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略论《德伯家的苔丝》亚雷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评论界对哈代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男主人公亚雷的形象的界定几乎毫无二致,认为他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然而从人学的视角看亚雷是一个游走在罪与非罪、人与非人边缘,人性和情欲、天使和魔鬼集于一身的复杂人物。或者说,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复杂人性的形象,不能以魔鬼来简单论定。  相似文献   

2.
论《天使与魔鬼》创作技法的独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最新畅销小说家丹·布朗创作的《达·芬奇密码》姊妹篇《天使与魔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奥秘之一就在于作者创作手法的独特性。通过对《天使与魔鬼》的美学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丹·布朗经典的写作艺术:独树一帜的语言符号、自成一家的叙事模式以及别具匠心的素材处理,这些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满足了当下读者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比较文学的角度,从社会伦理道德出发,对《红楼梦》中的女主角王熙凤和《飘》中的女主角斯佳丽的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两个女主角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有相似之处,一方面恪守传统伦理道德;另一方面都贪财敛财,心肠狠毒。二人就像《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正面一看是美人——天使,反面一看是骷髅——魔鬼。两人身上所彰显出来的"天使"与"魔鬼"形象透现了人性的纷繁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从原型及原型批评的角度对《还乡》中主人公的原型进行解读,通过对《还乡》中人物原型的分析,旨在解析作者隐藏在原型背后、赋予人物在该部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从而使读者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荒原所赋予的悲剧性的环境氛围有一个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俄国作家А.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大雷雨》一直被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加以解读,文章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论述剧中女主人公卡杰林娜的原型是酒神狄奥尼苏斯,而女主人公所处的专制环境的原型为伊甸园,这两个对立的原型意象成为主人公悲剧命运必然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希斯克厉夫是《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许多人都把他看成一个魔鬼,十恶不赦,而使他变成魔鬼的根本原因是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笔者认为,希斯克厉夫虽是一个变态的魔鬼,但他的性格形成有其阶级压迫和金钱门第影响的原因,仍然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而凯瑟琳只是点燃他仇恨之火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隐痛,文学中的死亡叙事涉及小说,诗歌,纪实文学,戏剧等多种文体。上世纪80年代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代表作《香水》讲述了一个奇才怪杰格雷诺耶谋杀26个少女的故事。本文浅析《香水》中的死亡主题,分析主人公格雷诺耶所体现的死亡本能理论和酒神精神,挖掘作者创作背后的深层内涵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之一。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的环境和男女主人公,并分析他们的神话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形象异议王嘉美自一八四七年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问世以来,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小说的主人公希克厉是一个魔鬼,一个暴君。一八四八年六月,一位西方评论家就希克厉写下如下的评价:“主人公是一个恶棍,十恶不赦,一无是处。”是年十月...  相似文献   

10.
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理论为指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挖掘《归宿》中主人公赫里奥特的人格特征。通过论述人格面具和自性两个原型在主人公身上的人格反映,揭示主人公前往小岛的探索之行实际上正是他努力摆脱人格面具到达自性的自我实现过程,也是他从肉体磨难升华为精神磨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小说解析了生命的自损形态、自足形态和自强形态。从二类生命形态的表现来看 ,作家理想的生命原型不在《边城》、《三三》等湘西小说中 ,而在《生存》、《黑夜》、《如蕤》、《过岭者》等小说中。这些小说的主人公 ,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美的追求 ,是其理想的生命原型。  相似文献   

12.
解读《伊甸园》的"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通过对海明威的小说《伊甸园》[1] 的主人公大卫心理潜意识的分析 ,说明海明威潜意识中有着超出常人的极浓厚的阿妮玛和人格面具原型 ,而且这两种原型对他的创作和生活有着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与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是两部现代派成长小说,作品均围绕作家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保罗?莫瑞尔和尤金?甘特这两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在描绘主人公心理、家庭、社会背景、成长轨迹等方面,劳伦斯和沃尔夫采用了极其相似的手法。主人公保罗和尤金的成长历程似乎正是劳伦斯和沃尔夫艺术而独特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首阳  蒋殊  钢花  边杰 《山西老年》2014,(10):16-19
他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他曾在战火中浴血沙场、九死一生,他是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男主人公雷振林的原型。今年已经88岁的老八路陈永庆,对自己的传奇经历很少提起。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得知陈老正是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男主人公雷振林的原型。于是,几经周折,经我们再三劝说,希望老人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陈老才答应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荣格心理学中"永恒男孩"原型、英雄原型和独立人格的形成视角解读《阿拉比》小男孩的人格。与古希腊神话中阿多尼斯对比,呈现小男孩人格中的"永恒男孩"原型,前者将"永恒男孩"原型渗透到人格的全部,因而夭折;后者却避免其侵蚀,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成功过渡到英雄原型第一阶段。《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人公进一步证实了小男孩实现英雄原型第二阶段。健全独立的人格使小男孩打破了前人展示的落魄的幻灭者形象。  相似文献   

16.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的代表作,讲述了三个男主人公命运曲线的变化,全文充满神话色彩,表现出唯美特质。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发现三个主人公各对应着不同角色的神话原型,这正是其神话色彩的主要来源。作品中还融入了王尔德自我原型的思想和观念,是他自我追求的一个表达。因此,该部小说实现了神话与自我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论俄罗斯宗教文化的特点——以《大师与玛格丽特》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整合了基督教和俄罗斯多神教元素而成。《大师与玛格丽特》是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以《圣经.新约》彼拉多审判耶稣的故事为原型,以撒旦及其随从降临莫斯科为主线,对上帝存在与否、生与死、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等宗教性主题进行了探讨,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魔鬼形象,书写了一部"魔鬼的福音书"。作品描写的虽然是基督教的主题,却在不经意间总能见到多神教的影子,彰显了俄罗斯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海狼》中的女主人公莫德·布鲁斯特是杰克.伦敦作品中鲜有的女性角色之一。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可以分析莫德是否有别于男权社会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女性形象。表面上来看,莫德是男性眼中的完美的"天使"。实际上莫德这一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仍然未能逃出男权社会的影响。这位"天使"的形象是刻板而又不鲜活的,充其量不过是位"折翼的天使"。  相似文献   

19.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象征着西方美好爱情的玫瑰的扭曲与凋零的过程为主线,刻画了女主人公艾米丽从一个对爱情渴望的淑女最终成了杀人的魔鬼,从而烘托出小说的悲剧色彩与作者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20.
郝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被奉为黑人文学、妇女文学及整个美国小说界的经典。从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出发,套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分析小说中珍妮这一人物形象在《圣经》中所折射出的夏娃原型。解读女主人公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发现,这一过程也是她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对后世美国南方黑人女性的觉醒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