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学批评学是实践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不能没有一些大家公认的批评原则和内在尺度.但自从不提"文学批评标准"以来,文学批评的尺度和原则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为了加强文学批评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本文提出应以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审美升华作为文学批评的三大原则,并对它们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以及在应用时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做了必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李新亮 《天府新论》2011,(6):137-140,156
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学院批评、作家批评与媒体批评互相攻伐的混乱局面。文学批评的各种病症日益凸显,具体来说,一是,学院批评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工具的文学理论极为推崇,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各种理论的实验场,成为了"理论"批评;二是,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从文学批评到批评姿态彰显的病态转变,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并不是为了探究文学创作经验与理论方法而是为了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与立场;三是,当下文学批评少有真诚而深刻的求疵的批评,到处可见的则是寻美的批评,由此导致批评品格丧失、庸俗批评大行其道的批评病象。  相似文献   

3.
散文批评理论建构是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的散文批评理论建构尚未被纳入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宏观视野之中,散文批评理论的贫乏一方面昭示着散文批评在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中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散文批评发挥此种作用的巨大潜力。散文批评理论有着极大的本土生长空间,文学批评界只有提高对散文批评的重视程度,增强理论原创自信心与原创能力,才有望使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在散文一维获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开始向伦理面转向,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明确的批评方法在学术界全面复兴.从文学批评的本质、后现代语境和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内动力三方面因素来论述文学批评伦理转向的必然性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是文学批评理论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代,文学批评家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迎来了中国文学事业的春天,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终于告别了极端功利的批评倾向,使文学艰难地回到了自身。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批评很快就迷失在"商品化"、"市场化"的时代潮流中,在告别了"政治投机"之后,却再度陷入了另一种投机状态。这种对"方法论"的态度使当代文学批评形成了一种"理论至上"的文风,最终导致了文学创作界与理论批评界的隔膜。与这种尴尬的批评现状相伴生的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迷失","文学价值"和"批评价值"的双重迷失,理论界需要对这种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我们相信,随着批评家的理论自觉,学术评价制度、匿名审稿制度、期刊评级制度的逐步完善,一种独立、自由、健康的文学批评局面或可形成。文学批评不是为某位作家、某部作品而存在的,它所捍卫的是文学的尊严。  相似文献   

6.
对于新时期批评现状及出路的理性检视和实践探求成为当前文坛热点之一。本文作者立足于对美国当代杰出批评史家雷纳·韦勒克精深的理论及批评史著作的诠解与考察,着意于从中提取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适用启示。作者认为,韦氏对文学批评学科特性的界定十分符合文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有助于人们在理论上准确把握批评的应有功能;而在具体批评操作中,韦氏关于批评尺度、批评方法的论述与践行又为当前文学批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启示。借鉴并接受这些启示,将有助于纠正因理论界对批评的理论本质与实践功能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定位而导致的诸多混乱,促使文学批评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界凝聚着一种反思意识。这种意识催动了我们对文学批评的现实处境和发展趋向的深入反省。批评的反思不仅唤起了批评创造和理论建构的热情,而且重新凸现了批评界对批评的学科意识和批评的价值担当的关注和强调,为批评的本体建设及批评的当代形态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原生文学批评长期被学术界、批评界视作"不入流的事物"而选择性忽略,难以进入理论研究视野。但这种"网生文学批评"作为网络文学批评的"中间取向"却是互联网世界的主流批评,最能代表网民的主观好恶、审美趣味与价值倾向。它以技术赋权带动文学批评主体转换,以脱冕言说替代传统批评的严肃论述,以网络审判重塑在线批评价值标准,在颠覆中分享了批评话语权。这种"人民的"、大众的后现代主义批评促进了草根批评与精英批评间的竞争互动,推动了小众性、个性化批评的兴起与多元化审美取向的共生发展。网生文学批评彰显了文学批评的真我立场、间性对话与锐利表达,促使文学批评向形而下评说、重经验判断、审美体验优先的方向转变。重建网络时代的批评秩序,应引导网生"新民间批评"融入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不断走向规范化、健康化。  相似文献   

9.
文学批评应该建立在对批评对象研究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文本性质对应着不同的批评话语及其批评范式.批评对象研究的匮乏导致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及其对象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并导致其滞后于民族文学创作的问题日趋严重.全面分析当代民族文学与其民间话语的内在关联,关注其过渡性文本形态的成因及艺术特征,并以此审视民族文学批评盲点,是确立批评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视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传媒介入文学批评,一直以来都饱受质疑。我们认为,应该辩证客观地考察这一文学现象。一方面,必须看到传媒批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催生了批评的平民化时代,构建了多元化的批评格局,建立了良性互动的批评机制;另一方面,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其局限性,诸如批评对象边缘化,批评主体浮躁化,批评格调低俗化,等等。最好的一种态度是,转变既有的文学批评观念,宽容地对待和合理地引导这种新型的文学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批评经由了从"诗文评"到批评史的发展,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是这一现代"纵向"研究的奠基者;而朱自清、傅庚生、方孝岳所作的是"横向"的研究,<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为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理论范式,贡献尤大.因历史际遇不同,"横向"三家在文学批评研究上的学术影响不及"纵向"三家,但他们中国化、世界化的学术观念,比较文学批评学的思想与实践,已在半个多世纪后得到回应,新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也将在纵、横双向演进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12.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源头产生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当时的心理批评和历史文化批评中出现了有关"亚裔美国人"人格特质的探讨,对亚裔美国文学及批评有着开拓之功的"哎咦——集团"所提出的"亚裔美国感性"等理论关键词,揭示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话语对建构亚裔美国族裔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方竞 《文史哲》2008,2(2):145-154
胡风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左翼文学独立价值和意义的集中体现。胡风对文学创作特有的生命形态和精神世界的认识和理论升华,为中国文学批评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资源。对此,只有在他与鲁迅的深刻联系中才能得到更为准确、深入的认识。对于胡风文学批评的特点、局限及其产生的根源,也只有在与鲁迅的比较中才能得到认识上的深化,才能看清胡风批评理论的"诗性"特征,看清其与时代相关的批评理论内部的深刻矛盾性。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的文学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朱光潜的批评理论解释并提升了"京派"其他一些批评家的经验和印象,使其联成一气,建立了较科学的理论体系,代表了"京派"严肃自由的批评风气,成为其批评的理论"风标";其次,"京派"成员与怀有不同文学志趣的其他流派或个人难免产生磨擦、冲突与论争,朱光潜用自己的文学批评为其助威、声援、辩护,忠实地维护"京派"的文坛地位。最后,朱光潜将自己的批评思想灌注到教学、著述以及办刊和组建文学沙龙等各种与青年接触交流的活动中,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观和文学趣味,为促进伟大文学时代的到来做出了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15.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波 《东岳论丛》2002,23(4):81-83
梁实秋继承白璧德的衣钵 ,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批评模式。他对文学批评的界定是“既非艺术 ,更非科学”。他认为 ,文学批评不是攻击 ,不是研究 ,不是鉴赏。“判断”一词是梁实秋建设文学批评的核心词。人性是他的全部理论的基础。但他对人性观念并未解释清楚。在五四反传统的呼声中 ,梁实秋却自觉地与传统认同 ,决定了梁实秋是远离五四主潮文学观念的。在新文学史上除社会批评、印象批评、表现说批评之外 ,他开创了道德批评模式 ,是一个有个性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17.
探讨文学批评存在的可能性问题对文学批评自身的建设深具价值。在当前多元的思想与文化语境下,需要确立马克思人学批评的主导性地位,以寻求一元主导下的多样化形态并存的文学批评的发展。马克思人学批评就是一种以实现马克思人学理念为根本目标的批评形态。在当下文学批评中,尤为应该把马克思人学实践作为一种方法论来看待和实施。这是一种历史性的选择;当然,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并且它还与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真正合理而完全的开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文学多元时代的批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多元时代的批评策略关乎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问题.目前我国的文学批评在策略上的失误主要表现在没有通过把握文学来把握文学批评的方向、忽视了批评理论的创生、缺乏兵团作战的运作方式等方面,据此,文学批评应采取三种相应的策略:在向着文学与生活的双重回归中把握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通过耐心解读多元化的文学现象、合理吸收民间批评理论来寻求理论创生;通过学术合作使文学批评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9.
胡功胜 《江淮论坛》2012,(5):188-192
主体性是文学批评的应有之义和基本的精神诉求。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一直举步维艰,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和商业化运作机制中甚至身陷危机。文学批评主体性的重建至少要关注三个维度:作为理论接受主体,在资源利用上,对古今中外的文论思想要有一种整合意识;作为人格主体,在精神操守上,要把握好自由观念与功利意识的合理尺度;作为批评实践主体,在文本操作上,要做到学理与感性的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