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交易操纵是一种难以辨别和监管的操纵行为 ,通过运用一个三阶段模型 ,论证了交易操纵者通过在股票市场严格模仿内幕交易中内部人的行为模式而获利的一般模式 ,并分析了内幕交易和交易操纵各阶段的特点 ,指出了众多的跟风者和盛行的内幕交易是导致交易操纵的激励相容条件容易满足的原因。对我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实证印证了此模型的正确性 ,通过减小内幕交易的比率 ,以及加大对交易操纵的惩罚力度等措施 ,可以减少交易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之际,内幕交易也正以超乎寻常的频率发生.积年经验给我们的认知是,内幕交易常常伴随着股东非法牟利、债权人利益及小股东利益受损.在对内幕交易本质探究的过程中虽存在着数个试图为内幕交易"正名"之声,然而内幕交易下债权人及相关利益者利益受损的事实残酷地验证了内幕交易的"罪证".内幕交易所可能产生的收益不成比例的远远高于其产生的成本,债权人极少有在公司存在内幕交易的情况下能够切实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面对监管机制与违法者之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不间断博弈过程中,手段翻新、招式多样的内幕交易行为迫使相对进步缓慢的法律监管亟需积极应对,以规制内幕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3.
内幕交易罪犯罪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内幕交易罪的主体--内幕人员等的判断是关系到相关交易行为能否构成内幕交易罪的关键所在,在美国、欧盟、日本证券法中,对于内幕交易罪的主体各自确立了不同的规制范国,如美国法分为传统内部人员、准内部人员、信息接受者与盗用信息者,欧盟指令分为直接内部人与问接内部人,日本法分为公司关系人员与公开收购等关系人员.反观中国立法,在内幕人员的界定上尚存在一定的矛盾与不足,因此,应借鉴各国的判断标准与列举方式,对中国法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保证能合理地规制内幕交易罪.  相似文献   

4.
由于公司并购多被视为利好消息,这使得内幕交易常伴随着公司并购而生.邓军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案充分表明,认定公司并购中的内幕交易存在几个特殊难点.为更有效地规范公司并购中的内幕交易行为,我国<证券法>应明确设定认定外部人内幕交易的条件,应结合并购事实发生的几率与影响认定并购案中的内幕信息,并规定并购案中内幕信息的成立时点.  相似文献   

5.
内幕交易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 ,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 ,不利于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我国证券法对内幕交易行为界定及其民事责任都缺乏明确规定。本文借鉴国外立法和司法经验 ,对证券内幕交易的归责理论、内幕交易行为的法律界定以及证券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小慧 《理论界》2012,(3):74-75
当下,证券内幕交易罪的存在严重威胁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为改善目前证券内幕交易罪"证据难"的现实问题,文章从证券内幕交易罪犯罪行为的特征、案件查处主体的特征、司法人员的思想意识现状、该罪证据特征及证据规则诸视角入手,探析证券内幕交易罪"证据难"问题的成因。基于以上原因和我国司法实践的实际,笔者从司法制度、侦查技术及司法人员素质等视角提出证据内幕交易罪"证据难"的改善路径,以期为我国司法实践提供力所能及的建议,并对提高内幕交易罪的办案效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利用所掌握的、尚未公开的内部信息进行证券交易,或者其他人员利用违法获得的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对内幕交易的认定必然涉及到对内幕交易主体,即内幕人的认定.本文试以美国法上关于内幕交易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揭示了内幕人的内涵和外延,并归纳出判断内幕人范围的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8.
王潇 《理论界》2013,(9):23-27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集体劳动关系中各主体的行为,在一定的博弈假设前提下,首先将简单的劳资博弈纳什均衡静态博弈模型进行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劳资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威胁下的策略性行动以及嵌入其他因素时引起的博弈行为变化,不仅考虑博弈主体的经济利益,还考虑心理效用和制度因素等对行动策略的影响,从而探究我国现阶段集体劳动关系行为博弈的特点,并提出促使劳资双方从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内幕交易是证券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损害众多投资者利益 ,破坏正常的证券市场秩序。我国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行为广泛存在 ,但被查处的却少之又少。因此 ,明确内幕交易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认真分析内幕交易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难追究的原因 ,提出防止内幕交易的对策建议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建立一个控股股东与监管部门的博弈矩阵,对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讨论了控股股东占款的违规成本、违规概率以及监管力度对混合战略博弈纳什均衡的影响,对控股股东处于博弈优势方的现实根源作了深入分析,对有效抑制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涨跌幅限制对知情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涨跌幅限制因此产生日收益率分布偏离效应、涨跌停可能性突变效应和股价持续反转效应等三种效应.通过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分组比较法,检验了涨跌幅限制在中国股市的运行绩效和股价行为.结果发现,我国涨跌幅限制同样对知情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当未来均衡价格与当前股价有较大偏离时,涨跌幅限制会使知情交易者推迟当前的交易,从而延缓了均衡价格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对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进行刑事追究,对于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保证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对这种证券违法行为在理论上如何认识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制裁缺乏深入的研究,影响了法律的适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博弈模型考察了监管成本、市场压力和民间审计之间的市场博弈均衡关系.会计监管活动有助于民间审计博弈均衡的实现,但是它的效果还要取决于企业所承受的监管成本,如果企业规模较小以及处于经济衰退阶段,那么较高的监管成本可能会影响到民间审计博弈均衡的实现,此时对于企业而言,要么继续"欺骗",要么退出博弈.过重的市场压力是造成民间审计市场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减轻经理人和注册会计师的压力有利于恢复均衡,且不会带来监管成本.但是,减轻压力有时并不一定会产生实际效果.短期压力的减少可能导致利润的提高,这从长期来看会导致更为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均衡实现.如果参与竞争的直接投资越低,这种情况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14.
商业行贿监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坤 《兰州学刊》2009,(4):102-106
文章通过博弈论方法分析商业贿赂行为,对参与各方——中央反腐机构、地方反腐机构和商业贿赂者的最优策略选择。分析了中央反腐机构与地方反腐机构之间的博弈,地方反腐机构之间的博弈,地方反腐机构与商业贿赂者之间的博弈以及中央反腐机构、地方反腐机构与商业贿赂者三者间的博弈。文章认为,降低监管成本,中央反腐机构实施强监管,地方反腐机构实施积极监管是破解转轨经济条件下商业贿赂多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内幕交易损害了所有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对整个市场长期发展的破坏,这是对内幕交易进行禁止的当然经济理由。内幕交易既没有缩短信息的传递时间,从而没有有效提高市场效率,更没有使所有投资者从中受益,而唯一的受益者只是公司内部人和那些与公司内部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证券投资专家。  相似文献   

16.
反思我国内幕交易成因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舒舒 《兰州学刊》2004,(2):140-142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国的证券市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内幕交易的存在延缓甚至阻碍了信息充分、及时地披露 ,损害了证券交易的公平性和交易结果的公正性 ,冲击正常的证券交易秩序 ,阻碍着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产生内幕交易行为的起因、完善规制我国证券内幕交易的措施等方面入手 ,探讨如何有效地打击内幕交易 ,把它控制在一个公众可以容忍的限度内 ,以切实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和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7.
期货市场内幕交易的规制原理与证券市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制度的构建是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而期货市场内幕交易制度的构建是以交易市场为核心的。不能将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理论直接套用于期货市场,也不能将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相关规则准用于期货市场。期货市场内幕交易包括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行为两项构成要件,法定抗辩事由也基本是针对这两项构成要件设置的。在满足构成要件且不具备抗辩事由的情况下,即可认定成立内幕交易。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21,(4)
我国规制内幕交易罪主体的法律规范中存在不同理论基础,导致司法实践中识别内幕交易罪主体的标准不能统一。信息平等理论以知悉内幕信息为标准,信义义务理论以特定身份所承担的信义义务为标准,而两者均是对外国理论的借鉴,未充分考虑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及环境。应当立足我国本土条件,以法益保护为基础重新构建我国内幕交易罪主体的范围,对《证券法》兜底条款进行同类解释与限定解释,以职务关联性获取内幕信息作为标准,对"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不应扩大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公众巴士服务公司7∞路管理制度创新的分析,说明了管理制度同样是博弈的纳什均衡.一般而言,企业内各个利益主体响应获利机会,产生了对新制度规则的诱致性需求,开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创新活动--博弈.但在随后的逐利博弈中,由于利益分割的对抗性,却可能使博弈陷入囚徒困境,表现为无序竞争下的激烈的利益冲突.随着冲突的加深,各个博弈主体产生了更强烈的对新管理制度--合作规则的渴望,表现为制定管理新规则的讨价还价行为,并附以实施惩罚战略的承诺,但新规则往往一再被破坏,因为此时新管理制度尚未达到纳什均衡,因而难以被遵守.于是,人们试图寻求某种强制性措施--可置信的惩罚行动,以求改变收益支付,从而改变博弈均衡,使博弈在集体理性下达到纳什均衡--即新的管理制度规则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0.
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负所得税、失业保险与最低工资三条保障线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将负所得税、失业保险和最低工资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混合策略贝叶斯纳什均衡模型),剖析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