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惩治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际恐怖主义罪行的惩治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与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由于国际恐怖主义罪行具有国际性、跨国性、有组织性、活动方式多样性和危害严重性等特征 ,在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方面 ,国际社会的应变措施时常显得捉襟见肘 ,世界各国的刑事对策也出现滞后的现象。因此 ,如何有效地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 ,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与各国刑事立法需要迫切因应的课题 ,也是目前法学界亟待深入研讨的问题。本文拟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着手 ,进而分析其犯罪的性质 ,并就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惩治的相关理论及法律对策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恐怖主义的内涵及其惩治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恐怖主义危害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各国通过了若干个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国际公约,规制空中劫持行为、危害民用航空和海上航行安全的不法行为、危害受国际保护人员的不法行为、劫持人质等恐怖主义行为。在这一意义上,恐怖主义是一种国际犯罪。这些国际公约为各国在惩罚恐怖主义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提供了法律框架,并且建立了适用于各缔约国对恐怖主义的普遍性管辖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恐怖主义犯罪愈演愈烈,其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破坏使其成了各国政府、相关国际组织不得不高度重视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建立一套有效的恐怖主义犯罪风险评估机制,通过识别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法律保护对象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应对能力等,提出预防、减轻和控制风险的最优对策,这对于预防、制止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恐怖主义行为罪与恐怖活动罪是反恐斗争中必须明确的两个基本概念。我国刑法虽然多次涉及恐怖活动罪,但对恐怖活动罪并没有明确概念,亦未提及恐怖主义行为,从而导致一些明显属于恐怖主义犯罪的案件转以认定为普通刑事案件。文章结合新疆恐怖犯罪的客观现实,对恐怖主义行为与恐怖活动进行探讨,以期厘清恐怖主义行为罪与恐怖活动罪,从而有效地惩治恐怖主义犯罪。  相似文献   

5.
喻义东 《兰州学刊》2007,(11):116-119
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内涵就是恐怖主义犯罪本质属性的总和.根据上述对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语意分析,恐怖主义犯罪的内涵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从恐怖主义犯罪的客观效果上把握其犯罪性;从恐怖主义犯罪主观目的上把握其反国家的性质;从恐怖主义犯罪行为特点上把握其恐怖工具性.三个要素构成了恐怖主义犯罪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反恐立法之价值取向——以人权保障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宗亮 《东岳论丛》2006,27(4):168-173
恐怖主义犯罪在当今社会日趋严重,其手段愈来愈残暴,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根本上讲,恐怖主义犯罪极大地侵犯了人权。为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各国都相继颁布了一些法律,加强了反恐的措施和力度。这些措施对于有效地防范恐怖主义活动,起到了有益的和有效的作用,但同时,有些措施也侵害了公民的权利。为此,国际社会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时,无论在反恐立法还是在反恐实践中,都应将保护人权免遭恐怖主义犯罪的侵犯作为其最高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独狼式”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今国际恐怖活动犯罪的新常态,国际恐怖主义也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新一轮活跃期。在互联网技术革新发展背景下,“独狼式”恐怖主义也日渐在网络空间滋生蔓延,成为网络恐怖主义重要表现。网络时代“独狼式”恐袭仍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威胁。探讨网络时代背景下“独狼式”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生成机制,掌握“独狼”袭击者实施犯罪的行为特征以及治理难点,是实现有效治理“独狼式”恐怖主义的必然要求。在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大背景下,推进“独狼式”恐怖主义犯罪治理,情报应用是前提,侦查打击是手段,源头治理是关键,技术治理是支撑,国际合作是桥梁。国际社会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继续坚持标本兼治,致力于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有效打击恐怖分子,全力阻遏恐怖势力蔓延。  相似文献   

8.
牛丽 《理论界》2012,(2):156-157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梦魇和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9.11"事件特别是2008年11月26日发生在印度孟买长达59小时的恐怖袭击事件,将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推向了巅峰,标志着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以当今国际形势为背景,针对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出现的新特点,仅对国际社会联合遏制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 2 0 0 1年美国 9·11事件到 2 0 0 4年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人质事件 ,恐怖主义犯罪频频发生 ,它严重地危害世界和平与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 ,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学术界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也逐步活跃起来。如何界定恐怖主义犯罪、掌握恐怖主义犯罪新动向 ,在此基础上如何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自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及相关问题  要研究恐怖主义犯罪 ,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恐怖主义。之所以称之为“恐怖主义” ,也就说明它是一种理念或思想体系 …  相似文献   

10.
恐怖主义犯罪目的之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怖主义犯罪性质决定于恐怖主义犯罪的目的,然而,将恐怖主义犯罪的目的认定为政治目的、社会目的、个人目的或制造恐怖的目的都是不完全的。恐怖主义犯罪的目的性在于其反国家性,这是从恐怖主义犯罪的历史渊源、恐怖主义犯罪的内在本质和反恐怖主义犯罪现实需要中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一结论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把握真正的恐怖主义犯罪,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犯罪、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11.
张宗亮 《东岳论丛》2004,25(5):189-193
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网络空间内 ,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攻击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具有犯罪现场和空间的虚拟性、犯罪行为的隐蔽性、犯罪手段的智能性和犯罪危害的扩散性等特点。各国在与网络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 ,由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管辖权等问题 ,因此应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取得共识 ,进而达成一项国际协议以应对挑战。《网络犯罪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控制网络犯罪以及其它形式的计算机滥用行为的国际刑法公约 ,其旨在通过敦促缔约国进行适当的立法和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 ,以达成一种共同刑事政策来加强社会保护 ,从而打击严重的网络犯罪。《网络犯罪公约》在国际刑法控制数字化犯罪方面开创了先河 ,对我国运用刑法手段控制网络犯罪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从伦理层面看,恐怖主义源于对道德价值的颠倒,双重道德标准;教主膜拜与精神控制;末日情结与暴力行为;功理上的狂执偏差是邪教恐怖主义的四大特征。“神赐恐怖”导致了邪教恐怖主义犯罪方式、目标上的不加区分性和残忍毁灭性。  相似文献   

13.
陈阳 《山东社会科学》2005,(12):104-105
国际海洋环境犯罪是与环境法学、刑法学以及国际法学密切相关的一种当代新型犯罪。近年来随着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关国际海洋环境犯罪问题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对国际海洋环境犯罪理论的历史发展进行概述,并尝试着对国际海洋环境犯罪的概念和具体犯罪类型予以研究界定。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恐怖主义犯罪的日益猖獗使得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纷纷做出立法反应.境内外恐怖势力的存在现实决定了恐怖主义犯罪也已成为我国当前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2001年《刑法修正案(三)》集中对刑法典中的恐怖活动犯罪进行修改和补充,但依然不能完全适应反恐形势的需要.应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对我国刑事法加以完善:增设相应恐怖活动罪名,完善具体个罪的量刑情节,改革我国刑罚结构,完善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程序法,条件成熟时制定专门的反恐法.  相似文献   

15.
在刑法领域内,犯罪化是指将不是犯罪的行为在法律上作为犯罪,使其成为刑事制裁的对象。但是并非一切行为皆可成为刑罚介入的范围,一定的度仍然存在。有些领域的活动,刑法应当慎重干预甚至不应当干涉,这就是犯罪化的延伸边际界限问题。单纯的思想表达、行使宪法权利、身份与状态、复杂的市场经济行为以及没有罪过的行为应当在犯罪化时谨慎介入,刑法的触角在当前应当是收缩,而非扩张。  相似文献   

16.
国际犯罪刑事责任再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国际刑法领域 ,刑事责任仍是研究和解决的核心 ,只不过其涉及的问题更复杂 ,认识上的分歧更多。对国际犯罪刑事责任概念的理解应站在国际刑法“两重性”的基点上 ,既体现刑事责任的基本特征 ,又突出国际性特点。国际犯罪刑事责任的范围 ,是国际刑法研究中必须解决的理论前提 ,而国际犯罪刑事责任范围的确定 ,取决于国际犯罪的范围和国际犯罪刑事责任承担者的范围。国际犯罪刑事责任的实现是研究国际犯罪刑事责任的归宿 ,而追究国际犯罪刑事责任的管辖权限、启动程序和实现方式都有不同于一般刑事责任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理论关于犯罪对象的研究没有进一步深入,主要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将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区分开来.对此,可引入行为对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明确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合,但其性质、与犯罪行为的联系程度、存在范围均不相同.由此,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作用的,能够表明犯罪客体的存在形式而为构成犯罪所必备的客观存在,其外延包括人、物、行为规范及信息.  相似文献   

18.
罗刚 《学术探索》2010,(1):45-50
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必须掌握好打击的时机、依据及限制。打击的准确时机是针对正在进行的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行为,应对“预先防卫”或“滞后防卫”合法性进行分析。打击的依据当然是相关的国际法,必须处理好国际法与相关国内法的关系,同时必须防止“打击过当”,掌握好打击的必要性、相称性。  相似文献   

19.
王珂 《云梦学刊》2011,32(3):88-90
事故犯罪具有法益侵害的严重性,学界对事故犯罪的研究有所缺失。笔者认为,事故犯罪是指负有特定义务的主体违反注意义务,产生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财产权利的严重结果,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以事故犯罪的概念为逻辑起点,事故犯罪的主体则是指实施事故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相似文献   

20.
论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犯罪构成中的犯罪对象,在不同的场合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时被作犯罪客体的表现形式,有时被用作犯罪行为的直接指向,由此产生犯罪对象研究中的各种混乱。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是将两种含义分离,前种属犯罪对象,后种则应另设行为对象的概念概括之。行为对象与犯罪对象有密切联系,许多情况下两者会发生重合,但其区别也是明显的:它们的作用不同,与行为的联系方式不同,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不同。因此在犯罪构成中,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是同时存在的概念,两者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代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