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古声母中的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读为相应的清音声母。其规律是,原全浊塞音与塞擦音平声字归同部位的次清音、仄声字归同部位的全清音、擦音多清化为同类清音。这一规律在浊音发生清化的方言中大都适用,但在湘方言三堂街话中,中古全浊声母多读为零声母。这与浊音清化的规律不符,也与湘方言其他地方读音相异。这是声母受主元音或介音的影响,或同化或异化的结果。这一特殊音读现象有助于我们重新探讨中古喻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2.
浊音清化的次序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现代方言和零星的语音史材料看 ,汉语中的浊音清化依音类字类的不同而有先后次序之别 ,且分三种类型 :1.以发音方法为条件 ,擦音先清化 ,塞擦音次之 ,塞音最后清化 ;2 .以声调为条件 ,或仄先平后 ,或平先仄后 ,有多种子类型 ;3.以字类为条件 ,常用词或方言固有词先清化 ,非常用词或书面用词、外来词后清化。语音史上的浊音清化可能也因方言及音类字类的不同而有先后之别 ;现代汉语方言中浊音清化后不同的送气类型应该是中古以来不同的清化方式及条件使然  相似文献   

3.
[v]非全浊音声母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话合口零声母字的第一个音素[u] ,在山西方言中全部或部分地读作[v] ,有的同志认为,山西方言中的这个[v] 是全浊音声母。笔者经过较为仔细的考察,发现山西方言中含有[v] 头的字与北京话中的合口零声母字,无论历史来源还是从中古到现代的声调变化,都基本是一致的。因此认为,山西方言[v] 头字的[v] ,与北京话合口零声母字的第一个音素[U] ,其音值及在音节中的地位基本相同,应当看成韵母的一部分,而不应当看作声母,更谈不上是全浊音声母  相似文献   

4.
海原方言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受仄声的影响读不送气音,是其常例,送气音是变例。海原话浊音清化规则的形成与关中方言和兰银官话相互波散影响有关,同时跟历史行政区划和移民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语音象征角度对现代日语俗语词汇的语音特点进行分类分析,揭示词头浊音、特殊音节(拨音、促音、长音)、拗音和元音融合等语音因素在构词过程中给原词添加了明显的俗语性,成为日语俗语语音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6.
湘鄂赣交接处幕阜山地区有着一个分布较广的"浊音"带,有人称之"浊音走廊".据报道,该地区有些方言塞音三分,如湖口双钟、瑞昌南义、武宁新宁、德安蒲亭、岳阳柏祥等市镇;然而从实验语音学角度考察,这些方言"浊音"都已消失,大多处于所谓"清音浊流"阶段,即古全浊声母和次清声母今读大多情况下并不带音.因此,与吴方言和湘方言的塞音三分相比,幕阜山方言塞音处理成二分格局似乎更符合实际,也更合理些.  相似文献   

7.
省略是日语和汉语中均存在的现象。日汉语言中的成分省略主要包括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等等。日语和汉语的谓语都有省略的情况,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相异点。本文旨在通过日汉谓语省略现象的比较研究来探讨日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皖西南赣语太湖、东至部分方言点存在来母逢细音今读塞音的特点。这一特点广泛分布于江西赣语。湖北赣语、湖南赣语、湘语、客家话、徽语部分方言点也存在这种现象。这一现象不是复辅音分化的结果,而是浊音清化、声调分阴阳之后才出现的,音变的时间下限不会晚于14世纪。  相似文献   

9.
别义异读是以"别义"为目的,"异读"为手段的语音、词汇现象。永州土话中别义异读的分布的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话内部的亲疏关系;永州土话中别义异读与中古音、普通话比较,总量偏少,音义结合有许多不一致之处,说明在不同的方言中别义异读会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特的音位系统。成人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其已形成的母语发音方式会影响目标语语音的习得。较之英语辅音,潮州方言中声母数量有限.参与发音部位较少,发音方式也敞简单。因此在发英语辅音时,问题多数集中在发音情况较为复杂的唇齿、齿间、舌位及舌状等几个方面。且由于潮州方言中部分浊音有前鼻音化现象,因此在英语辅音发音时,这种发音方式会迁移因而出现发音时阻力不足而导致时爆发力不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勉语早期汉语借词浊声母的数量及其所牵涉的众多古声类颇具特色,它们主要借自汉语塞音与流音*r-或*l-结合的复辅音。借自古汉语清声母的词经历了向鼻冠塞音加清塞音复辅音的转变,鼻冠音使其后清塞音浊化之后消失;借自古汉语浊声母的词则经历了向鼻冠塞音加浊塞音复辅音的转变,鼻冠音的脱落使它们成了纯全浊声母词。  相似文献   

12.
文章考察了晋方言并州片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的读音类型和层次,指出并州片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无论平仄读不送气音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读音层次,读不送气音是并州片的固有层次.并州片内部在反映该读音时,其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读音有较大差异.并州片既受南部汾河片方言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仄声读送气音的影响,同时,其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平声读不送气音和仄声读送气音又对北部、西部方言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江阴方音近百年间变化较大。本文从声韵调方面对其语音的现状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井通过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程度的对象所进行的实地调查和对众多历史资料的比较,发现该方言中的某些语音要素有明显的简化、合并的发展趋向。其主要表现在声调的减少、部分浊音声母的消失或混读、后鼻音的改变以及尖音、团音的逐渐接近等方面。文中还就两字组连读变调对现代汉语申述宾结构的词和短语的区别所起的作用等问题做了一些研究探讨工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两部南宋初期文献中的全浊上声字进行考察,发现多数浊上字还处在上、去两属的状态,另有一部分浊上字没有变成去声。因此认为,南宋初期"浊上归去"的音变还没有完成,这一时期与北宋中晚期和南宋中晚期同属于一个音变时段。  相似文献   

15.
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共有9种类型。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不送气音,入声字大多今读送气清音是湘语古全浊声母自身的演变。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送气清音是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影响的结果。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不送气清音是在与官话方言长期接触下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uh,um,huh和mm是四个常用的反馈语副声道信息。检索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日常对话中也会使用一些副声道信息,但使用频率较低。在对两个自建的英美影视口语语料库进行检索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英国人和美国人对副声道信息的使用频率比中国英语学习者高,且在huh的使用上,英美两国差异显著;但mm,um和uh的使用差异不显著。副声道信息在口语会话中的功能包括作为应答的标记、作为面子威胁的缓和语、显示说话人的情感、进行修正和补充、提出问题。研究对于口语中副声道信息使用频率低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现代音系学优选论的研究方法,对汉语浊塞音声母清化的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汉语中古声母塞音分清浊,且不论是平声还是仄声,清塞音声母既有送气音,也有不送气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浊塞音声母均已清化,其规律是:平声字今读送气音,仄声字今读不送气音.对于这种变化,优选论的经典理论无法作出恰当的解释.比较标记理论是优选论的最新进展之一,运用这一新的方法,可以为汉语浊塞音声母的清化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彝语北部方言中各次方言和土语的发展演变进度不同,为研究彝语北部方言语音的发展演变趋势提供了很好的对比分析材料。复辅音声母和复元音韵母仅存于所地次方言中,且正逐渐在消失;还保留有舒唇元音的次方言已经缩小到只有义诺次方言,仍然处在消失过程中;鼻冠浊音在田坝土语和圣乍次方言的越西语音中已经弱化和消失。  相似文献   

19.
"尖音"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尖音的历史由来以及尖团合流的发展趋势对尖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发音人在说普通话时存在尖音现象的根源,提出了语音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