政法治中的人权保护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权是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它是一种道德观念上的权利。要把它变成现实,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礼法政治传统的国家里更需法律制度的推动。作为“制约权力”、“保障权利”且有“动态宪法”之称的行政法在保护人权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权保障在我国的行政立法、行政执法以及行政权利救济等方面不断得以体现和落实,但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尚待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法治中的人权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论南宋孝宗时期的官员荫补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孝宗是南宋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君主 ,在其统治时期 ,面对北宋以来的冗官局面 ,锐意进取 ,尤其是针对官员荫补制度的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就总的情况看来 ,乾道、淳熙年间 ,宋朝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新法规 ,依据官员职位的高低 ,限制荫补亲属为官的数量 ,从而逐渐压缩了不少官员荫补子弟的特权 ,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几乎一直为后代皇帝所沿用 ,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职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在总结历代职官考核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善、严密,具有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特点的职官考核制度。考核在于检验官员任职期间治民治政的实绩,监察在于监察官员在履行职责中的非法之举,考核与监察两者并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套制度的贯彻执行,对巩固唐朝政权和促进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层官员避责是懈政怠政的集中表现,是基于官员“心理—个体—组织—环境”互动模式的不良产物,构成基层治理的系统性制约要件。立足组织行为学视域,透析基层官员避责的生成逻辑,即行为判断价值化、行为结构逐利化和行为结果纵容化,分析其危害机理,即陷入基层治理主观价值窠臼、衍生多元主体利益分化偏离、置换行为结构的目标策略、背离行为结果的宗旨使命,为思考官员避责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依据,同时,在重塑行为心理机制、健全行为运作机制、强化行为沟通机制、筑牢行为保障机制上着力而妥善应对和治理基层官员避责问题,为新时代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