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以来,辽代墓室壁画的大量发现,展现了辽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所发现的辽墓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的服饰,从形制、质料、图案、颜色、佩饰等方面,来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契丹服饰体现了契丹民族效法大自然,与游猎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也体现了契丹民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阜新地区发现发掘了辽代契丹族壁画墓,主要有西山村辽墓壁画、辽许王壁画墓、黄家沟辽墓壁画、平顶山辽墓壁画、平安地辽墓壁画、关山萧和家族墓壁画、烧锅营子萧墓壁画、萧图古辞家族墓壁画、木头沟石板壁画墓、马家壁画墓、程沟辽墓壁画,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当今人们研究辽代社会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佐证。不仅反映了辽代丧葬习俗,而且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反映了辽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揭示了契丹人汉化与辽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折射出契丹民族精神;展示了契丹民族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3.
辽三彩是受中原汉族制瓷技术影响,在辽朝统治区内烧造的低温釉陶器,其制作方法是在烧好的素胎上,施以黄、绿、白三种颜色的釉彩,经过低温二次烧成。辽三彩因其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特色而独树一帜。辽三彩的造型、纹饰等均来自于契丹民族和辽代社会,契丹民族的独特风貌和文化特征,使辽三彩更具民族气质,从辽三彩中可以了解到契丹人的生活习...  相似文献   

4.
赤峰市翁牛特旗、林西县是契丹民族发源、发展的摇篮。若要了解契丹民族与辽文化的发展、演变,翁牛特旗与林西县的文化遗存是必不可少的材料。本文将对赤峰市翁牛特旗、林西县的辽代文化遗存进行整理,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辽代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辽代是生活在中国东北部契丹族建立的大辽政权,契丹族农业发展以辽代建国前后划分界线.辽代建国以前,虽然契丹族原始的粗放农业在迭刺部中就已出现,但主要的生活方式还是游牧生活.辽代建国后,由于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和汉族带来的先进的农业技术,使辽代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业在辽代经济中逐渐占居了主导地位.统治阶层、铁制农具、兴修水利和汉族知识分子对辽代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辽代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民族在很早的时代就已经学会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并掌握了金属开采、冶炼和制造等技术。契丹民族开采的矿种有银、铜、铅和铁等,冶炼和制造技术发达,他们主要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论述了辽代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金属冶炼,及辽代矿产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辽代妇女贞节观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契丹族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反映了契丹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契丹故俗中婚姻观念的进步因素。贞节观的淡化是受契丹民族固有的草原文化,以及隋唐五代婚姻中开放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贞节观的淡化,使契丹妇女敢于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契丹女性为辽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辽代契丹族的饮酒习俗很多,有礼仪饮酒、喜庆饮酒、祭祀饮酒、奖罚饮酒等,契丹族对酒的生产与管理有着独特的方式,契丹族的饮酒用品同草原游牧生活息息相关,考古发掘的辽代墓葬中发现随葬有各类酒器,辽代壁画中多描绘有饮酒的场面,辽代酒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辽代的官方教育与科举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辽是契丹民族于唐末五代之际,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国家。辽在建国以后,推行了一套开创振兴文教的举措,大大地推进了包括契丹民族在内的辽代文明。在封建时代,教育是科举的基础,科举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辽文明的兴盛与它所推行的教育、科举政策...  相似文献   

10.
契丹文文学在辽代的崛起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长城以北大草原上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契丹人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民族精神,也孕育了契丹人质朴刚健、真率自然的文学艺术。而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的包括契丹文文学在内的有辽一代文学,则给相激相融、互动互补的中华文化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历史格局注入了新的因子与新的活力,为辽、宋、金、元时期文学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走势强劲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壁画的研究、思考与模仿,开创了高仿辽代壁画这一独特的草原画派,丰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重点介绍了契丹人的墓室壁画和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主的辽代壁画,并且对高仿辽代壁画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有助于推动对契丹以及辽代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和”成了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总法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天下大齐”,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仁者爱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在人的身心关系上主张,“修身养性”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追求邦交和谐。先秦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巫教作为契丹人早期的宗教,在契丹历史发展的个阶段中起过不同的作用。早期契丹人信奉的是自然神,并通过巫教祈禳活动,追求的是部族平安,生业发达,对契丹族的发展和壮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契丹建国时期,巫教则与政治紧密结合,通过神道设教,为阿保机建国制造宗教舆论。契丹建国后,巫教被纳入到严肃的礼仪制度中,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突出天命皇权的重要作用。在民间,萨满巫教仍然是契丹人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2,22(5):56-61
浓烈的悲情色彩和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融状态,是汉皇室楚歌鲜明的艺术特色,这与现实政治带来的巨大痛苦、汉代“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楚文化本身固有的悲情因素及楚辞歌乐舞的混融状态、汉代倡乐之风的盛行、充分抒情的需要密切相关。对母体文化的怀恋、残酷的政治现实、汉帝王后妃本身较高的文学素养使他们倾情于楚声歌唱。  相似文献   

15.
回族擅长经商,回族商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近代回族的商业经济继承了明清时期的传统向更高层次发展,不仅门类众、数量多且逐步走上现代商业机制。近代回族商业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的平衡、社会福利的增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及国际间的交流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视野下,详细分析了“文明”与“野蛮”、“自我”与“他者”、“话语权”与“失声”这三个二元对立的等级秩序,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消解中心、再现边缘、彻底颠覆并解构这些二元对立结构的方法。通过肯定差异性和矛盾性的同时强调二者的平等、共存关系,为深入解读库切深邃多元、开放前瞻的思想体系提供了全新的后现代视角。  相似文献   

17.
通过汉代与唐代铜镜的装饰比较,得出在整个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生活更加多样化和精致化,装饰的方法和风格逐步走向成熟、自由和情趣化。这也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工艺发展史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苗族人和谐的社区生活是苗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础,而这种和谐的环境又与苗族生命观联系十分紧密。是他们的泛生命意识造就了和谐的自然生存环境,造就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由此,创造了和谐的社区生活。  相似文献   

19.
几米是一位用画笔描绘梦想的诗人。几米绘本画面优美,构图和谐,色彩艳丽;语言简洁、清新、富有哲理;他描述的故事大都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都市人物、小动物作为主角,结构完整;情感丰富,充满童真童趣。  相似文献   

20.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普通民众的言行举止方面。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包含礼貌以及礼节等内容,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社会、国家之间交往互动的重要“介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际交往应该自觉剔除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在个人层面的交往互动上体现诚信和友善,在社会交往层面上体现平等自由,才能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共处。因此,现代礼仪的构建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礼节、社会礼仪文化和国家仪式三个层面的内容,并建立相对应的社会机制来设计、制作和推广现代礼仪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