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叠合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壮族的花婆信仰也表现出文化叠合的特质.文章运用文化叠合理论,对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现象进行描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神话研究史的回顾反省,借鉴西方原型批评关于神话文学移位学说的理论,以及西方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从构建中国式神话研究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在神话研究领域以“中体西用”取代“西体中用”的理论设想和具体操作程序,希望引起学界关注,扭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把中国神话的历史学、宗教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拉回到文学研究的本体中来.  相似文献   

3.
越南文化与骆越的关系,一直是越南学界讨论的焦点。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的那些活态传承的神话叙事及信仰仪式展现了岱侬族与中国古骆越文化的深远渊源。这些文化传统不仅在民众的口述与记忆中,还通过祭祀仪式、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活态形式实践着,为中越跨境族群的现实生存和世代传袭提供了共享历史和家园遗产。  相似文献   

4.
壮族花图腾考丘振声以花为图腾,是较晚出现的。但它的内涵变化大,涵盖面广,在近代壮人中,她完全变成了主宰人间生育的女神。关于她的起源神话,各地壮人说法不尽相同。在广西红水河流域、龙江流域、右江流域部分地区,以及云南文山地区流行的神话说:“花”,是一位女...  相似文献   

5.
帕米尔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我国塔吉克族便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塔吉克族及其先民信仰过多种宗教,塔吉克人的宗教信仰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原始宗教信仰阶段、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信仰阶段、佛教信仰阶段和伊斯兰教伊斯玛义派信仰阶段。有关塔吉克人的多神崇拜情况虽无文字资料可查,但从流传在塔吉克民间的神话传说和一些民俗事象来看,塔吉克先民确曾膜拜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如太阳神话、月亮神话、山神话、水神话、风神话、雪神话、花神话等即可作证。从古代塔吉克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臆想解释…  相似文献   

6.
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的必要性 民间文学艺术是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分,其概念从广义上理解,包括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它是同一社会群体文化、社会特征及其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 民间文学艺术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四类:即语言形式(民间故事、民间诗歌、谜语、谚语、童话、传说和与特定时期及地区相关的信仰、神话、颂诗等);音乐形式(民歌、民间音乐);“动作”形式(民间舞蹈、戏剧和各种礼仪以及游戏)和有形形式(绘画、壁画、雕刻、雕  相似文献   

7.
巫术与太阳崇拜——一种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几乎全世界各民族都存在过日神信仰,太阳崇拜所体现的文化内容实际上属于原始文化系列的,如太阳崇拜中的巫术内容.日神信仰所蕴含的巫术意识和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巫术控制太阳、巫术祈日、巫术与方位、太阳梯子的巫术意义以及“太阳父亲”的所为等等.巫术性意识突出表现在祭日与拜日的仪式中,另外也反映在日神神话中,这在各个民族中所表现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神话由于历史原因,与古希腊神话相比,不具备完备的系统,但并未从人民的意识和生活中消失。低级神灵和关于他们的认识,以多种形式保存在仪式、民间文学和节日庆典中,继续对民族的心理和文化产生作用。因此,对俄罗斯神话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解读俄罗斯文学和艺术作品,更有助于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民间文学象天女散花,到处都是。我们要了解民间文学的全貌,就必须进行深入、广泛的搜集。作为民间文学工作者,应该有无花不采、无事不记的思想,只有在大量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提炼、酿造工作。列宁曾说,一个民族有两种文化。这在民间文学中更为突出。如《布伯》这个故事,在壮族民间广泛流传,人们把布伯作为一个英雄,把理想、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是,这个故事一到了封建道头们的手里,编成了“师公”唱本,便为宣传宗教迷信服务。他们把布伯说成是一个有万样“符法”,能登天下地的“神灵”,要是到三月三不祭他,那可就要大难临头。而唱“师公”的人,便说布伯就是自己的师傅,依此类推,他们就是布伯的化身,“神”的代表。这样《布  相似文献   

10.
后土曾经是自然神、文化英雄和祖先神。它由古代神话里的神进入正统道教神龛里,变为四御之一,被民间宗教收为老母神,又演变为民间信仰里的娘娘神。本文认为后土崇拜是一种膜拜仪式,是神话与仪式的交互作用,它至今仍然存活于华北民间社会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后土信仰具有类型化特点,它以庙宇为依托,以神社为实体,以祭祀和社火的仪式为通神的媒介,以适应民众的基本心理需求为旨归,以神话叙事来体现信仰传承的普化性。后土信仰渊源于古代神灵与祭祀的传统,是国家正祀演变为民间祭祀的产物,其时间当为金元以后,特别是明末随着道教走向民间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刘宗迪博士以汉末"传西王母筹"运动发端于关东为据,提出西王母信仰或神话发源于我国东部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其所说《管子》中《轻重己第八十五》中有关"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出祭王母"的记载也不能作为西王母信仰或神话源于我国东部的根据。仔细推敲,其"西王母信仰源于上古时代的秋尝仪式"、"西王母的原型则是秋尝仪式上祭拜的祖妣之神"的观点也不乏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翟鹏玉 《学术论坛》2007,(10):173-176
壮族始祖--花婆神话,蕴涵着壮族人神同构以缔结生态伦理的逻辑理则在内.它所包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张力,以及它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度发越的特殊形式,对当代生态伦理话语的建构与走向形上玄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周春秋时代,流传着周族祖先后稷的历史,其中虽附会不少神话,但确也保存了周代民俗上的一些真实材料;原始宗教的“高禖”信仰,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汉唐以至近代的论著中,凡涉及“高禖”者均以祭祀求子嗣作为解释;但是,  相似文献   

14.
仪式不仅具有对事件的个体记忆功能,也可以表述对于集体心智结构的认知记忆.仪式的这种认知性记忆除了通过语言来表达,更多的是以身体来展演.以仪式中身体实践的认知记忆作为理论切入点,通过对嘎日利祭祀仪式中身体实践结构与萨满神话和敖包祭祀的结构对比,可以认为,嘎日利祭祀所传承并延续下来的是萨满教信仰.  相似文献   

15.
报刊文摘     
珞巴族神话与生殖崇拜 我院于乃昌在《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5期上著文,对珞巴族神话与生殖崇拜作了论证。他认为珞巴族神话极丰富,其内容大致包括:开天辟地神话、万物起源神话、人类诞生神话和祖先——英雄神话等各方面,构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神话大观。珞巴族神话,其核心主题即“生殖”,生命力的自我表现和对生殖的崇拜  相似文献   

16.
黄英振同志的《“壮西》的艺术特点》一文(见《学术论坛》1982年第五期),是针对我的《壮族民歌种种》(见《民间文学》1980年9月号)而发的议论。他认为拙文对“壮西”与“壮欢”这两种壮族民歌的艺术风格所作的比较,“是非常片面的”。在这里,我有必要作如下说明: 其一,我的拙文,只是将各地区的壮族民歌,按其形式体裁,归类成“壮欢”、“壮西”、  相似文献   

17.
两宋典籍所载宋太祖诞生神话,其五个主要情节除了必不可少的感生元素,显系因袭前代帝王而造作,其主体部分“胞衣如菡萏”及“异香”的情节,则是中古时期极为发达民俗信仰“莲花化生”的反映.由这一诞生神话包含民俗信仰色彩的独特性格,以及宋初的政治情势,可知其流布于太祖登位之初.五代动荡造成空前的合法性危机,使传统的合法性资源顿减,后周灭佛运动则留下了宗教恐怖的氛围.与之匹配的是带有佛教色彩的宋朝开国神话大量涌现,宋太祖诞生神话为之代表,并与之共同形成宋初政权重建合法性信仰的最初努力.  相似文献   

18.
侬易天同志在《壮族民歌种种》一文中,对“壮欢”、“壮加”、“壮囡”、“壮西”等几种壮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作了分析介绍,其中谈到:“无论从形式或韵律方面看,‘壮西’要自由得多。它没有腰脚韵互押……远没有‘壮欢’含蓄、凝炼和紧凑。”(见《民间文学》1980年第九期)我认为,这一论断是非常片面的。所谓“欢”、“加”、“囡”、“西”,是不同地区的壮族群众对壮族民歌的称谓。叫山歌为“西”的,主要是南部方言区。“壮西”的形式或韵律,是不是那样“自由”呢?不。如德保的北路“西”,流传于田东、田阳、百色、靖西等邻近县及云南省文山州的部分地区。这种“西”的韵律结构要求特  相似文献   

19.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不断地认识世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神话。这些神话,体现了壮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初看法,是古代壮族人民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萌芽。关于“大气”构成天地的观念古代人类对于他们生活在其中的奇妙的大自然,具有特别浓厚的探索兴趣。浩渺的苍天,广袤的大地,纷繁的物类,是怎样形成的?壮族先民通过探索和思考,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而又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壮族文化,其中包括相当丰富的哲学遗产。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对壮族无神论思想作一简略的描述。远古神话中的无神论倾向壮族具有自己独特的神话系统。在秦、汉以前,壮族属处于原始社会的历史阶段。那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人们的思维水平低下,知识非常贫乏,对自然界以及人本身的种种现象感到迷惑,无法理解和解释,由此产生了畏惧、依赖、崇拜心理,同时又想去了解、控制和驾驭它们。出于崇拜心理,产生了原始宗教;出于想了解、控制和驾驭的愿望,产生了神话。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①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产物,是远古时期人们对世界的一种幼稚的看法。神话植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它仍然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是经过人们头脑中幻想的三梭镜所折射改造罢了。远古初期,壮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斗争中,创作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例如《天地分家》、《姆六甲》、《布洛陀》、《布伯的故事》、《特康射太阳》、《妈勒访天边》等等。这些神话保留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和思想风貌的斑斑遗迹,是壮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