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顾炎武著《日知录》 ,贡献甚大 ,影响深远。清中叶以降 ,研究《日知录》几成专门学问。本文就该书的始撰时间、撰述过程、成书主要阶段 ,进行了专题考察 ,希望能对《日知录》研究的深化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河北学刊》2014,(2):45-49
《日知录》并非纯考据著作,而是一部以考据形式出现的融汇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史论。《日知录》结构较为完整,主题明确,史料严谨,于叙事之中寓论断,反映了顾炎武对于明末清初这一重大转折时刻的深刻认识。该书著述宗旨明确,以总结历史经验的方式对封建专制作了严厉批判,主张回归原始儒学,倡导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交相辉映的史论名著。  相似文献   

3.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3):47-47
顾炎武著,张京华校释的《日知录校释》一书,由岳麓书社2011年10月出版。该书是《明清思想经典丛书》的一种,以台湾徐文珊《原抄本顾亭林日知录》为底本,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抄本(简称“北大抄本”)参核,且主要参考了栾保全、吕宗力校本和陈垣校注本的成果。该书共有三十二卷,另有三个附录,反映了当前研究《日知录》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日知录》的研究整理有三个大的方向,一为以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为代表的校勘、集释工作,一为以原抄本《日知录》的整理、出版为代表的寻求原貌的工作,第三即陈垣先生所倡导的史料学、史源学的研究。文章为新出陈垣《日知录校注》的读后记和书评,对其校注及遗稿整理提出若干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5.
明清易代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氏之论区别“亡国”与“亡天下”,是当时时代背景的产物,也是对传统国家观的超越。通过阅读顾炎武的《日知录》,以顾炎武的“天下观”为中心,对其相关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同一种古籍,愈是新出的本子,应该愈是精良。正由于这一想法,去年我查阅《日知录集释》时,就挑其最新版本——花山文艺出版社(设在石家庄)的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本来读。此本共两大册,印制之精,装帧之美,是《日知录》(以下简称《录》)或《日知录集释》(以下简称《集释》)以往任何一种版本所不及的。卷首特载陈祖武《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一文作为前言,此文对  相似文献   

7.
李光地与《音学五书》张民权一《音学五书》,顾炎武著。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经济家、地理学家。一生著述等身,其《日知录》和《音学五书》堪称其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学术成就。“所以...  相似文献   

8.
2006年6月,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齐鲁书社,隆重地推出了一部大型的古文字类学术著作——《陶文图录》。《陶文图录》由山东著名考古与古文字学家王恩田先生编著而成,是目前规模最大、收录拓片最多、印制十分考究的一部陶文研究力作。作者广收博采、鉴别筛选、分类  相似文献   

9.
赵成群 《快乐青春》2009,(10):12-13
顾炎武(1613--1682),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日知录》是顾炎武考察古书有了心得体会,并把那些体会随时写成读书笔记,时间长了,再将那些笔记进行分类整理编成的书。书名出自《论语·子张篇》。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是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顾炎武取“日知”二字作书名,反映了他深爱学习的志趣。  相似文献   

10.
《洛阳伽蓝记》的社会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新 《江西社会科学》2006,39(8):105-109
《洛阳伽蓝记》以北魏都城洛阳佛寺兴废为题,记述了北魏定都洛阳期间的政治、人物、风俗、掌故传闻及北魏和西域文化交流等,该书不仅可视作了解北魏洛阳佛教史及社会政治史的辅助材料,而且可以说是一部反映该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涵盖了地理、历史、宗教、风俗、文学等各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文艺美学的土壤,孕育出了特有的美学性质和机制。中国文艺美学素质不是单一化,而是多元化的,这又是多元性文化因素撞击、参融、孵化的结果。仁学和致用文化精神的渗透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致用性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体用不二,讲究和推崇知识文化的经验性、实用性。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第一条明确地说:“文之不可绝于天  相似文献   

12.
《明夷待访录》是我国明清之际卓越的思想家黄宗羲(1610—1695)所撰的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代表著作。该书自问世以后,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在近代民主运动中,曾充当过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思想武器。我国学术界曾经高度而公正地评价了三百年前出现在此书中的先进政治思想,而对于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以及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即它的理论根源则探讨较少,本文打算从这方面作点尝试。《明夷待访录》完稿于清康熙二年(1663),顾亭林于康熙十五年读到此书后,“叹为王佐之才,如有用之,三代可复”。全祖望在引述了顾炎武这一评论后,指出此  相似文献   

13.
《耳食录》、《客窗闲话》、《夜雨秋灯录》等三种真本清代文言小说名著,最近已由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三部小说都是“聊斋型”作品,具有鲜明的进步性、人民性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其中的象征小说更是别具一格。不仅学术价值较高,对  相似文献   

14.
李绍连先生的《华夏文明之源》一书,是一部专门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著作,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掀开一读,颇开眼界。该书作者运用丰富翔实的考古和古籍资料,从历史、考古和民族学等多角度对与中国文明有关诸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立论新颖,富有创见,掀开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新篇章,是一部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专著。通览全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伟然 《学术界》2001,(2):126-130
作为一本宋史研究著作 ,程民生先生的《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 997年 8月版 )无疑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由于其中贯穿了相当强的地域观念 ,称之为一部文化地理著作亦无不可。但一篇题为《宋代文化地理研究的一部力作》的书评 (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98年第 1辑 ,以下简称《力作》)称该书“开创了断代文化地理研究的成功范例” ,并且“其理论之精辟 ,篇章结构之独特 ,论证之严谨妥切 ,学术价值之非同凡响 ,皆有可称道者”。笔者认为这些评语揄扬太过 ,特就该文所言略申管见。首先讨论该书是否“开创了断代文化地理研究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 (16 10~ 16 95 )是明末清初一位博学的思想家。一生成就宏富 ,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等。黄宗羲生活的年代 ,正值明清更迭的动荡时期。黄宗羲深遂地看到当时制度的种种弊端 ,提出了一些较为进步的民主思想和对管理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明夷待访录》 (后简称《明》)一书集中体现了黄宗羲的一系列管理思想。顾炎武赞该书“百王之敝可以复起 ,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迄今为至 ,学术界对黄宗羲的关注 ,还少有人从管理思想的角度去透析这位杰出的思想家之于管理的贡献。1 政治管理思想 《明》书共有 13篇 …  相似文献   

17.
骆安生 《东南学术》2002,(3):165-168
《使朝鲜录》是龚氏记录他作为正使出使朝鲜经过的一部日记 ,是明代较早的一部记载中国与李氏朝鲜交往的使臣记录文献。该书比较完整地记载了明代中期中国使臣出使李氏朝鲜的各种礼仪 ,记录了明朝到朝鲜半岛之间陆路交通经过的重要馆驿地点 ,收入了与朝鲜官员、文人的唱和诗作。这些是我们了解研究明代中国与李氏朝鲜交往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对龚用卿《使朝鲜录》作简要介绍 ,对其史料价值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思录》系由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编撰的儒学名著。该书影响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学界八百多年,为治思想史者的必读经典。姜锡东的《〈近思录〉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著述的基础上,对《近  相似文献   

19.
郭胜强 《殷都学刊》2004,(3):111-112
辛勤耕耘 ,必会结出佳果。 2 0 0 3年是郭旭东同志学术成果丰收的一年 ,他相继出版了《韩琦传略》(新华出版社 2 0 0 3年 7月 )等三部学术专著。承蒙作者以《青铜王都———殷墟考古大发现》(浙江文艺出版社 2 0 0 3年 3月 )和《走近殷墟———殷墟考古发掘与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2 0 0 3年 9月 )两书相赠。两书装帧精美 ,图文并茂 ,是介绍殷墟考古方面同类书籍中所不多见的。捧读之后 ,颇有所获 ,深感两书内容丰富 ,条理清晰 ,选材精当 ,深入浅出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殷墟考古的综述和研究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具体说来 ,《青铜…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山东社会科学院知名专家秦庆武研究员编著的新书《聚焦中国城镇化:山东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逻辑清晰、结构合理,既是对山东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解答,又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有关山东城镇化问题研究成果的阶段总结,该书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热点,对于指导山东城镇化工作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书由1篇总报告和5篇专题报告组成,共计25万余字。纵观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