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集中之地,也是皇室意志以及人们对生活追求的缩影。龙门佛教艺术与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密切相关。北魏龙门石窟气质清秀、风格迥异,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艺术特色和人们的审美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文化背景和南北人员交流等,对北魏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龙门石窟造像所体现出的审美文化中可以洞察南北绘画美学精神的传导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随着佛教在中国境内的兴盛,佛教石窟寺和佛教艺术也被北魏统治者所推崇。于是,在大建寺庙的同时,他们又开始大规模开窟造像,龙门石窟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始雕凿的。 北魏开凿的石窟,全部集中在西山,其中最著名的有宾阳洞、古阳洞、石窟寺和莲花洞等。古阳洞是支持孝文帝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和高级将领为孝文帝雕  相似文献   

3.
中古时代的洛阳,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各地有着与日俱增的人事往来和文化交流。尤其北魏建都洛阳之际的西域各国,曾与这一东方都会进行着稠迭连绵的人际往来。此间洛阳以龙门石窟佛教美术为中心的石刻艺术遗迹中,即展现出诸多西域美术元素的迹象。该文列举龙门石窟北魏装饰艺术造像中包括连珠纹图案、卷草纹图案、火焰纹图样、法筵纹图案和金翅鸟雕像数种美术题材,与洛阳同期世俗石刻艺术中的翼兽、畏兽造像加以考察、介绍,希冀以此文化遗迹为案例,追溯当年西域美术元素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浸染汉地的史踪。  相似文献   

4.
河洛文化龙门石窟学术研究百年………………………… 张乃翥(1·5)洛阳农机学院师生保护龙门石窟纪实 ………………………………………… 马霆 薛瑞泽(1·9)说唐代牡丹…………………………………… 郭绍林(1·12)唐代渤海国高氏与中原望族的关系新证 ………………………………………………… 徐日辉(1·18)周易、老庄与中华文明…………………………… 蔡运章(2·5)论老子的领导艺术思想………………………………胡耀晖(2·9)北魏时期洛阳寺院的几个问题…………… 朱和平(2·11)武则天与缑山“杳冥君”……  相似文献   

5.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艺术终结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艺术到底会不会终结?”两个主要问题展开。对艺术终结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及其判词的说服力;反之,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又会影响对艺术终结的理解。我国对这两个问题存在一定的误解与简单化倾向,这不利于继续推进与深化艺术终结研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是龙门石窟学术研究迅速发展的百年。洞窟文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成果丰硕。学术专题研究涉及中外关系史、民族史、艺术史、佛教史、考古学、环境文化学、技术研究等不同领域。对未来龙门石窟的研究 ,应建立科学化的资料系统 ,加强多层面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北魏王朝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王朝史、民族史,其中生动的佛教艺术符号为中国艺术史上的辉煌之作,云冈石窟所蕴含的造像意义即"纪念碑性":祭祀礼仪性、政治内涵性、自我自觉性为本文着重讨论的方面,以期对佛教艺术造像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王子云教授所绘有关龙门石窟的五幅水彩写生画,是民国时期“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遗物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绘画的概况,并将其内容与龙门石窟的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对比,为深入了解王子云先生的学术生平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分析美学家诺埃尔·卡罗尔指出,尽管艺术哲学与美学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二者是两个存在交叉实则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为艺术的审美理论,主要形成于美学向艺术哲学演变过程中,无功利的审美作为美学学科的核心与艺术本质的结合,使得艺术哲学和美学之间造成长久的混淆.卡罗尔通过对艺术哲学与美学混淆的历史与原理的辨别指出,艺术哲学研究范畴较美学宽广,包括核心问题艺术本质,以及与艺术本质相关的艺术定义、艺术本体、艺术经验、审美经验等多个重要问题.艺术哲学的潜在基本任务是将正在出现的新作品尤其是革命性作品,归为艺术家族而提供理论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论述了艺术与科学本为一体, 是人类智慧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从艺术教育对人的智慧、道德、情感、意志、品格、审美观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和艺术教育贯穿于人类教育的全过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列举了古今中外科学家对艺术和科学的密切联系以及艺术对人类的特殊贡献的事例, 呼吁人们要用辩证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看待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朝石刻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多都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开展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基于南朝石刻的保护现状,着眼于对南朝石刻进行数字化设计与展示设计研究,通过搭建南朝石刻相关信息资料数据库等新媒体信息平台,进一步推广传播南朝石刻的文化艺术价值。南朝石刻的数字化,需要解决其艺术风格甄别、艺术与技术结合等问题,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是楚艺术的重要形式特征。就线条类型而言,有平面展开的线和立体构成的线。前者主要以漆画、丝绸图案和帛画为代表;后者则体现在各种雕刻(青铜雕刻、木雕和角雕等)艺术样式上。形成楚艺术线性特征的文化基因在于:楚国特殊的社会形态以及由此决定的尚巫好祀的风俗;楚人的民族性格;老、庄“道”学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线性造型是楚艺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体现,它确立了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传统和主要艺术语言,并作为一种民族特色与西方绘画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3.
莆田木雕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融合,它融入了丰厚的生活元素和审美情趣。莆田现代木雕工艺在继承莆田民间艺人深厚的文化技艺传统上有着不俗的成就,却也同样面临新时代的诸多困境。莆田木雕工艺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实用价值与审美观念的有机融合,并根据新时代的需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创作出符合时代气息的不同凡响的木雕作品。  相似文献   

14.
徽州传统建筑砖雕中的灰塑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砖雕是徽州传统建筑中主要的装饰方式,而灰塑则是砖雕成型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本文基于对徽州传统建筑砖雕中灰塑工艺的调研,论述了明清时灰塑的表现形式,从材料与工具、制作工艺流程、安装等方面对灰塑的工艺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了十六国至隋时期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六组祆教画像石,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祭祀类与盟会类.从风格上分析,它们与中国绘画史上的粟特画派和于阗画派有关.中国的礼制艺术,能够吸纳外来的祆教艺术,而这一点,亦反映了中国文明与伊朗文明及中亚文明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大都认为印度佛教是经西域传入中原,尔后再在国内传播开的。佛教进入我国的时间则持多种说法。本文以长江中上游地区出土的大量早期佛教造像与画像砖上的佛教美术图案,结合历史文献典籍,加以分析考证,得出长江中上游地区是佛教的初始输入地,传入时间应在西汉末年。  相似文献   

17.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老城区内遗存的大量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涉及建筑、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在传统建筑特色、盐商建筑特色和建筑砖雕装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仍相对滞后,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进步的空间,部分观点仍存在着深入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西汉墓前石雕质朴自然,气魄沉雄博大,与中原传统的造型方式有明显的差异,显现出较少的艺术传承性。该文拟以霍去病墓前石雕为例,从题材、摆放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论述西域欧亚草原石刻对西汉墓前石雕造型观念的影响,说明西汉在平定匈奴、外通西域的过程中,艺术上不断地吸收欧亚草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石雕风貌。  相似文献   

19.
水族石雕以其特殊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民间实用美术的功能。文章主要从石雕在生活中的应用,石雕的文化内涵及今后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论述水族石雕艺术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存数不多的岭南石刻作品却开启了认识元代士人形象的另一扇窗。元代岭南地区士人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兴学,弘扬儒家传统文化;他们通过树立学习榜样、接续诗文传统、扎实行政等方式传承并实践着古代士人之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