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尧舜时代的善卷,处在澧县城头山城市文明开始走向衰微的石家河文化时期.作为苗族部落首领的善卷,为实现由尚武向尚文的德治转化,选择枉山作为实现自己躬耕扬德理想的实践基地,开创了积极向上的德治隐逸文化、合乎实际的德育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使善德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2.
先秦文献<慎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中都有"舜以天下让善卷"而善卷辞让的古史传说.善卷族人的早期居地应在北方,距离位于中原的尧舜禹族邦联盟中心地不远,后经河南浚县有枉人山,南迁至湖南常德市南德山下的枉水、枉渚一带.尧舜禹时期的政治格局,一为万邦林立,另一为各邦各部族之间的政治联盟.善卷族邦也是当时万邦中的一邦.善卷所辞让的"天下",实属当时族邦联盟的盟主之职位.善卷族人所迁徙到的包括常德在内的长江中游地区,自农业起源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就有灿烂远古文化,到距今5000-4000年前,更是邦固林立.善卷的到来给这里增添了另一文化色彩.这一文化到了中古以后,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贵体健先生编著《善卷帝者师》一书所收《善德山》诗作三点考证和补充。其一,《善德山》诗非周必大所作,可能是时任广西提刑的张松兑的作品。其二,《善德山》诗的部份注解不尽准确,应予修订。其三,明代诗人有不少次《善德山》诗韵之作,可以补充。  相似文献   

4.
作为道德人物的善卷,是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先秦诸子的话题中的,庄子称其为千古隐士的楷模.秦汉以后人们进一步丰富了善卷作为隐士的形象,并强化了他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一面,善德文化得以形成与发扬.善德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楚文化和后起的湖湘文化相融会,并成为其中最耀眼的文化因子之一.在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善德文化中的创业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以及诚信互助的和合精神,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5.
常德澧县在六千年前已形成了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城头山古城,至少在春秋后期常德的中心城市已移向沅水流域,前523年楚平王在西郊白马湖畔所筑的采菱城是常德最早的古城,并在实际上起着楚国陪都的作用.隋代樊子盖因善卷改枉山为德山,决定了德山、常德的名称内涵.发展至明清的砖城,常德城又在改革开放的德治中获得了飞跃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谭肖崖调查军阀孙殿英东陵盗宝案、戴修瓒因三一八惨案而拘传段祺瑞案、吴盛涵审判大间谍川岛芳子案,表现了德山善德文化熏陶下的法治人才面对邪恶势力毫不畏惧的勇气。正直的人品,实事求是的精神,刚正不阿的性格,是这些从事法治工作的德山书院学子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善德文化是常德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将善德文化确定为文化名城建设的主题,能最有效地发掘出常德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相映衬,文化意蕴愈发浓厚,地域特色更加鲜明,从而使常德具备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8.
善卷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隐者",因其辞让帝王之位、具有"至德"而被人们千古传颂.但是,他所拥有及代表的"道德"内涵究竞为何?却一直未能予以应有的和准确的揭示.本文主要依据去古未远的先秦文献资料,对善卷的"道德"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论,认为善卷所展示的遗家"道德",包蕴有自然哲学、道德观与生存方式等丰富内涵,兼顾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探索和身体力行的追求,从而将"道德"超脱单纯的社会伦理范畴,提高到与自然界和谐一致的哲学高度.这就是先秦善卷"至德"的原初形象.可以为解决争摆脱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内外困境提供借鉴,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因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善卷与武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善卷 ,作为一个与武陵有关的尧舜时代的传说人物 ,在古代的一些方志和诗文中都有所记载。但善卷是否真的曾在武陵隐居 ,以前并无人对之加以探究。从有关文献史料看 ,善卷是湖南武陵本土人物。善卷隐居江苏宜兴“善卷洞”的说法是没有多少根据的  相似文献   

10.
约翰·济慈和先秦道家都在真、善、美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济慈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当成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指归,在美的根基上探讨真,又在美的追求中感受善;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均次之.在对"真"的理解中,济慈将存在于主观世界的想象扩展到"真"的范畴中.道家的"真"与济慈的"真"内涵也不完全相同,道家之"真"倾向于本然的存在状态,无关乎主观想象之"真"的问题.从文化渊源上看,济慈对真、善、美的阐释源于古希腊文化的大背景,道家思想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则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