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真一”是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核心概念,指真主的真实、独一与真主所具有的所有属性;天(帝)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是对宇宙主宰等的称谓。本文运用大量史料,对伊斯兰教“真一”说与中国古代天帝观进行了考证与比较,有助于对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在哲学层面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刘智哲学思想是伊斯兰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交汇融合的结晶。刘智从充实和完善伊斯兰教哲学、使之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出发,以自身“学通四教”的文化心理素质为优势,从宇宙观、认识论、人学理论等方面全方位地改造和吸纳“理学”的概念、术语、思维方式和思辩成果,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真宰造化一切”的宇宙观,“即物识主”、“率性修道”的认主修养说,“清心尽性”、“归根复命”的性命论,成功地实现了由经典伊斯兰教向中国伊斯兰的创造性转换,建构了中国伊斯兰哲学体系,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3.
大化循环,尽终返始--清初回族思想家刘智哲学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回族思想家、“天方学人”刘智 (约 1 660—约 1 730 ) ,从伊斯兰教教义学的立场出发 ,基于在中国弘扬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神圣使命感 ,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学养与系统的回教教义学研究 ,在吸收回族先贤王岱舆 (约 1 580— 1 660 )、马注 (1 640—约 1 71 1 )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终于构建了以“真一说”为基础、以“人论”为主要内容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本文拟对刘智在创建中国伊斯兰教教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 ,如何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其概念 ,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智,字介廉,回族,南京人.我国清代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他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幼诵习《古兰经》,青年时期熟读儒家典籍,并广泛涉猎佛道经义与西方有关书刊.后来又专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深入钻研伊斯兰教教义并游学国内穆斯林地区,求师问道,交流思想,搜求遗经,增广见闻.在深厚的学养基础上,他冥思苦想,会通诸家,闭门译著,写下了很多闸扬伊斯兰教教义的著述.他的译著数量多、范围广,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和《天方至圣实录》.“天方”是我国古代对阿拉伯半岛的通称,系伊斯兰教兴起之地.这三“天方”书,系统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教义及穆罕默德兴教的实践过程.她们既是姊妹篇,又是系列书.三部大作象一座丰碑.矗立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前人评论说:“刘智著书三种,其中心之著,为糅诸经而总著一经,谓之经,伊斯兰大义于是乎显.”又说:“中国之伊斯兰教义,在以往千年中,从事译著者,只以刘智为云霄羽毛.”这是在大约半个世纪前,汉族学者对他的评论.这种评论,恰当地表彰了刘智及其译著在我国伊斯兰教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对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刘智译著,宏扬伊斯兰学术,促进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当是一种鼓午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试析王岱舆的宗教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岱舆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他的著作《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以犀利的笔触,明敏的思辨,把伊斯兰教哲学与我国儒家传统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持一家之言,独步当时思想论坛,与释、道、儒渚家互相辨难,阐释已见,使伊斯兰教学说,在我国思想界崭露头角。王岱舆的宗教哲学思想是很丰富的,值得研究的。特别是研究他的宗教伦理思想,是揭示伊斯兰教哲学与我国儒家传统哲学思想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探求伊斯兰教何以能在中国传播久远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今天我国各族穆斯林建设精神文明也有着历史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凿通今古汇融东西——纳斯尔教授的伊斯兰哲学史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居美国的伊朗裔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教授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伊斯兰哲学家之一.他是"永恒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方最知名的苏非研究者.正是从"永恒哲学"这一角度出发,他批驳了把伊斯兰哲学定义为在伊本·鲁世德之后已经式微的一种中世纪哲学形态的观点,而独辟蹊径地倡导在伊斯兰传统内部梳理伊斯兰哲学史,提出了以"神授智慧"为核心概念的具有时空延续性的伊斯兰哲学史框架,是当代伊斯兰哲学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学术思路和流派.  相似文献   

7.
梁向明 《回族研究》2001,3(1):88-91
"以儒诠经"(或曰"以儒释经")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文化现象,其实质是刘智和他同时代的一些回族穆斯林学者受当时时空环境的特殊复杂因素所迫,为了宣教、护教的需要,"用儒文以传西学(伊斯兰教)","原儒语以明其义"的手法,以汉文为宣传工具而从事的伊斯兰教实践活动.刘智等人借以宣传伊斯兰教的思路和途径曾一度被认为是"反经异俗"、标新立异,认为这样做有悖于伊斯兰教教义,是对伊斯兰教的亵渎,但他"以儒诠经"的汉文译著问世后,却受到了教内人士和汉族士大夫的普遍赞赏和首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刘智等人的作法,适应了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尽管刘智"以儒诠经"的汉文译著活动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从文化交流的大前提审视,它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经过长期对立、碰撞、交流、融合后所结成的一个硕果,是中阿文化交流的一份历史遗产,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中阿人民传统友谊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王岱舆提出的“天命三品”论是中国伊斯兰教思想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亮点,目前还无学人探讨。“天命三品”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原创价值,而且对当今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启迪意义。本文从“天命三品”论的理论大框架,对“天命三品”论的初步思考,“天命三品”论对当今文明对话的启迪意义这三个方面对这一具有中国伊斯兰教本土特质的理论展开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旨在挖掘其对文明对话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游坟"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事项表现了回族特殊的社会经历,这种经历与伊斯兰教、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立足于对"游坟"习俗文化意义的解析,改变以往学界仅从丧葬仪式层面描述"游坟"习俗的事实,并从宗教观、自然观等多角度对"游坟"进行诠释,以此展示回族文化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0.
和明末清初大多数回族伊斯兰宗教学者一样 ,刘智也是一位“学贯中西”、“学通四教”的人。在他的思想中 ,伊斯兰教知识是主体和核心 ,也是他从事汉文译著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但也无可否认 ,他的思想中还掺杂着儒、佛、道及苏非主义、“西洋之学”。换言之 ,刘智除重点研读伊斯兰教经籍外 ,还广泛吸收了上述诸家的思想养分 ,并把它们融会到自己的宗教思想之中。当然 ,作为一个穆斯林宗教学者 ,他习读儒书及佛道等经籍 ,从事汉文著述 ,目的不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 ,也不是为了信道、崇佛 ,而是为了从主观上适应当时中国的条件 ,其真正用意在于“以阐其教” ,即传扬伊斯兰教。而像刘智这样贯通诸家的学者 ,不仅在“回儒”中罕见 ,即使在“汉儒”中亦难觅。  相似文献   

11.
By examining a news story and reader responses published in the Daily Mail Online (DMO), our study discursively argues that this daily newspaper promotes an Orientalist perception of Islam and Muslims. The religion and its adherents are both framed and perceived as a threat to British society and its “Western values”, thus reinforcing Islamophobia within society. This study also argues that the DMO espouses the perceived Orientalist threat posed by Islam through juxtaposition, exagger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facts, through lexical choices and visual images that eventually establishes the perception of a cultural clash. In addition, by examining the readers’ responses toward the news stor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respondents perceive Islam and Muslims as a threat to “the West”. Their comments, as triggered by the tex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discourse of Islamophobia and the perceived Orientalist view of an Islamic threat.  相似文献   

12.
圣训与伊斯兰学科体系关系的研究在汉语文献中是一个空白领域,学界几乎没有涉及此问题.本文以珈百列圣训中阐明的"伊斯兰"、"伊玛尼"和"伊哈萨尼"三个伊斯兰教的内在向度以及伊斯兰教的历史观为切入点,揭示了伊斯兰教学科体系中的三大主干学科"菲格海"法学、"凯拉姆"教义学和"泰算悟夫"苏菲行知的内在关系,从而得出结论:伊斯兰学科体系的主干内涵就是珈百列圣训在伊斯兰教学科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延伸,是伊斯兰教学科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法拉比哲学思想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拉比在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被称为“第二导师”(“哲学亚师”)。他在学习、继承希腊哲学家各种学术观点基础上 ,以折衷主义或调和的方式 ,对各种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创立了完整的哲学体系 ,为后来的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打下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普世性的宗教,伊斯兰教在保持信仰核心一致性的基础上,包容信仰者之间存在的对宗教的多样性理解,吸纳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信仰者文化传统的特点,从阿拉伯民族的信仰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宗教。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共存,既是伊斯兰教经典和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们所认可的,也是上千年历史的事实。今天,穆斯林应承继这一传统,在维护信仰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为弘扬伊斯兰教的伟大精神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世界屋脊上的伊斯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世纪 ,伊斯兰与吐蕃几乎同时兴起。 13世纪 ,伊斯兰已推进到青藏高原的四缘。伊斯兰文化不可避免地与藏文化发生互动。伊斯兰文化与藏文化互动的结果是 :一方面 ,入藏穆斯林逐渐土著化 ,使藏地伊斯兰文化独具特色 ;另一方面 ,伊斯兰文化以各种方式渗入或作用于藏文化 ,丰富了藏文化的体系。本文从族称、物质和技术文化、穆斯林社区、教育和著述、精神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描述伊斯兰文化在藏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从来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伊斯兰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制度,是地球上一种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是彼此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和合作奋斗的凭借和媒介。伊斯兰的内涵要远比一个宗教的内涵丰富、深刻得多。在历史上,没有阿拉伯的文明当作桥梁,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当代西方政治人物能够铭记于斯,西方同伊斯兰的冲突何至于弄成今天这样吗!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与其说是儒家化了,倒不如说是在化儒家了,因为它们的神学内核并无变动,可以认作是伊斯兰世界各类不同思想派别认识的一种,应当在伊斯兰世界思想史上占一席位置。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文明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伊斯兰文明具有政教合一、复古倾向、文化统一性以及因强大的适应能力导致的多样性和区域化倾向等文化特点。对于中国穆斯林中的回族而言,文化自觉包括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研究,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以及对西方文明的研究。对于伊斯兰文明的研究,特别需要关注伊斯兰文明的网络结构以及伊斯兰文明对于当代社会的适应性。文化自觉的意识源自危机和危机感。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必须从文明内部寻找原因,并从内部和外部全方位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可以从中国伊斯兰文化和域外伊斯兰文化中受益。  相似文献   

18.
王雪梅 《回族研究》2012,(2):117-121
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是宗教学、民族学、回族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自民国发端至改革开放之后兴起,历经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已有众多研究成果问世。对既存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于进一步开展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伊斯兰哲学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的世界统一性原理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由于它强调在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三大对应关系上,以及在人自身内部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两大关系上建立起一种和谐统一的均衡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协调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将宗教信仰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伊斯兰所倡导的和谐美、中正美、人性美是建立在"认主独一"信仰上的审美观。它是宗教和现世、宗教和美学结合的典范。三种美相辅相成,构成互动关联、欢愉向上的美学共相。伊斯兰美学所研究的对象之广、范围之宽、基础之厚实及目的论、方法论之科学往往是其他美学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