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相似文献   

2.
学分制与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院校实施学分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存在着许多偏差,有违学分制实施的初衷,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学分制实施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本身也要不断发展。为此,要坚持并创新学分制。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3.
“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师型"人才是师范院校培养的具有教师资格和能力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笔者就"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培养途径、素质要求提出了看法.基于社会对专业"双师型"人才需求发展的需求,结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实践,指出了"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内涵,提出了"双师型"人才培养"主修+辅修"、"理论+技能"、"国内+国外"、"校内教育+校外教育"、"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建设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基于对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认识 ,本文试图从学分制、现代化教育技术、深化教学改革三方面为切入口 ,构建起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出了对于培养高校创新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是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安徽农业大学衣料专业为例,创建了学分制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模式,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思政实践和素质拓展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分制下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本科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内涵分析,探讨电气工程课程实践创新,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从人才质量观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大量扩招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 ,提出了在新形势下的人才质量标准 ,并对新形势下学分制实施的必要性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与实践等的关系问题作了探讨。文章指出 ,新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不强调对知识的继承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面临诸多变化和挑战。地方院校应该以学生为中-D,构建自主学习机制和多样化人才培养格局。实行完善的课内外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制度,通过建立“优创班”培养制度,确立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培养与动态管理模式,促进自主性学习;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促进自主性学习环境建设。通过搭建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平台和构建专业选修课群,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基础平台+选修课群”课程体系;以四元实践教学体系为依托,优化教学体系的类型与结构;以“6S”项目为核心,构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外教育平台,实现课内外实践环节相结合,构建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旨在构建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并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实行学分制是高校遵循教育规律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分制的管理模式是要从人才培养的整齐划一向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方向转化,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在认真分析了学分制的本质特征以及实施学分制对“两课”教学的影响后,认为改革高校“两课”教学模式是学分制管理模式对教学的必然要求,进而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体系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两大部分,其中,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机制是创新教育体系实施的保证。制定符合培养创新人才要求的培养方案,应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倡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两渠道、三结合、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创新教育保障机制构建时,应注重管理保障机制创新,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本文从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山东农业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为己任,从加强教学建设入手,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培养为重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自主创新,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优化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籍管理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优化学分制管理制度、完善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 ,阐明了学分制学籍管理能促进因材施教、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4.
推行学分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它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质量,使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对完整;特别是在实践环节推行学分制,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充分调动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利于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论高等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创新应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推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提出以"三维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指出只有加强教学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才能最终实现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交叉学科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创新与体制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交叉学科是确保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交叉学科具有跨学科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为充分发挥交叉学科在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必须对当前高校内部办学体制进行变革:树立"大学科"意识,促进观念转变;设立跨学科研究平台,推动协同创新;优化"学分制",推动体制改革;培养教师团队,改革管理体制;重置综合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型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和谐的政策、制度条件。教育体制、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缺乏等是当前影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营造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创新型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创新教育水平,切实改革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创新型教育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8.
论述并总结了英国教育体系中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和精英人才的经验;认为英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既注重传统又注重创新,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尤其在精英人才培养方面更具独特性;指出中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可借鉴其理念,应挖掘和发挥儿童的创新潜能,尊重人才培养的衔接性和系统性,注重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重视实践教学,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多层次的国际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基础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教师与教学环境的影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着力点在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品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依托技术体系化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OAM人才培养模式是多维培养体系,包括:设计培养目标( Objectives),建设多元的培养途径( Approaches),应用组合的教学方法( Methods)三个维度。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OAM培养模式,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应用于多维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