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方面特征的三个原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了突出地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大量矛盾和问题以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也决定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不仅要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更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次、更具普遍性和长远意义的"文化"建设问题。和谐社会是一种体现现代文明的社会理想,"和谐"是一种文化境界。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属性在观念形态上的集中反映,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目的性与工具性、一元性与多元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普世性与特殊性的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实践中,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与特征,立足于中国现实,借鉴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并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新追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同时也体现在中国历史上众多杰出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与实践的求索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我党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新发展与统一。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价值应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核。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社会价值变化,重视社会价值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构建和谐文化,塑造社会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社会发展,引领人和社会的前进方向,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新追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同时也体现在中国历史上众多杰出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与实践的求索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我党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新发展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促进社会发展.它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这多个方面,正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方面.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协调地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加强社会建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0.
也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逻辑地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和文化和谐,这要求我们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拥有多样性和谐人格的社会成员共生共荣的社会生态系统;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石,是健康的现代社会成员的实质所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科学逻辑起点.和谐人格是生命自然律动和自主意识调控交互作用的能动人格,是理性、需要和能力健全匹配的完整人格和自我特质突出而内洽的个性人格,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武装起来并遵循科学理念和规则去思考、定向和行动的科技人格,是自我的本然存在自觉参与、创造和享有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科学获取、积极展示、合理建构和充分享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与外部生态环境和自身生态肌体协调创新的互动实践过程中持续生成的学习-协商-建构化开放性生态人格.和谐教育是培养社会成员具有和谐人格的能动实践过程,是和谐人格与和谐社会生成,连接与转换的桥梁与基地.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与和谐意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构建“和谐意识”,把和谐的理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在当前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增强十二种意识,即:差异意识、包容意识、共生意识、合作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民主意识、发展意识、稳定意识、改革意识、学习意识、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3.
和谐人格是人格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人格内部的各种成分只有通过自我对其进行有机整合,个人才能保持与现实环境的协调一致,形成良好的健康心态。和谐人格、和谐社会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通过加强人格修养、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加强健康文化建设等途径培养人们的和谐人格,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席勒的审美政治学和审美人类学都可以称为“和谐美学”。通过审美教育造就和谐人性,进而实现政治文明与社会和谐是席勒美学的逻辑理路和终极理想。席勒美学告诉我们,只有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只有通过人内在的心理和谐,才能实现人外在的社会关系和谐。研究席勒的和谐美学,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化生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大学建设,更加注重教育中的人文性、协调性、持续性、多样性、公平性。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崇尚学术理念、服务社会理念、持续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理念、引领社会理念。坚持人的协调全面发展,弘扬团结合作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校内体系自身和谐,即校园环境、学生自身、师生关系的和谐,与校外沟通相互和谐,即学校、家庭、政府间的和谐方面入手,论述了如何建设和谐校园,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讨论了和谐社会视角下传统生产力定义的缺陷;指出了和谐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证了和谐具有生产力功能的作用机理。文章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对传统生产力观进行变革,树立和谐生产力观。  相似文献   

18.
和合思维是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内在精髓和灵魂,与西方注重矛盾思维的传统相比,它以对立和谐与系统和谐为其观测视域和理论致思,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智慧。建设和谐文化和确立和谐思维方式,必须以继承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为基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继承和创新的历史实践中开创中华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和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交往原则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和谐文化应当坚持整体性和长久性原则;采取继承文化传统,城乡一体化发展,维护国家周边安宁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的和谐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可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牢固的精神纽带、坚实的智力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