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部史学发展史,就像一条奔涌的大河,史学创新接连不断,一个浪头接着一个,一个浪头即是一个创新。把这许许多多的创新略一归纳即可看出,它们大体上属于两种类型。一种是继承性创新,一种是超越性创新;前者可名之曰“有容乃大型”,后者可谓之“破旧立新型”。两种史学创新常相辉映,构成史学长河奔流不息的奇丽景观。所谓继承性创新,指的是史家在面对过去史学成就,创造新的史学思想体系时,强调继承过去的优秀成果,把过去的成就融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中国的孔子、司马迁、郑樵、章学诚等人是这种史学创新的典型。孔子整理古书的…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史学正处于一个异常复杂与严峻的时期。一方面,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史学研究日新月异,成绩显著,确实呈现出了繁荣之势。另一方面,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国内改革开放大潮的双重挑战面前,史学研究也步履维艰,前景暗淡,的确存在着危机之忧。史学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人们的希望与忧虑同步增长。那么,当代中国史学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呢?笔者认为,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革。通过改革,增强史学研究内部的生机活力,强化史学研究自身的“造血功能”,建构史学研究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从而赢得史学研究的新一轮辉煌。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客观主义史学支配着西方史坛,其特征是主张客观的研究、崇尚史料、轻视理论、不作价值判断等,它对近代西方史学的发展和繁荣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客观主义史学在某些方面却违背了历史科学的性质和历史研究的实践,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史学研究开拓新领域,研究新课题,推出新成果,并为两个文明建设起积极作用,这是每个史学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史学界在讨论如何克服史学研究中的“危机感”,让史学研究走上繁荣的新阶段时,我想就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史学价值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英美教育史学是在变革中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受教育史研究处境变化的影响以及英美主流史学理念变革的驱动,20世纪英美教育史学的研究取向,先后经历从辉格教育史学到社会教育史学,再到文化教育史学的转换.这种教育史学研究取向的转换,是英美教育史学者适应学术生存环境变化做出的与时俱进的调整,结果是为英美教育史学的创新与繁荣开辟出新的路径.科学认识和把握20世纪英美教育史学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教育史学的创新与变革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朝乾隆、嘉庆时期,是我国史学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考据学风盛行,许多学科都以考据为治学的主要手段。在历史研究中,考据史学垄断了史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考据史学趋于成熟。乾嘉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考据史学成熟并垄断史坛的局面呢?这决非偶然,有其产生的内在必然性。长期以来,对于乾嘉考据史学产生并得以盛行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  相似文献   

7.
俗史学是中国史学的真正源头,它在讲述内容、讲述主体、讲述对象、历史观念上都具有明显 的民众性特征。中国史学雅俗分流的格局正式形成于夏王朝建立之后。雅史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与俗史学 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雅史学的长足进展对中国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俗史学长期被排挤于主流史学之外, 对民众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塑造都十分不利。两宋时期,俗史学开始复兴。近代以来,俗史学更加受到 重视。雅、俗共同繁荣的史学新局面的出现,必将把中国史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发展。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继李大钊之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开创之功的史学大师。他的史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一是善于开风气。首先表现于他以唯物史观为钥匙,打开历史科学的殿门,解决了中国古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其次是他的不断追求、只问攀登莫问高的学术创新精神。他的许多研究引领了当时的学术争鸣和学术繁荣。二是他重史料,尊重考据学。这一特点反映了时下学者动辄以"史观派"称谓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片面性。三是他具有"以情智交融之文笔,传古老历史神韵"的历史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史学创新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历史认识活动的全过程,也涉及整个历史学科的方方面面。本人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创新与继承不可偏废。离开了创新,史学便失去了生机,失去了发展前途,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于在强调创新的同时,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贬低甚至否定史学传统,这是应该警惕的一种倾向。学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以前人的成就为基础,充分吸收前人所创造的一切知识财富,才有可能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成就。从司马迁到班固,从刘知几到章学诚,从乾嘉学者到王国维都是如此。史学史上的无数事例足以说…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任务,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面向实际,了解实际,研究实际,历史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史学研究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史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为进一步解放思想,繁荣史学研究,使史学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刊邀请校内部分专家、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讨论。现将笔谈发表。  相似文献   

12.
研究,即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真相、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史学研究的价值在哪里?以笔者之见,史学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创新。创新。主要是指研究题目的创新、研究内容的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为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增强抗日斗志,昆明史家以昆明报刊为平台,利用史学进行抗战宣传。昆明报刊的史学研究一度呈现繁荣之势。这时昆明报刊的史学研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爱国主义思潮贯穿于史学研究之中,一切为抗战服务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支点,重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史研究是抗战时期昆明报刊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抗战时期昆明报刊的史学研究工作,书写了20世纪学术史上很有意义的一页,同时也给抗战大业的最终完成提供了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界关注实录并对之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迄今已发表了不少的论文,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可是,对于代有修纂、规制宏大、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实录来讲,以往的研究显然还非常薄弱,系统的研究更是付诸阙如。如今,谢贵安教授的《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出版了,这是一部系统研究实录体史学的厚重之作,无论是宏观的理论探讨,还是微观的细节考订,都多有创新,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产生的改革思潮与风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对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史学强调经世致用思想,为探索中国的改革之路而积极研究西方各国历史。甲午战争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变法维新思想高涨,维新派抨击封建史学,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史观初步形成。资产阶级史学虽呈现一时的兴旺,但其本身的局限性无法促进史学的繁荣。“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使史学迈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论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理论就是史学观的进一步体系化和逻辑化。没有史学观,当然可以有历史学;但没有史学观,却不可能有史学理论。史学理论就是史学观的理论形式和理论表现。史学观把历史学从所有那些不是历史学的东西中间寻找出来,加以规定和确认,要赋予历史学一个理想的目标。这个理想的目标实际上也就是真正的历史学的固有内容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与史学创新的结合是当今学术界非常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在此方面,白寿彝先生大加提倡并身体力行,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他对历史学理论的研究、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史家三长”论的全新诠释以及对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撰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博学传统是历史学科基本特点的体现,是历史通识的要求;从知识论上说,是一个时代知识多样性对史学家的要求。历史学的博学传统是在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特点直接影响史学博学传统的形成与变化,而博学传统促进了史学的开拓与发展。到了近代史学博学特点与史学近代化相联系,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使得历史学的博学传统带上时代的特色。注意博学传统,创新史学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怀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全力以赴地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建设。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在院第五次史学理论座谈会、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和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第二届理事会暨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等不同场合,先后就如何理解和实现史学研究的创新体系、为什么要重视和加强史学理论的建设,以及应当怎样对待唯物史观遇到的空前挑战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将他的这三次讲话合并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知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的中国史学复兴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目标 :首先是实现历史观的创新 ,研究人类社会整体的全面的历史 ,从经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等各个领域全面认识历史 ;其次是在新的历史观指导下实现史学理论知识来源的开放式 ,研究者队伍不断扩大 ,专史研究的综合性和史学功能的多样性等史学理论知识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