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湖北矿化学堂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第一所近代官办新式学堂,也是全国第一所矿学专门学堂,其开办计划最早缘于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间对盛宣怀在山东烟台筹办“矿学学堂”之构想的积极响应,此后曾一度尝试在广东开办此类学科,并最终在移督湖北之后,在他所筹设的汉阳铁厂内成功开办。由于当时湖北地区近代新式教育基础薄弱、经费与师资匮乏等原因,矿化学堂开办数年后成效甚微,最终并入自强学堂。其短暂历史可反映出洋务教育注重实用技术、忽视普通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张之洞对西学的认识反复多变,在人事任用方面亦是有得有失。尽管湖北矿化学堂存在诸多缺陷,而且只是昙花一现,但其作为中国近代矿学专门教育以及湖北近代官办新式教育(尤其是实业教育)历史先驱的开拓意义仍然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不仅是经世致用的政治家,还是勇于开创的教育家。文教兴革是他主持的"湖北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在主政湖北期间,创设了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尤其是开创了具有真正意义的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湖北武汉地区成为新式教育的实验地和职业教育的样板区,其影响深远,且留下了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不少新式学校,其中,湖北工艺学堂是湖北最受各大报刊关注的学校。引发关注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湖北工艺学堂承载着国人对工业振兴、国家富强的殷切期望。以报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清末媒体,对湖北工艺学堂的报道主要聚焦于学堂创建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学校办学资源不足,媒体对其能否存续密切关注、充满担忧,可见媒体对工业教育有着很大的期许;二是伴随着湖北学界革命思潮的激荡,学校风潮频起,如1909年的“实习风潮”、1911年的学生“剪辫风潮”和师生冲突,媒体均给予聚焦式报道。清末报刊对湖北工艺学堂的报道具有全程性、聚焦性和客观性,这种高度关注显示出媒体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关切和前途命运的关心,彰显出工业教育在媒体眼中的分量。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督鄂期间,因洋务所需而办新式教育,成果斐然:(1)以师范学堂为主带动其它门类教育发展,形成规模效应。(2)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新型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客观推动作用。(3)湖北新式教育对中国新式学制的形成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其新式教育思想具有急功近利、尚实尚精等显著的时代特征。其新式教育实践本质上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大旨。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作为近代教育家,早期曾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改革,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洋务运动期间,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甲午战后,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活动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在四川的渗透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的逐渐发展,清末四川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不断涌现,传统封建教育逐渐走向瓦解,四川教育在变革的阵痛中掀开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清末四川的新式教育起步虽晚,但成效显著,一改元、明、清中叶以来四川文化教育地位的衰落之势,一跃成为全国新式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清季兴学极富代表性的地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早期四川近代化和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四川的社会变革,有力地促进了四川民众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为近代四川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爱国主义思想和“兴学育才”、“求才治国”的近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张之洞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展开实践活动 :创办新式学堂、推进留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创立近代教育行政机构、制订新学制等 ,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 ,而且使中国近代系统教育制度得以形成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兴起,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传入我国,推动了新式学堂的产生,触发了晚清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虽然晚清新式学堂对学生日常事务的某些方面仍采取封建式的管理,但在学生教育、培养和管理方面引进某些西方学校的相关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奠定了近代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雏形,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9.
经元善是中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慈善活动家,也是近代新式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重视人才,重视教育,创办了经正书院和近代第一个新式女学堂—经正女学,并致力于社会教育,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传统时代常熟教育发达,号称“人文渊薮”。近代以来,在较早开埠的上海、苏州等城市影响下,常熟传统教育开启了近代化转型的历程。清末民初以来,以丁祖荫为代表的常熟士绅群体积极创建新式学堂、关注女性教育、推广私塾改良,藉此而开启民智普及新式教育。在近代常熟教育乃至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以丁祖荫为代表的常熟士绅群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经历了清末传统书院向近代新式学堂的教育组织转型、近代新式学堂向近代大学的教育制度转型,以及近代大学由人才培养向社会服务的教育职能转型。其自觉探索之路在于:高等教育的转型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促使了高等教育的全面革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各地商会在中外商业贸易的激烈竞争下,认识到了新式商业知识的重要性,创设商业学堂以培养专业人才。商会创设的商业学堂有着教育目的明确、教育对象逐渐开放、教育教学设置实际和教育力量谋求互动的鲜明特点。新式商业学堂的建立,培养了大量商业人才,冲击了千百年来“重农抑商”的陈旧观念,初步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教育面貌,对近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一生兴办数十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方面多有创新,为近代中国创立了完备、系统的新式教育制度体系.它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4.
在1895——1898年期间,伴随着西学的输入与传播,维新派提出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一批由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应运而生,而新式学堂的诞生,为更广泛地传播西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年,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重庆教育迈向近代化的历程也肇端于这一历史时期,其标志即为新式学堂在重庆的创办和发展。重庆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小学、中学、半日学堂等类型,分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种。创办方式一是设立新学堂,二是由书院、私塾改造而成。重庆各区县积极筹措经费,加强选用和考核教师,多渠道、多形式地创办新式学堂。所以,虽然重庆新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后来居上,短短10余年时间,重庆的新式学堂就初具规模。新式学堂的兴办,引进了西方近代文化知识,促进了重庆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使当地社会风气发生转变,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日俄战争前后两个时期,即属于科举制旧式教育的前期和属于近代新式教育的后期的吉林教育状况和发展情况。尤其是着重介绍了在吉林教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白山书院和崇文书院及新式教育的五关小学堂、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外语学堂等。简述了前后两个时期在教育性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武汉大学最早的前身,是清末洋务派的著名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在武昌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萌芽性质的学堂之一,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方言学堂停办。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和师资为基础,创办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师与北京高师、南京高师、广州高师等一起,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四所国立高师。从自强学堂演变至武昌高师,一所近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湖南时务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学堂,也是湖南第一家新式学堂。在教育宗旨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的人格教育与近代西方大学的知识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出既有士大夫精神人格、又拥有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和思想的近代知识分子。在教育内容、课程安排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教学内容与西方大学教育教学课程结合起来。在教育方法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教学方法与西方大学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时务学堂兼传统书院与近代大学之长的特点,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做出了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9.
武汉大学最早的前身,是清末洋务派的著名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在武昌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萌芽性质的学堂之一,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方言学堂停办。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和师资为基础,创办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师与北京高师、南京高师、广州高师等一起,成为当时最著名的  相似文献   

20.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