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17年,宁夏灵武出土一批西夏文佛经,出土后即部分遭到散佚。1929年有一部分辗转入藏北京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成为今天国内收藏西夏文佛经最富的单位。本文根据当事人留存的著录、研究著作和回忆文章探讨这批西夏文佛经文献出土的时间、地点;出土文献的数量、种类,国内诸家收藏及流失海外的情况;介绍灵武出土西夏文佛经出土之后迄今的著录、整理和研究概况。认为今人对其中已有定论的所谓元刊活字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时代问题提出质疑,应当引起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汉、藏文文献,结合出土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对西夏学和藏学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了历史上党项族和藏族的密切关系;阐述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重大影响;勾勒出藏族僧人在西夏的地位以及西夏封藏族高僧为帝师的史实和重要意义;讨论了西夏和藏族文化上相互交流,特别是在印刷术和书籍装帧上的互相借鉴;介绍了西夏文献、文物中有关藏族的资料,最后论述了元明时期西夏后裔在宣扬藏传佛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西夏史的研究目前缺环尚多,在西夏美术史材料尚难成系统的情况下,<西夏美术史>的出版是难能可贵的.<西夏美术史>广收西夏一代的美术史料,结合20世纪后半叶所出土的美术考古资料,经过仔细排比和研究,从美术史所能涵盖的各个角度深入阐述,力求务实,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西夏美术史的大致轮廓,这无疑是西夏史专题研究上的一部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汉、藏文文献,结合出土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对西夏学和藏学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了历史上党项族和藏族的密切关系;阐述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重大影响;勾勒出藏族僧人在西夏的地位以及西夏封藏族高僧为帝师的史实和重要意义;讨论了西夏和藏族文化上相互交流,特别是在印刷术和书籍装帧上的互相借鉴;介绍了西夏文献、文物中有关藏族的资料,最后论述了元明时期西夏后裔在宣扬藏传佛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进兴 《兰州学刊》2009,(9):211-213
西夏瓷器即指在其辖区内生产烧造的瓷器。关于西夏瓷器古文献中不见记载,有铭文纪年的瓷器更为罕见,使人们对其了解甚少,特别是其造型,众说不一,有的专家说源于山西的磁州窑或河北的定窑,也有的专家说源于陕西的耀州窑。文章力求通过对西夏文字的起源、敦煌莫高窟的西夏壁画、榆林石窟的西夏壁画和出土的西夏文物及瓷器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西夏瓷器的造型特征、渊源关系,从而对西夏瓷器的起源、造型,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新近出土、考释并公布的大量俄藏、英藏、国家图书馆藏的西夏契约文书,是一种真正的原始文献,对于研究西夏时期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借助于西夏法律和出土实物契约,本文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西夏契约的种类,有买卖契约、借贷契约和典当契约三种;西夏契约的基本内容,即立契时间、缘由条款、事实条款、还贷(典)约定条款、违约责任条款、立契者等人的签名画押;对西夏契约的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认为西夏政府对契约的签订和执行主要有干预制度、双方合意及订立书面契约制度、担保制度、对借贷(典当)利息的法律规定等.可见,西夏有比较完备的契约制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文献资料 ,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夏文献资料匮乏的状况 ,为人们从总体上了解西夏文献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另外 ,出土的西夏文献材料对于传世的汉文西夏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 )可以据以补充大量的新的西夏史料 ,使我们对西夏历史的了解更加全面、系统。 (二 )可以据以修正以往汉文西夏史料中的疏误。 (三 )可以据以考证汉文史书中对西夏历史语焉不详的记述。 (四 )可以据以印证汉文史书的记载之实。还为研究中国古代印刷史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8.
胡玉冰 《人文杂志》2004,(3):153-159
20世纪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文献资料 ,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夏文献资料匮乏的状况 ,为人们从总体上了解西夏文献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另外 ,出土的西夏文献材料对于传世的汉文西夏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 )可以据以补充大量的新的西夏史料 ,使我们对西夏历史的了解更加全面、系统。(二 )可以据以修正以往汉文西夏史料中的疏误。 (三 )可以据以考证汉文史书中对西夏历史语焉不详的记述。 (四 )可以据以印证汉文史书的记载之实。还为研究中国古代印刷史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在宁夏灵武出土一批西夏文佛经,其中包括西夏文刊本《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批珍贵的佛经文献当年散失严重,出土后一部分文献被掠至海外,劫余之物入北京图书馆,即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藏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当年流失到海外的灵武出土西夏文佛经中的精品,该文献保存完整,属于元代的善本,距今七八百年之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日本藏西夏文献一直没有完整公开刊布,国内学者对日本藏西夏文佛经的研究还很少,笔者在对日本藏西夏文佛经文献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比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海内外收藏的不同版本,试就日本藏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官方与民间合力对寒食习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勃 《齐鲁学刊》2004,(2):44-47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汉代以来,寒食节或禁而不止,或昌盛于世,或不禁而止,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寒食节兴衰的历史反映了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的相互作用,也在一定范围内反映出这种作用的深度和广度。从寒食节的兴衰可以看出,一项习俗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没有行政力量干预时,习俗只取决于民间力量自己的变化,与官方力量无关,但在二者构成特定关系的社会中,一项习俗的兴衰与变迁就只能取决于这两种力量之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相似文献   

11.
李传军 《西域研究》2007,4(4):108-114
在元宵节的起源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认为元宵节起源于西汉汉武帝于正月十五日祭祀太一神活动的观点及相类似的看法,都是不妥的。元宵节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受西域佛教社会燃灯供佛宗教习俗的影响,而在唐代最终确立的一个民俗节日。佛教涅槃部的经典及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帖子词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主要用于立春和端午两个节日.夏竦的帖子词包含着较为浓厚的人文气息与民俗风味,抒发自身情感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与文化习俗等诸方面情况,从中能够对宋代的民俗风情有所了解.夏竦的帖子词不仅数量多,并且有一定的艺术特色,秀丽可观.夏竦在宋初帖子词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具有开创、开拓之功,更对帖子词的发展和成熟有重要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岁时节令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在唐代,中秋节作为一项民俗节日尚不显,但已有不少以“八月十五”为题的诗歌,内容多为吟咏月色,思乡怀人,深具自然明朗之美;至宋代,中秋节异常兴盛,但与唐代相比,此时中秋诗作的主旨和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多重在抒发作者的人生体验,表现人生哲理,呈现出一种深沉凝重的美。唐宋两代诗人中秋情怀的不同及其中秋诗作的各具特色,与两代时代风貌、文化氛围的不同以及由此形成的诗人思想文化性格的巨大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宋真宗和仁宗时期,为对抗西夏,北宋政府竭力经营甘青吐蕃诸部。与恩信稳边、“联蕃制夏”的边地民族基本政策相适应,在法律上,北宋制定了许多针对甘青蕃部诸族的民族法律法规,内容涉及行政、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本文试就此问题及其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中所起的历史作用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西夏人的宗教信仰对其礼制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西夏国在原始的自然崇拜影响下,形成了祭天地等礼典。鬼神信仰促进了具有西夏特点的多神祭祀制度和陵墓制度的建立。巫术信仰影响下的收葬礼俗、军礼制度和盟誓仪式具有其民族特色。礼佛祭佛之礼是西夏人对佛教虔诚信仰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眉县新出青铜器与西周王室世系、年代学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林昌 《文史哲》2003,(5):5-13
2 0 0 3年 1月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了 2 7件氏铜器 ,其铭文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按铜器铭文内容与器形 ,可分为 3组 8篇 ,并应与 1985年在杨家村发现的另一组青铜器做综合考察。这些资料叙述了单氏家族 8代世系与西周王朝 12代世系的对应关系及相关史事 ,其中的 12位周王与《史记·周本纪》所述西周王室 12位列王的次序与称名完全一致 ,将 1976年出土的史墙盘所未列的西周王室后半世系全部补上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第一次全面印证了《史记·周本纪》等书面文献的可靠性。同时 ,还为西周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 ,证明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列“西周年表”的基本框架可以成立。另外 ,还有助于我们对西周历史文化有关问题的辨误。  相似文献   

17.
西夏军事后勤供给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西夏军粮、武器、马匹的供给情况作了初步探讨 ,概括出其军事后勤供给是由国家、宗族、部落民三级组织系统来实现的。这是西夏军事后勤供给体制最主要的特点 ,与其宗族兵为基础的全民兵役制相适应 ,具有鲜明的优越性 ,适合短期流动作战 ,使国家军事后勤压力经过分解而大为减少 ;也有其弊端 ,不利于旷日持久战 ,更重要的是 ,使宗族家长势力坐大 ,拖住了西夏社会迈向封建化的后腿  相似文献   

18.
论西夏文     
西夏原是唐代羁縻州,用汉语写作,传世的是文书、奏议一类应答之作。西夏建元以后采取双语规范制度,用汉语和西夏语写作。西夏文主要是黑水城文献,还有一些碑刻、抄本等,散见于国内外图书馆。西夏文以实用为上,利为价值尺度,思想上释道儒三教并行,彼此地位起伏不定,行文亦韵亦散,并不讲究。西夏有专门的写作机构,作者主要是贵族阶层。西夏文中还有一些翻译文献和理论著作,但数量不多。尽管如此,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无论。  相似文献   

19.
阮堂明 《殷都学刊》2010,31(1):59-64
《全宋诗》苏轼诗卷除了据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录入以外,还从《永乐大典》、《诗渊》等文献中辑录一些佚诗、佚句,对苏轼集外佚诗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很大贡献。不过,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误收、重收以及所辑不全等。对此,本文对所发现的问题作了考察,涉及到十三首诗、八首佚句,另辑录佚句五首。  相似文献   

20.
《诗观》及其文献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人所选清初诗歌选本,既是一部清初诗歌发展的历史,更是丰富的清初诗歌文献宝库。邓汉仪辑评之《诗观》,是较为典型的一部。它不仅规模巨大、收诗完备,而且能使我们了解清初诗歌文献的传播过程,具有较高的校勘和辑佚价值,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清初文学史料,文献学意义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